《宋书·州郡志》考疑(三十七)

来源 :学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c880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9)1140页:“南上洛太守,……此上洛盖是何志以后侨立耳。今治臼。何、徐志雍州南上洛,晋武帝立,北上洛云晋孝武立,非也。”按:“今治臼。何、徐志”当作“今治臼口。徐志”,说详孙影《宋书考论》。“臼口”,见《水经·丹水注》及《宋书·柳元景传》。又志文“北上洛云晋孝武立”之“北”字,细审文义,疑为“此”字之误,以与“此上洛盖是何志以后侨立耳”相应。考徐志亦有北上洛郡,见本志雍州刺史条:“徐志雍州有北上洛、北京兆、义阳三郡。北上洛,晋孝武立。……今并无此三郡。”又志文“晋武帝立”,盖指侨立前之本郡,《晋书·地理志》上司州上洛郡:“泰始二年,分京兆南部置。”
其他文献
(89)1106页:“改江夏石阳曰曲陵。”又1115页校勘记:“改江夏石阳曰曲陵‘曲陵’各本并作‘曲阳’。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阳当作陵,盖涉石阳而讹,据上文订正。‘按成校是,今改正。”
(92)1120页:“巴东公相,谯周《巴记》云,初平元年,荆州帐下司马赵韪建议分巴郡诸县安汉以下为永宁郡。建安六年,刘璋改永宁为巴东郡,以涪陵县分立丹兴、汉葭二县,立巴东属国都尉,后为涪陵郡。”
(96)1121页:“厥西令,二汉无,《晋太康地志》属义阳。” 按:此厥西县为侨县,“二汉无,《晋太康地志》属义阳”云云,当移于司州刺史随阳太守阙西令下,而此厥西令依志例注“别见”可矣。参考(86)条。
<正> 本报告主要发表与考古有关并经过焙烧的物质年代,如陶器、砖块、瓦片、窑炉和红烧土等。报告形式参照了目前国际上发表的热释光年代格式,见《Ancient TL》增刊1,1987年10月。报告以每个遗址或古建筑为单元,用一、二……等序数冠之。每个单元的主表是"热释光年代测定结果",辅表有"A、热释光测量","B、剂量率测量","C、误差"和"D、热释光年龄"。主表除了列出年代外,还有遗址发掘者或古建筑维修者对遗址等所作的简要叙述以及有关发掘报告、考古研究和热释光实验研究的文
此书是作为“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200年犹太人和基督徒论著集剑桥注解丛书”之一种出版的,可见在西方人眼中,斐洛及其思想已经成为此段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此书在更多的意义上是一本有相当学术质量的教科书,是进行犹太文化研究、希腊化研究、早期基督教研究的原典性入门读物。
阿哈德·哈姆是著名的犹太政论家,“精神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他提出的精神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从一个方面塑造了现代犹太精神,并对现代以色列国的建立和现代犹太人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作者阿尔弗雷德·高乔克教授是美国希伯来联合学院前院长,当代犹太教改革派领袖,同时也是研究阿哈德·哈姆的专家和学者。徐新等人把这本研究精神犹太复国主义思想家的著作翻译成中文。
踏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如何在新阶段实现可持续发展,一直是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当前,围绕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目标,中国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在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中寻找什么样的战略对策?由叶南客研究员主持撰写的《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态——循环·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论》,以江苏省和南京市为典型,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社会提出了新的构架,是目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重要议题中处于前沿地位的一部专著。
(103)1132页:“阴山令.阴山乃是汉旧县,而属桂阳。吴湘东郡有此阴山县.疑是吴所立。” 按:《汉书·地理志)上桂阳郡、《续汉书·郡国志》四荆州桂阳郡并有阴山.而《晋书·地理志》下阴山属湘东郡,桂阳郡领县无阴山,当是吴立湘东郡时度属;又汉晋阴山并治今湖南攸县西南。是则两汉、孙吴、晋、宋阴山为一地,《宋志》此处误,依志例,作“阴山令,汉旧县,属桂阳,吴度湘东”可矣。
(108)1134页:“临庆内史,吴分苍梧立为临惯郡,属广州,晋成帝度荆州。”按:临贺郡始置时当属荆州(时无广州),及晋平吴,乃属广州。《晋书·地理志》下广州:“及太康中,吴平,遂以荆州始安、始兴、临贺三郡来属”;本志前广兴公相条亦云:“吴孙皓甘露元年,分桂阳南部都尉,立为始兴郡。晋武帝平吴,以属广州。”又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卷十四荆州始兴郡:“今遍检诸地志,临贺郡之立当在置广州之前,不得云立郡时已属广州。《通典》吴广州领郡六,亦不数临贺。《元和郡县志》、《方舆胜览》临贺、始兴二郡皆属荆州。”
(112)1135页:“乐化左令,宋末立。” 按:依本志例,“乐化左令”当作“乐化左县令”。 (113)1136页:“襄阳公相,魏武帝平荆州,分南郡编以北及南阳之山都立,属荆州。鱼豢云,魏文帝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