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闻照片像诗歌那样直达心灵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llTang00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的新闻照片不仅仅告诉我们在哪里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像一首优美的诗歌那样,是“情感快车”,引领着我们走向人的心灵,并为我们的灵魂带来震撼。这是我在看了一幅名叫《回家》的新闻图片之后的感悟。
  说起这一感悟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
  那是2005年1月26日,上午刚上班,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朱夏炎打电话说:“今天《河南日报》上发表了一幅照片,是新华社记者拍的,叫《春运第一天》,我看了颇有感触,希望你组织摄影部的同志谈谈看法。”
  朱夏炎总编辑十分重视摄影报道,对新闻图片的鉴赏力极高,他总是一再叮嘱我们,要转变新闻摄影理念,要求我们在进行摄影报道的时候,要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更多地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更多地抓取那些能够反映人的心灵感受的瞬间和细节。现在,他提出要我们学习和研究这幅新闻照片,这是怎样的一幅照片呢?
  我们在当天的《河南日报》第6版上看到了这幅照片。它的大标题是《春运第一天》,还有一个小标题叫《回家》。凝视这幅照片的一刹那,我的心灵不由得一阵颤栗:主景是一对年轻恋人,他们紧紧地拥抱着;而背景上的火车、匆匆走过的旅客和乘警在提示我们,这是在车站的月台上。即使不看图片说明,我们也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一种离愁别绪,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情感冲击。这个瞬间,这个细节,从一个高度人性化的侧面,选择离别这一全新角度,反映春运这个年年都要报道的老题材。
  我把摄影部的全体采编人员集中起来,对这幅照片再三观摩,再三品味。这时候,我们明白老总要我们研讨这幅照片的用意了:他是想让我们自己来体悟他经常讲的新闻理念问题。
  我们从这幅新闻照片最感人的地方说开去。大家都注意到了一点,就是照片中的人。春运,不仅是交通运输部门的事,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众多人群。一句话,春运的主角是人。因此,要很好地反映春运,就不能不关注春运中的人。《回家》作为一幅新闻照片,好就好在它告诉我们的不仅是春运这个事实,而是春运给人的生活——物质的和情感的——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春运,对于许多人来说意味着回家和团圆;而对于有的人,譬如家不在一起的恋人,则意味着离别。照片中的那一对恋人就是这样,平时可能是形影不离的,但是春运开始了,他们中的一个要回家了,春运给他们造成的是一次离别。离别,确实是令人感伤,也令人心动的事情;而这离别又与春运有关。《回家》正是抓住了春运中的这个侧面,从人的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切人,给春运这个题材赋予了足以打动人的角度。
  《回家》这幅照片之所以感人,还在于它不仅是泛泛地表现人,而是抓取了人中间的“这一个”,也就是选取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们搞摄影报道,尤其是报道春运这样的题材,不可能不涉及人。但我们往往较多地选取的是“众人”,是一群人,是车站广场黑压压的人群。记得一位伟人说过:“1000万人的死亡是一个统计数字,一个人的死亡可以写一个悲惨的故事。”这就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我们不仅要把镜头对准人,还要捕捉能够打动人的典型人物和典型场景。面对车站广场上如蚁涌动的人群,我们能感知到春运的繁忙和拥挤,却不能感受到人在旅途的状态,尤其不能传达春运对人的情感和心靈产生的影响。如果我们选取了春运中的“这一个”,抓取他们在旅途中的独特境遇和感情波澜,譬如《回家》中所表现的那对恋人的离别,那么新闻照片就能较好地体现人文关怀,并由此而给读者带来巨大的情感冲击。这是一种由角度带来的感知放大效应:我们从一对恋人的离别,真切地感受到春运的一个侧面,感受到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和情感状态。这样,春运和春运中的人,就不再是泛化的、抽象的了,记者通过一个具体的人、一个真实的画面、一个生动的细节,把春运放大了。
  从技术层面上说,《回家》的感人之处,还在于有很好的细节,并注意到对特定环境(体现在照片上就是背景)的反映。记者对那两个恋人的把握,注重的是相拥的细节,正是这个细节表现出了人物的状态:他们面临即将到来的离别,这是注定要发生的事情,瞧,火车马上要开了;同时这个细节又透露出他们心灵中的一个秘密:他们是那样的相爱,哪怕是短暂的一个假期,对于他们来说也是那样的难舍难分。这就是这幅照片感人的奥秘所在。还有一点,在两个恋人的背后,火车、旅客、乘警等构成的独特背景,看似平常,实则意味深长。它包含着许多有用的信息:在哪里、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什么等等。这个背景,把“人在旅途”的状态、在这种状态的离愁别绪及其相关的一切,都无声地表现出来了。正是这个背景,使这幅新闻照片获得了一种艺术张力。
  新闻的最高境界不是仅仅满足于告诉人们哪里发生了什么,而在于表现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的情感。要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转变新闻理念,把镜头对准人,对准人中的“这一个”,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典型细节去表现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新闻摄影就是诗歌,就可以直达人的灵魂。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网络作为现代传媒的重要平台,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校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学习生活、关系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以某高职院校的学生为样
如果不是舆论监督,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个别厂家在浙江金华生产的鲜火腿竟然用剧毒农药敌敌畏浸泡过;如果不是舆论监督,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在“醋都”山西清徐竟然有人用色素和醋酸勾兑“老陈醋”;如果没有舆论监督,人们也绝想不到,重庆传统风味的某些火锅底料竟然添加了石蜡……  可以说,在如今中国社会,舆论监督已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受到广大读者、观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其作用日益
《都市报道》是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于 1997年 10月 20日开播之际推出的一档新闻栏目,时长 30分钟,在每晚的黄金时间 8∶ 25准时播出,至今已安全播出 2300多期.日平均收视率在
高中阶段,"动能定理"的适用对象一般不做说明,但实际是有区分的,不能胡乱应用.
该文主要以当前单片微型计算机(MCU)课程的教学现状为基础,提出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形结合的方式,结合单片机的仿真原理,以模块化方式,对单片机编程仿真的实验室系统设计进
维生素D是一类具有抗佝偻病作用的类固醇类化合物.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提出了维生素D内分泌系统(vitamin D endocrine system)的概念.
当看到别人打开电脑,敲敲键盘、动动鼠标,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真是羡慕死了。
期刊
做电视新闻编辑不觉已有十余年了,现将以前恩师所授、结合自身实践所得,谈几点粗浅体会,与同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