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年片的百年芳华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xiang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贺年帖到贺年片


  贺岁拜年,是中国自古以来在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礼俗活动。据考,自宋代开始,投送“贺年名帖”的风尚便开始流行。这种“贺年名帖”,是由祝贺人在自己的名帖(类似于如今的名片)上,亲笔书写亲友同僚姓名或字号,并附有一些节日祝福语和贺词,再将此名帖送至亲友同僚家中。明代以后,贺年名帖亦简称贺年帖;过年互赠贺年帖,已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到晚清时期,又有商家在春节前夕用红色的硬纸制作贺年帖,帖上直接印有各类吉祥祝语,装帧精美。祝贺者只需在贺年帖上,填写亲友同僚和自己的姓名即可,既美观,又便捷。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贺岁依据乃是农历春节,而西洋各国贺年依据的则是阳历元旦。从每年圣诞节(12月25日)开始,至阳历新年之际,西洋各国流行互送贺年片的风尚,与中国农历春节期间流行互送贺年帖,虽同是互祝新年之举,可依据的历法是完全不同的。至于晚清时期,引进或仿照西洋工艺印制的贺年帖,虽样式已非常接近或几乎等同于西式贺年片,可因为仍是用于农历春节期间的贺岁活动,还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贺年片”。
  贺年片本是“舶来品”,乃是从西方传入的“新生事物”之一。晚清以来,西洋使节将阳历新年互致贺年片的风尚,带入中国。据《清季外交史料》(卷五十五)所载“总署奏各国使臣来署贺年片”条目(时为光绪十一年,1885年),可知清光绪年间,这一风尚已见诸官方记载。至此之后,将阳历新年元旦视为“洋节”与“西节”者,为迎合都市公众的时尚心理,漸有批量印制与发售贺年片的商家出现。
  事实上,“贺年片”作为一个新名词,在清末官方文件中出现之后不久,民间亦有称之为“贺年卡”者,乃是因其为国内不常见的硬卡纸制作的关系。1916年12月,上海《时事新报》刊登有一则题为“介绍卡片”的简讯,文曰:
  西俗贺年分送冬至卡片于亲友,以敦交谊,较中国旧例贺年函柬繁简不同,而礼尚往来,则一也。商务印书馆制有西式贺帖并凹凸版卡片二种,定价甚廉,中西人士用作琼瑶之报,藉联缟纾之懽,想必争先购用也。
  从这一则简讯可知,上个世纪初,贺年片作为“西俗”,渐为中国都市人群所关注。且又因西方圣诞节与中国农历“冬至”在时间上相接近,产生了一定的“比附”与“亲切”感,西方各国流行的各类“贺年卡片”(圣诞卡或贺年片),作为与中国本土的贺年帖有所不同又有所联系的“新生事物”,渐有流行趋势了。
  谨就笔者所见,可能比这一则简讯还要略早数年,中国国内就已然出现过一种将圣诞节、阳历元旦、农历春节“合为一体”的“贺年卡片”。这一现象说明,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进程中,“贺年”这一礼俗活动,正在突破各自所据历法的不同,在交互融合中试图“本地化”了。
  事实上,贺年片开始大规模地“洋为中用”,最早可能是从明信片开始的,最初又被称之为“贺年信片”。其实,明信片与贺年片,皆是“舶来品”,仍是从西方传入的“新生事物”之一。据载,奥地利早在1869年即开始发行明信片,成为西方各国中率先使用明信片的国家。明信片是用硬卡纸印制的,正面印有邮资图(或印有线框标志贴邮票位置)和收信人地址、姓名的格式,背面供书写通信内容。明信片于清末传入中国后,清政府于1896年即印制邮政明信片,开始投放使用。无论传统的农历春节,还是后来流行的阳历新年,通过邮寄或投递明信片祝贺新年,很快成为中国都市人群所热衷的一种贺年方式。
  谨就笔者所见,早在1917年1月,上海《时事新报》就刊登有文明书局的“贺年信片”广告。这一广告的出现,表明国人贺年活动与寄递信函相结合的商机,正在为商家所重视。只不过,此时的“贺年信片”,还不是“贺年片”与“贺年明信片”的结合体,还只是可用于寄递的、简柬式的、还得装在信封里的“贺年片”之一种而已。且看广告语称:
  五彩精印新式
  绅商学界普通四种
  贺年信片
  我国新岁例有贺年信片,千篇一律,陈陈相因,甚不合用。本局现仿西式,制成五彩硬纸贺年信片,祝贺词句分绅、商、学、普通四种,各随其用,于我国习惯最为相合。价亦低廉,新年将届,速购是幸。每张大洋二分。
  一年之后,1918年1月,上海《时事新报》又刊登了商务印书馆的“贺年明信片”广告。这可能是中国国内将“贺年片”与“明信片”合二为一最早的一个实例。其广告语如下:
  商务印书馆
  新式贺年明信片
  彩印中西贺年明信片,各十二张,每张三分,每组三角
  中西合璧贺年明信片,十二张,每张三分,每组三角
  大号双页贺年明信片,十二张,五角
  小号双页贺年明信片,十二张,五角
  以上各明信片均系以中西文祝贺之词,印以金字颜色,极其华丽,印制尤为精雅,以作贺年之用最为合宜。
  1920年12月,上海《时事新报》再次刊登商务印书馆的“自制各种新式卡片”广告。这一广告不再强调“贺年片”与“明信片”的功能合体,而是将双页贺年片定义为“贺年卡”,单页贺年片则径直称之为“贺年片”,在商业印售领域率先实施了对“贺年卡片”的功能细分。
  上述三则广告案例说明,无论是“贺年信片”还是“贺年明信片”,无论是装在信封里的“贺年卡”,还是可以直接邮寄的“贺年片”,至少在一个世纪之前,即已在国内开始规模印制与集中发售了。可以想见,至此每逢阳历新年之际,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各大城市贺年片的发售与寄递活动,日渐踊跃起来。

阳历新年与贺年片


  当然,贺年片在中国的流行,并不是一句如广告语的“中西合璧”或“洋为中用”可以简单概括的。贺年片之所以在上个世纪初悄然“舶来”之后,一二十年间竟迅猛发展,成为中国都市风尚,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社会自身的重大变革。
  众所周知,中国春节是按中国农历计时的传统佳节,中国人所说的“过年”,皆是指过农历新年、过农历春节。然而,时至100年前,当“新文化运动”席卷中国大地之际,以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等为代表的,众多信奉“新文化”的“新青年”涌现出来,他们热衷于新风尚与新生活,倡导“废旧立新”,认为过农历新年是守旧俗、不进步的体现。他们提倡按照国际历法来过阳历新年,要求废除农历春节的传统习俗。   事实上,早在100年前,就在1920年末,即贺年片刚刚开始流行之时,当年贺年片广告的“抢滩”之地——上海《时事新报》之上,即已出现反对者的声音,一篇投稿者署名为“汪瑞生”的《废除贺年柬》,打响了国内反对贺年片的“第一枪”。究竟持何种理由反对,究竟又有哪些批评意见,不妨细读,原文如下:
  废除贺年柬(汪瑞生投稿)
  快到了新年里。往往友朋之中,互相授受新年片。一纸贺年片,差不多都要一角两角的样子。试问我送他一张,他也给我一纸,装潢固是美观,原来醒目一时而已,结果究竟,两相抛弃,值一废纸,有什么道理?至于交情说法,我们交友在乎精神。专靠那一纸贺年片,才算那朋友交情之道吗?唉,太无价值了!或说怎种贺年片子,每年一次,此项金钱,似乎可不必计及。要晓得你买几张,我买几张,积起来不是就成大项的款资吗?并且这项用费,全无用处。如其有所作为,而有价值,倒也不算什么,也不是专讲那经济问题。我写到这里,阅者诸君,必定要疑惑起来,以为书局营业上下不是要受一大打击吗?其实书局营业正多,何必兢兢一定要作此无谓的营业?有以邮政明信片画成“恭贺新禧”等字样代之者,倒也是一种办法。但是仔细想想,送给友人,也不过当他一种废纸罢了,何必多此一番手续呢?究竟不是道理。我以为到了新年里,譬如寄給朋友信片啊,信封啊,话说之外,加一些新年道贺的话头,就算好了。也是一件好且易的办法。总而言之,我们把无益的消耗,要废除他。现在年关将到,我们终要抱定“自我实行”的决心,去做革除那这种无需的消耗。所以不得不把我的一些浅见,冒昧里写出来。大家不要因事小而疏忽,那就是我一点诚意呀。
  话说时任《时事新报》编辑,著名学者张东荪收到上述这一篇500余字的投稿之后,深有同感,即刻录用发表,并在文末附加了一条按语,称“东荪按,记者已决定实行,特附声时于此”。显然,编辑与投稿者产生了共鸣,对新年互送贺年片这一流行时尚,都郑重其事地投下了反对票。
  此文之后,付诸笔下、见诸报端的反对意见,随着贺年片的日益流行,还在不断涌现。时至1936年12月18日,北平《世界日报》甚至刊发出了“不准发送贺年片”的官方禁令之报道。原来,当时的华北冀察政务委员会出台禁令,试图以官方力量来“移风易俗”,希望有效扼制机关内部乃至社会民众滥送贺年片的风尚。可这一纸官方禁令,就如同民国初年废除农历春节而力推阳历新年一样,并没有什么切实的效果——且看就在刊发官方禁令的同一报刊版面之上,还醒目刊印着贺年片发售的商业广告,禁令的效果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恐怕直到跨入21世纪之后,随着信息电子技术的蓬勃发展与日新月异,中国都市公众每逢新年互送贺年片的风尚才渐趋沉寂。然而,通过手机等发送的各类电子贺卡,仍还在每年元旦与春节时分,悄然传递于万亿中国民众手中与眼中,这也是无法“免俗”的又一事实。
  (摘自1月2日《人民政协报》。作者为四川文史研究工作者)
其他文献
在当前“逆全球化”倾向出现,中美贸易摩擦不确定性仍存,国内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是否还能保持稳定增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话题。2019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同时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国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但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不同城市发
作为东盟创始国之一的印度尼西亚,人口约2.66亿(2018年数据),仅次于中国、印度、美国,居世界第四,是东南亚最大经济体,一直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很看重的一个目的地国。  在过去的短短数年,中国品牌犹如“空降兵团”,突然涌现印尼市场,呈全面崛起之势。  从过去单枪匹马,到如今全面出海,从开始的市场边缘走到中央,中国品牌作为整体在印尼市场的逆袭之路颇为精彩,对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具有标本示范意义
市中心的早高峰、节假日的高速路、医院和学校附近常年的“热火朝天”……提起这些画面,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常常会想到两个字:堵车。  交通拥堵是“城市病”的典型表现,也是最难以治理的突出问题之一。一方面,交通系统一处“梗阻”,全身受制;另一方面,交通问题既关乎道路资源的供需适配,又与城市规划、空间布局息息相关。  因此,缓堵治堵,不仅是交通管理层面的问题,考验的更是城市的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  党的十九届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交通拥堵已成为“大城市病”的重要症状。  高德地图联合中国社會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机构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在纳入分析的361座城市中,61%的城市通勤高峰处于缓行状态,其中北京路网高峰行程延时指数排名第一,广州和上海分别位列第二和第八。  与其他城市相比,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座超大城市在规模、人口体量上都
重庆主城区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四面环山,受地形影响,城市道路大都狭窄崎岖。这样的地貌特征,固然为城市增添了立体多面的视觉感受,却也带来了道路上的诸多堵点、卡点,影响了人们的日常出行效率。  2017年,重庆市政府发布主城区“内畅外联”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交通运行效率明显提高。2019年10月,重庆成为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  修桥挖隧、公交优先、打造穿梭巴士与山城步道……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首次由一个城市举办所有赛事。比赛共涉及35个场馆、50多处住宿地,分散于武汉所有行政辖区。万余涉赛运动员、工作人员每天需往返于场馆、住宿区域之间,通行保障线路辐射大部分城市快速路及主次干道,最远里程达62公里,通行时长约80分钟。整个赛事交通保畅任务十分繁重。  回顾此次军运会,武汉城区内路面交通秩序井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借助“智慧大脑”和路面执勤力量,这场盛会对市民出行的影响
正午时分,在沪鄂高速湖北段鄂皖收费站,5个高速公路正线收费站口已被拆除,车辆从剩下的6个收费站口交费通行。离这个省界收费站约4公里处,两个横跨公路中央分界带和路旁两侧的高约6米的ETC门架,已经建设完工。  “到2020年1月1日,系统联调联试完成后,再拆剩下的6个收费站口。”湖北鄂东区域“撤站”保畅工作联络人刘翔介绍,“撤站”后,车辆通过ETC门架,就能完成自动计费,直接从车主ETC账户中扣费。
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对许多年轻人来说,不仅是一个赚钱的机会,更是一个出名与成功的平台    上传视频1339个,访问量6975973次,获得收入42005.93元——网友“酷溜宝贝”去年9月15日注册为“酷6网”(www.ku6.com)用户,8个月里收获不菲  2006年被人们称为视频元年,国内视频网站从年初的30余家激增至250余家,更多草根加入到微视频的制作和传播中有关机构监测,2006年在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千古以来,皎皎明月似乎总令人遐思无限,引得诗人诗性大发,佳作连篇不过,美丽的月光对人类的贡献绝不仅仅是诗篇,如今,人们终于想到该利用月亮能月光为人类做点什么了与广为人知的太阳能利用相比,月亮能的利用目前刚刚处于初始阶段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南部图森市西面约15英里处的索诺兰荒原上,有一群心情抑郁沮丧及体质衰弱的人聚集在一个高大的构件下,正沐浴沉浸在和煦的蓝白相间的月光下他们
近些年,随着小汽车快速进入家庭,城市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都在不断加大治理力度,治堵缓堵、打赢治堵攻坚战等成了耳熟能详的提法和口号。  在笔者看来,城市交通治理、改善公众出行的总体策略应该是:“推”“拉”结合,以“拉”为主。“拉”是指发展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吸引公众主动选择;“推”是指提高小汽车的使用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等),甚至采取限行限购等手段,迫使其改变出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