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平:无声世界的筑梦人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8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遇聋哑人,决心做听障康复
  训练工作
  2001年某天,赵小平想帮助几位问路的聋哑人却不懂手语,想到他们用手语的不便和紧急状况可能生命堪忧,学会说话后的方便与生活品质的提高,就想帮助他们。
  于是赵小平利用休息时间,四处查找相关知识,得知90%的听力障碍儿童有残余听力,可戴上助听器或人工耳蜗,使听力到最适范围,语言康复老师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可使患儿会听、说、唱、沟通,能和健康孩子一样进入普通学校学习。而且0-3岁是他们康复黄金期。赵小平因此下决心从事听力障碍儿童教育工作,让他们开口说话,走进有声世界。
  11年拼搏,帮助山区600多
  听力障碍儿童开口说话
  2002年,赵小平辞去收入较高的工作,投身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训练工作。他边教患儿边刻苦学习,通过考试,成为听障语言康复教师并有所成效,高兴之余也坚定了事业决心。
  2009年,赵小平和朋友杨欢到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考察,见深山里村民思想落后,大多数患儿错过最佳康复训练期,终身痛苦,萌生开办听力障碍儿童培训机构的想法。年底,赵小平在凯里市创建黔东南州天使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中心。
  赵小平去州残联,拿到听力障碍儿童名单,前往山村招收患儿。但他连续3天艰难上山,没人相信。赵小平到黔东南州残联,副理事长十分感动,通知各县残联,将听障儿童的家长召集在一起,赵小平去给患儿检测听力受损情况,给家长讲解相关知识,向家长承诺免费为患儿康复训练1个月,家长根据效果选择是否继续。
  2010年,康复中心正式开课,为了教学,赵小平扮成火车头,让孩子们扮车厢跟着他开火车,将“呜”的口型、读音和意思教给孩子,孩子们扮“车厢”玩,笑着张开嘴,随他发出“呜”。他用吹蜡烛的方法引导患儿发“跑”声,反复解说,让他们摸他的声带,看口型学习,一个字重复几十几百遍,直到患儿学会。课后,他和老师们做保育員,照顾他们日常生活。到了晚上,他们又成了住校孩子的“临时爸妈”,照顾他们洗漱上床,陪做睡前练习,巩固所学。深夜,起床叫年龄小的患儿如厕,很辛苦。
  1个月后,首批患儿可以叫“爸爸”“妈妈”,能发一些简单的音了,12位家长激动不已,放心留下孩子训练。
  赵小平让孩子们扮演小动物学习动物名称和叫声。每次发声成功,奖励小礼物,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看着不断增多的患儿,赵小平决定筹资扩大康复中心。
  2014年,赵小平被评为“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入选“感动黔东南十大人物”;2015年,他被评为“贵州省先进工作者”。如今他已帮助黔东南超600名听障患儿重获新“声”,使他们进入普通学校学习,顺利融入社会。
  身患癌症,用生命叩响无声世界
  2011年,筹建工作进入关键期,赵小平每天四处奔忙却被确诊为直肠癌。他备受打击,却没中断对助残事业的热爱。手术出院后,他为解决某些贫困儿童不能接受训练的困难,投入到争取“七彩梦行动计划”项目支柱工作中。而后项目资金落实,每年免费资助黔东南州20名听障儿童,他才再次做手术。
  赵小平出院,接到参加全国业务培训的通知。中心只有他符合学习条件,他强忍病痛,克服无法想象的困难到重庆参加培训。培训结束后,赵小平将所学全传授给中心的老师,提升了中心整体业务水平。而他自己则体重下降了。
  2012年9月,赵小平癌症转移,必须第三次手术,这没击倒他,“我要与时间赛跑,让更多孩子走出无声世界”。出院后,他顽强乐观地与病魔抗争,并与杨欢喜结良缘。赵小平说愿意将这工作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业,一直做下去,帮助更多孩子。
其他文献
虽然父亲已经驾鹤西去,与家人永诀,但他说过的三句真言,我始终牢记在心上,受益非浅,不断赐予我向上的力量。  八岁那年,我第一次劈柴。双手颤巍巍地举起利斧,对着圆碌碌的木头乱劈一气,要么劈空了,要么劈在木頭边沿,斧头被弹到一边,几乎脱手。半天过去,木头只是多出几道犬牙交错的斧印,却无劈开的迹象。父亲见状走过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凡事都有诀窍,切莫操之过急:先将木头放平、放稳,略微俯身,再双手握紧斧
杭州有个小区,一到晚上,蛙声一片。业主投诉这些青蛙扰人清梦,要求保安履行职责进行驱赶。这可苦了保安,青蛙在暗处,保安在明处,这黑灯瞎火的要把青蛙赶跑,哪有那么容易。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曾是古诗里一种令人怡然自得的意境,但现在却成了被人投诉的噪声。不是现在的青蛙发音量大了,而是我们的心态发生问题了。中国道家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其中一层意思是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试图去改变自然
每天,我们都要面对许多事情,那些事情,如果每件我们都搁在心上,会活得很累;如果每件我们都持无所谓的态度,我们会辜负许多人的期待与信任。灵活掌握三个方法,差不多可以应对所有的事了。  寻求正确的方法解决一些。方法,往往决定成效,不管多难的事情,找對了方法,就会迎刃而解。  等待恰当的时机处理一些。有些事情,不是我们没有尽力去做,而是时机还没有到,时机一到,大事能化小,难事能化易,做起来得心应手。  
不知道我们这一生究竟要讲多少句话?  如果有一種计算机可以统计,像日行万步的人所带的计步器那样,我相信其结果必定是天文数字,其长,可以绕地球几周,其密,可以下大雨几场。  情形当然因人而异。有人说话如参禅,能少说就少说,最好是不说,尽在不言之中。有人说话如嘶蝉,并不一定要说什么,只是无意识的口腔运动而已。  说话,有时只是掀唇摇舌,有时是为了表情达意,有时,却也是一种艺术。  许多人说话只是避免冷
我前阵子看过一段演讲,说为什么我们总爱怀念青春。青春有什么好?幼稚自负,“为赋新词强说愁”,能力撑不起野心,精神不自由,还穷。但就是因为过程的未知,才有幻想的价值,比如会不会多走一段路,就能跟喜欢的人牵手;比如是不是再坚持任性大半个学期,就能交到朋友。  张同学,我的青春绕着你,组成了那个暗恋时代的全部故事,傻里傻气、无知、偏执、果敢,偶尔怀念它,也不错。  你在隔壁班,我们之间被一个厕所隔着,所
儿时,我对炊烟有一种特别的依恋。因为炊烟升起的地方有自己的家,而家里的土灶上会有一锅或甜或咸的饭食在等待着饥肠辘辘的我。炊烟属于乡村,它从土灶上升起,歌颂的是绵绵不绝的亲情和乡情,还有生活和生命。  记得老家的土灶有两种,一种是用胶泥掺了麦糠搅拌,然后根据铁锅的大小,塑型成灶。这种灶方便适用,可以屋里屋外挪動。还有一种用土坯垒砌而成,固定在厨房里,一般是一大一小两个锅口,大的蒸馍烧饭,小的炒菜烧汤
前几天他生日,千里之外的我没能赶回去,便买了两双鞋做礼物寄了回去。  收到鞋的那个晚上,他打电话来有些责备道,怎花这么多钱,我天天干活儿哪用穿这么好的鞋。  他却忘了,二十年前的那个秋天,爷爷生病住院好几年,葡萄园因着大雨又一次烂在了地里,外面欠债一堆,家里一连几个月没有荤腥。有天傍晚,村上大队的广播里忽然播放了条信息:胡某某家卖熟小肉鸡,小的五毛一只,大的一块。  这个养小鸡的村人是我家排房西边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年轻时为了入仕做官,常以诗文作为敲门砖,譬如他当时曾向善于为朝廷引进人才的韩朝宗写过一封《与韩荆州书》的自荐信,开篇便是:“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信的末尾还不忘自贬一番:“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  “雕虫小技”出自《隋书·李德林传》:“雕虫小技,殆相如、子云之辈。”也有学者认为,雕虫小技,最初的叫法为“雕虫篆刻”,源于西汉文学家扬雄的《法言·吾子》,
曾经有一段时间,刚结婚不久的我们将家安在了一幢旧楼房里。那幢旧楼房也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最大的特点就是每当夜晚来临时,整个楼道内找不出一盏能发出光亮的灯。  有天晚上我和丈夫从外面回来,他先是探头探脑地看了看那黑咕隆咚的楼梯,然后,竟然提出让我走在前面。我一听,心里直发毛,就凭自己一个弱小女子,哪敢率先在黑暗中攀登楼梯呢?当即就躲在了他的身后。可是,丈夫仍然左一句右一句地劝着我,见我百口不应,他就
一直都是伴随着乡下的时光长大的,乡村的土坯和青瓦总是被大人们组合成高高低低的房屋,留两个窗户,开两扇门,然后,打一堵泥巴的院墙,盖上挑檐的门头就是一户人家,多半如此。  也有大户,五世同堂抑或四世同堂的庄户人家,逐渐地会把院子演变成三合院,或者两进的院落,门对门住着几代人。不用说,堂屋都是长辈的,按辈分来,乱不了。  当然,院子越多,年代越久远,家族的势力也越大。我祖上没有做过官,也没有出过生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