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引发的教育主体行为失范如何判定:方法、类型与表现

来源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w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引发的一系列教育问题乃至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教育主体行为的失范.判定教育主体行为失范是否由智能技术所引发,可从工具使用、标准制定、规范遵守、干预方式四个方面,衡量教育主体行为是否发生“失范”与“未失范”之间的转换;若满足其中至少一条,则可认为该行为失范由智能技术引发.基于上述判定方法对26个智能技术教育应用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教育主体行为失范主要涉及过程性失范、转型期失范、周期性失范、本质性失范、原生性失范5种表现层次,涵盖82种行为表现类属的20种行为失范类型.多元教育主体的行为失范呈现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管理者愈加难以平衡教育发展与技术进步,教师被算法绑架并破坏教学生态,企业过于关注商业利益而忽视长远教育目标及教育规律,设计者“目的至上+技术导向”引发设计风险,家长对技术过度放权造成家庭教育问题重重,研究者利用智能技术开展教育研究触犯科研伦理,学习者数字沉迷及其身份认同异化.有效治理教育主体行为失范问题,需要治理主体不断调整规制手段和治理方式,并及时应用“判定标准”对当前教育主体行为的状态进行判断,当主体行为不在属于“失范”行列时,干预和判断进程即可停止.
其他文献
创新创业实验室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改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高校正在积极探索建设创新创业实验室,但总体而言,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美国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发源地,美国高校在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和运作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和机制.比较12所美国顶尖大学创新创业实验室的建设实践后发现:扮演着前孵化器角色的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室,是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与实践平台的供给者;其建设过程强调以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为导向、以推进设施服务工作为保障、以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为重点、以集聚社群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