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你的名为什么叫萍吗”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191275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繁漪是一团反叛的火,周朴园就是一潭深不见底的水。周朴园是周鲁两家三十年由血缘纠葛而导致的悲剧事件的中心,因而也就成了曹禺“拉开镜头”、多角度探寻、揭示人性隐秘的重心。这是一个人性丰盈、社会角色突出、心灵矛盾显著的人物,也是动态变化中的人物,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悲剧。下面我们透过周朴园的两段关键性台词,来解析爱欲世界里的矛盾的周朴园。
  《雷雨》第一幕(引自上海S版高中语文教材,下同):
  朴(仁慈地,拿着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萍(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朴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
  萍(失色)爸!
  朴将近三十的人应当懂得“自爱”!——你还记得你的名为什么叫萍吗?
  萍记得。
  朴你自己说一遍。
  萍那是因为母亲叫侍萍,母亲临死,自己替我起的名字。
  朴那我请你为你的生母,你把现在的行为完全改过来。
  年轻时的周朴园比周萍坚定得多,也激进得多,崇尚自由、平等、博爱。作为广泛地接触了西方现代思想的青年,周朴园并没有严格的等级观念,梅侍萍识字断文,又有惊人的美貌,周朴园是真正倾心于她,并想平等地对待她。侍萍长时间住在周公馆,享受主妇的待遇,而且和周朴园生了两个孩子,三十年的岁月,周朴园连“关窗子”这类小事都能记得,他对梅侍萍的怀念还是“虚伪”的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说,梅侍萍对孤独的“家长”周朴园来说,有着近乎神圣的地位,是幸福与爱情的象征。理由有以下五条:
  第一,他们曾经热烈地爱过。
  第二,两人的结合以侍萍投河自尽这种悲惨的结局来了断,给周朴园留下永远难以相见的遗憾。
  第三,周朴园一直对自己三十年前遗弃侍萍母子感到内疚。
  第四,从南到北,数次搬家,侍萍喜爱的旧家具仍不肯丢下……这些并非易事,况且周朴园没有必要如此,原因只有一条,就是周朴园的心中还有梅侍萍,并且希望他的孩子都记得这一点。
  第五,周梅分别后,分别结过两次婚,两次都不如意,对梅侍萍的回忆和思念成了他精神寂寞的唯一慰藉。
  所以,三十年里,他多次派人到无锡打听梅的下落。当他听到周萍“总是在跳舞场里鬼混,尤其是这三个月,喝酒,赌钱,整夜地不回家”,他抑制不住要周萍回忆亲生母亲:“你还记得你的名为什么叫萍吗?”显然,侍萍在周朴园心中、行动中已经成为维护家庭稳定与和谐的神圣的名字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周朴园不是黄世仁,也不是聂赫留朵夫。黄世仁对喜儿是卑鄙的占有,聂赫留朵夫也是在看到玛丝洛娃的苦难后才被唤醒了良知,而周朴园则是在爱的温馨中经久地体贴、深深地痛苦且久久地怀念。
  然而,周朴园的复杂也体现在这里,周朴园首先是董事长和老爷,其次才是父亲或其他什么。所以,在“相认”一场戏中,我们看到周朴园“审美”角度的爱情是何等苍白、脆弱甚至自欺欺人:
  《雷雨》第二幕:
  朴(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朴哦,侍萍!(低声)是你?
  鲁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望侍萍。半晌
  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不是我要来的。
  朴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最终认出了三十年前的情人时,周朴园惊呆了。这时他不仅全无柔情,而且分外严厉:“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其实,我们不难把握周朴园此时那深深的失望和幻灭。周朴园的“笃情”向理性转移,追念心理让位于补偿心理,十分自然地用他的地位来衡量、揣度今天的侍萍,认为她“找到这儿来”的目的是为了钱,严词质问后,试图再次尽快把她赶走。
  由这一分析反观周朴园的诸多“怀念”行为,我们不免要追问其人性的复杂,周朴园自认为是“最圆满”家庭的“好丈夫”“好父亲”,然而往事不堪回首,为了拯救灵魂——活得心平气和,死后好上天堂,他不自觉地用对侍萍的爱来装饰、美化自己,使自己看上去更像一个道德楷模、一个君子。
  我们再来看《雷雨》的尾声:周朴园来到了已经是教会医院的旧宅,第一句问话就是“她现在还好么”,他为侍萍也为自己寻找大海的下落,却又不敢将最坏的料想告诉痴痴等待的侍萍。垂老的周朴园,在逐渐远离了社会重压后,沉睡的人性终于复苏了。“外面又下雪了”,留下一个白茫茫的世界真干净……
  周朴园的良心与爱,固然是人性未泯的表征,却又裹携着十分明显的自私性,他的所作所为,似乎是在欺骗别人,但更多的是欺骗自己。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里有一句意味深长的台词:“爱情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灵看着的。”当我们用心灵看铁腕的周朴园及其爱欲,不免感到人性的苦涩与一阵阵袭上心头的战栗。
其他文献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1]教师的成长,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自身的使命。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如何才能走出心理舒适区,如何才能在实践磨砺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嗝嗝老师》这部影片在讲述一个暖心励志的教育故事的同时,也给予我们一个坚定的答案:别问“为什么”,问“为什么
英国物理学家亚瑟·斯坦利·爱丁顿说,我们看到的桌子只是幻象,真实存在的是很多个原子,看上去桌面光滑致密,但真实的桌子却凹凸不平,充满空隙。依此逻辑,我们看到的课程改革参与者众、过程热闹、成果丰硕,但真实的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师、学生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一种眼睛有一种眼睛的建构方式,教师看到的课程改革是这个样子,学生看到的是另一个样子,专家学者写出来的又是一个样子。参差不同的“课样”“人样”才是教育的
学案设计    所谓“学案”,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学案”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案”代替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将“学案”与教材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会学习。此学案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环节。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
读者剧场是一种口述、朗读的剧场形式,由两位或两位以上朗读者手持剧本,在“观众”面前以声音及表情呈现剧本内容。朗读者可以事先将诗、散文、新闻、故事、小说及戏剧等各种文学素材改编成剧本。在表演时,不需要戏服或道具,也不需要灯光、音响等设备,直接以手持剧本口述、朗读的方式进行。观众通过聆听朗读者的诵读、观看朗读者的表情来欣赏剧本。其基本流程如下:    1.选择题材  读者剧场的剧本可以是诗歌、散文、新
喜读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许金辉老师执教《赤壁赋》的教学实录,感到他在文学鉴赏教学方面确有特点,能够引领高中学生与苏东坡一同“泛舟”,努力靠近叶圣陶先生所推重的阅读佳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唯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请看这个教学细节:朗读之前,许老师问学生第一段该怎么读。许老师循循善诱,启发同学们进入那只江上扁舟去玩赏揣摩,从朦胧体会到静谧,从静谧体会到清风徐来、白露横江、月色清澄的
编者按  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深化综合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其长期存在的“重教学、轻育人”的现实问题。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突破教育改革瓶颈,让教育回归本真,这是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基于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基础教育内在质量提升与学校管理改进研究”的支持下,以北京师范大学毛亚庆教授为引领,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市顺义区教委
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我们总能发现他们作文中局部的亮点。可以说在一篇习作中,哪怕是最差的学生也会有一两个亮点。在路桥实验中学七年级10班参加了一次拔河比赛后,我让全体学生写一篇关于拔河的作文。在收上来的作文中,情况也是如此。于是我就设想,把每个学生作文中的亮点截取下来,然后把它们整合在一起,不就是一篇比较成功的作文吗?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把自己思维的亮点加以扩散,
完整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经历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过程,即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意旨,进而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古诗词表情达意的方式有其独特性——以言造象,立象尽意,即用语言塑造意象,再借助意象传达诗情。古诗词教学应有一条既不违背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又不失古诗词特性的教学思路,如此才能获得古诗词教学的真谛,使它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思路应包括以下几
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实验幼儿园”)创办于1989年,是一所一园两址,容纳近500名幼儿的全日制幼儿园。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该园始终秉承“办阳光幼儿园,享健康快乐童年”的办园理念和“以人为本,和谐管理;立足研究,创新特色;阳光育人,持续发展”的办园思路,以自然教育理念为根基,以绿色教育理念为引领,以阳光文化管理推动园所特色品牌发展,走出了一条有思想、有文化、有品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小作文是相对于“大作文”而言的。传统的作文教学以文体为主线,强调学生作文能力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全程性,训练方式以“整篇”写作为主,在作文的时间、字数、文体、题材等方面都有较严格的限制。由于它涉及的写作知识、写作能力和训练要求的综合性高,又要求写作整篇,因而俗称“大作文”。而小作文是一种形式灵活、短小精悍、不拘文体、不求篇幅完整的片段化、微型化的写作训练方式。新课程作文教学在坚持大作文文体训练和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