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人不愿意生孩子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fITRo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谈到日本是适合孩子生活的国家。许多人读完文章之后,都产生了一個共同的疑问:“既然日本这么适合孩子生活,为什么日本人不愿意生孩子?”
  面对这样的疑问,不想生孩子的日本人,最简单的回答应该是两个字:“面倒。”
  “面倒”,是指“麻烦、费事、棘手”的意思。
  “日本人从小就被教育: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这句话,许多中国人都早已知道了。因为在介绍日本的公共秩序为什么那么好时,这句话通常作为一个重要依据被反复引用。其实,这句话背后还有另一句话,那就是:“不要给自己添麻烦。”
  不过,上面这樣的回答有点粗暴,显然无法令人满意。所以,下面还是详细谈谈个人浅见罢。
  首先,源于高学历化社会。
  日本是个高学历化国家。只要经济负担得起,不管会不会读书,几乎人人都能上大学。有一句很夸张的话,是这样说的:“日本已经到了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上大学的时代。”当然,这样的高学历化社会,很有点鱼目混珠的味道,但也意味着两件很现实的事:第一是教育费用的增加;第二是步入社会开始自立的年龄被推迟。这样的现实带来的结果,就是日本人的晚婚化。日本厚生劳动省2016年12月提供过一个1950—2015年日本人婚姻率的数据:现代日本人初婚的平均年龄,男性为31.1岁,女性为29.4岁。女性生产第一孩的平均年龄为30.6岁。换言之,不少日本女性都在面对年过三十生孩子的现实。年龄越大,产子的风险也越大,出于对母子健康的种种顾虑,理所当然会选择不生孩子或少生孩子。
  其次,是战后教育带来的价值观转变。
  日本战前教育的“政治正确”,是以国家道德之本为教育之本的国家主义;战后日本教育的“政治正确”,则强调民主自由,主张个性主义,以及对于多元价值观的尊重。日本著名学者■屋太一曾对接受战后教育长大的日本人予以如下评价:
  “他们不崇拜天皇,也不信奉旧式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他们崇拜的是脱离家长制的个性主义,信奉的是安全即正义、暴力是绝对的恶、勇气与果敢是一种过去式、胆怯被称赞为‘谨慎’、温柔则演变为男人的美德。”
  在这样的教育中长大的日本人,以“国家”为前提的全体主义思维被彻底弱化,而以“个体”为本的个性主义则实现了肥大化。换言之,与“国家”相比,人们普遍更在意“个体”的自由与尊严。年轻人普遍缺乏国家忧患意识,不会因为日本这个国家正在少子化,就忧政府之忧,为了国家努力生孩子。
  再者,则源于现代日本多元化的价值观。
  曾经,在日本经济高度成长期的时候,幸福家庭的理想模式是:早出晚归勤奋工作的丈夫、贤惠体贴持家育儿的妻子,以及一男一女两个聪明可爱的孩子。他们应该居住在一套带院子的日式小楼里,庭院整洁,鲜花朵朵,早晚有饭菜飘香,黄昏有琴声叮当。周末假日一至,乘上私家车全家出行……多么美好的现代家庭!
  但曾几何时,这种单一的幸福价值观被打破了。一对恩爱夫妻,即使相亲相爱但也许会并不想要孩子,而只想与自己的爱猫或爱犬生活在一起:谁规定家里必须有孩子的笑声才是幸福呢?听到猫咪的叫声,看到小狗满地打滚,就浑身上下幸福感四溢难道不可以?幸福,并不非得是有儿有女的传统式大和谐。只享受二人世界的甜蜜,可以是幸福,只拥有一个人独处的放肆,也可以是幸福。当幸福生活的价值观被不同的个体,按各自不同的意愿进行新的解释并付诸实施时,曾经覆盖整个社会的那种全体主义幸福价值观也就随之碎片化——因此,现代日本人通常认为自己所处的社会“不幸福”,因为“幸福”成为了一种非常碎片非常私有的东西,人们再也看不到曾经有过的那个单一而庞大的幸福模式了。
  当然,还有一类人,不愿意结婚生子,陷入低欲望的原因,是因为低收入。而低收入的原因,是因为“会社”这一现代日本的社会共同体正在弱化。
  人类作为群居生活的物种,是需要共同体的。中国人的共同体是“家”,而现代日本人的共同体,则是“会社”。会社就是日本的公司。日本有个词,叫“会社人间”,翻译成中文,就是“公司人类”。意指以公司为家,在自己的生活中,除了公司和工作,再无其他嗜好与个人空间。
  在景气好的时候,大锅饭是没有问题的。但景气变差时,这种大锅饭模式就难以继续维持了。因此,从90年代开始,日本公司的年功序列制度开始遭遇挑战,依据实绩考核工作能力的成果主义开始出现,许多能力不足而又有一定工龄的人,被调离到下属公司或是可有可无的岗位,遭遇“变相下岗”。接下来,进入21世纪后,持续景气低迷的日本企业——尤其是日本多家著名大企业,因为持续的经营赤字,而不得不开始大幅裁员。
  曾经的日本人,对于会社是充满信赖感的,认为只要成为会社正式的一员,就会拥有终身保障,只要拼命努力,付出的汗水总会得到认可,因此才会有“公司人类”的出现。而现在,这样的认识正在逐渐改变。会社这一社会共同体形象,在年轻一代的日本人眼中,不再像他们父辈心目中那样显得坚实可靠。而多元化的价值观,也令许多年轻人不再愿意像“公司人类”那样为了会社而做出牺牲。在今年春季的大型企业招聘会上,日本媒体采访前来应聘的应届大学生,问他们希望进入什么样的企业工作,大部分回答是“加班少的”“可以按时回家的”,理由是“我不能只是工作”,“除了工作我还有自己的爱好与生活”。
  而企业一方,为了尽可能削减人工成本,也大量雇佣派遣社员。所谓“派遣社员”,相当于中文里所说的“合同工”。“合同工”与“临时工”只有二字之遥,几乎没有差别,都不属于正式员工。非正式员工,对于公司不可能拥有归属感,没有归属感,也就等同于没有赖以生存的社会共同体。
  所以,在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会》一书出版之后,有一位居无定所、四处打工维持生活的年轻人,在他的空间里写下这样一句读后感:“不是低欲望啊!而是对未来的恐惧超过了欲望。”
  (李彩霞摘自“腾讯·大家”)
其他文献
复读班气氛十分压抑。我和芥根这种,算是有退路的,只要不犯蠢,重点大学还是有保证的。好多同学成绩很差,家庭条件也很差,全指着复读一次翻身,所以心理压力也特别大。独自求生   我2002年參加了第一次高考。在高考之前,我被老师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老师嘱咐同学时,都是“查漏补缺”,嘱咐我的时候,是“放平心态”。   于是我真的放平了心态。别人都出现了考前焦虑症,要么吃不下饭,要么睡不着觉,我则吃得香
留级,这是我在学校学习的生涯中触目惊心的大事。这是多大的事儿啊!可不仅当时竟然毫无羞愧感,而且退休以后屡屡回想起我留级的事就乐不可支。  说来话长。  我之所以被送到学校是因为祸起萧墙,惊动了前后院几家人。  上学前我有个好朋友,是前院的小姑娘,比我小一岁,我们成天在一起玩。进我家住的后院有个月洞门,我俩一人依一边,权当竖着的太妃塌;前院有颗大桂花树,作为庭院栽培,被修剪得离地不足两尺高就向四面舒
冬天的风吹到哪里都是刺骨的冷。正午时分,我出差乘坐的列车缓缓到达这个名叫“紫霞”的小站。列车在此停留五分钟。车刚停稳,我对面的中年男子突然利落地打开了车窗。也许实在是不能忍受车厢里的浑浊,他居然将头伸出了窗外。  “小菲!小菲!”他忽然大喊,我被他吓了一跳。周围的乘客也都惊奇地看着他。很快,一个妇人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她40岁左右的样子, 皮肤粗糙,微微有些发福,不过可以清晰地推测出她年轻时的娟秀。
马来西亚插画家Kamwei Fong 使用针管笔创造了一个顽皮的黑猫动物园。艺术家使用无数简短的细线建立每个猫科动物形态,改变细线的密度以创造出明显的毛茸茸的感觉。这些插画都是单色绘制,每一只猫咪都有着独立的个性,在保证可爱的前提下,赋予貓咪极富表现力的体态。这些猫咪在艺术家笔下显得充满活力,它们似乎拥有自己的生活和故事,期待被人们去解读。Kamwei Fong以“快乐”为座右铭,希望通过作品能带
越来越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手艺人。  只是匠气不重。  写文字的人,其实内心非常泛滥,但表面上一定清凉冷冽。  我们的手艺在心里。  小时候最爱去看弹棉花。外婆拿着自己的旧棉絮去弹棉花。听,“弹棉花”三个字就这样美。到邻居老张家,老张穿灰扑扑的衣服,一身的棉絮,连脸上都是,睫毛上也是。满屋的蜘蛛上也挂了棉花丝,整个屋白花花的,什么都看不清。在我童年的心里,倒像一个童话。  我那時的梦想,不过是要跟着老
都说人是大写的人  为突出人,把大平平一横  砍掉。人单胳膊单腿,在世间  挑着,平衡得多累  吃饭,穿衣  房契地契,灵堂墓柩  要眼前的保障,要身后的无忧  读书,交际  亲情爱情,婚外情  要坚实的物质,要超脱的灵魂  远行看天色,近前看脸色  声色犬马爱憎痴嗲嗔  放不下拿不起  不可悟無可逃  太多  不愿意的,太多  不愿做清晨的一丝炊烟  不愿做桃园的一缕晨雾  不愿做寒寺的一声钟鸣
我一直非常喜欢一张特别简单的平面广告,那个广告只是一个素色的背景,然后中央写着一句文案:   Cancer cures smoking.   这句话直译过来是“癌症专治吸烟”。   如果揣测这则广告的背后逻辑,则其策略idea其实平淡无奇,“希望大家意识到吸烟有害健康”。但如何表述吸烟对健康的损害?这个问题已经被无数人回答过无数遍了,有人只是将“吸烟有害健康”白纸黑字地陈述出来,有人是展示各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九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十岁时就随他的义父——英人布朗踏
米友仁(1074-1153年),一名尹仁,字元晖,小名寅哥、鳌儿,晚号懒拙老人。山西太原人,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南宋书画家,系宋四家之一米芾之子,世称“小米”。书法绘画皆承家学,与其父米芾并称“大小米”。早年以书画知名,南渡后备受宋高宗优遇,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工书法,虽不及其父,然如王、谢家子弟,自有一种风格。黄庭坚戏称他为“虎儿”,并赠古印和诗:“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刓不忍与诸郎。虎
当你专注于阅读一本小说时,在你大脑的想象中都看到了些什么?对我们许多人来说,不管小说本身写得有多么生动,在脑海中只不过形成一种模糊的、低对比度的场景???????????????????。但对有些人来说,他们大脑中生成的图像,却可能如身临其境一般逼真???????????????????。   对于这种超想象能力的研究,揭示出了有关人类意识的一些奥秘,包括我们的想象力如何塑造我们所感知的世界,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