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及驱动因素研究

来源 :生态经济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bluedogd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熵权法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定量测度2005—2018年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生态效率;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二者的时空格局及相对发展状态;通过构建Tobit模型,研究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耦合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态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但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平衡;(2)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38~0.72之间,整体处于上升趋势,经历了“拮抗—磨合—协调”三个阶段,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研究阶段前期,发展水平多为新型城镇化超前,后期发展比例趋向均衡。(3)从驱动因素来看,资源聚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环境、社会促进能力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工业化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则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地区间的驱动因素差异较为显著。
其他文献
淮南经开区B02、B03地块作为旧城更新的典型代表,为经开区乃至全市探索出一条系统、有效、可持续的更新改造模式。本文以经济自平衡为出发点,探讨在政府财政兜底能力有限的前期下,政府主导型城市更新项目如何借助社会资本力量,创新更新模式。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建议地方政府代表的城投公司与社会资本方以组建项目公司,可提供“一二级分阶段整体开发模式”和“异地捆绑整体开发模式”两类自平衡模式。本文重点阐述两类模
学位
构建了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与评价了285个地级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演变特征,并分析了相关驱动因素。结果显示: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但2010年后增速放缓;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生态环境压力及生态环境状态的发展存在短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梯度分布格局;经济水平的提升、城市文明的进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政府的干预程度
“儿童”和“童年”是社会建构的概念。通过分析儿童观和童年观,可以更好地分析虐待儿童问题,进而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儿童保护政策。本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法,通过对我国法律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进行访谈,探求专业人士对“儿童”和“童年”的看法。研究发现,专业人士儿童观中有三种主流话语:发展中的儿童、没有能力的儿童和懂事的儿童;童年观则包含两种主流话语:无忧无虑的童年和消逝的童年。基于对专业人士的话语分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直接影响着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村“两委”关系问题是实现乡村治理的基础性问题,“一肩挑”就是从村“两委”关系入手,解决二元化权力结构的内在缺陷,化解村“两委”矛盾纠纷的有效治理模式,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展现出较强的生命力。目前,四川全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的“前半篇”文章已完美收官,如何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促进乡村经济社会高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新优势。构建数字经济影响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数理模型,利用2005—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方面构建省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显著提升省域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且具有动态非线性递增效应;与东部地区和非“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相比,数字经济对中西部地区和“一带一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并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农村基层腐败侵蚀的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破坏的是党群干群关系,损害的是党和政
学位
基于复杂网络演化博弈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数字化补贴比例和高新认证影响力对企业数字化扩散广度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化补贴比例、高新认证影响力等干预政策能有效促进企业数字化扩散,且前者边际效用递增、后者边际效用先递增后递减;数字化补贴比例、高新认证影响力对于企业数字化扩散的促进作用受产业类型、数字化效能以及投入成本影响;在倾向于选择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企业学习环境中,高新认证影响力对企业数字化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一种复杂的多系统疾病,其特征主要包括慢性疲劳持续或反复发作、疼痛、神经认知障碍以及劳累后不适等。CF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免疫、神经内分泌和能量代谢等相关,而参与CFS发病的因素可能受微RNA、DNA甲基化、蛋白质磷酸化以及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CFS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并通过表观遗传修饰探索CFS各发病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为CFS的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