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炎性脱髓鞘疾病临床分析

来源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AFFD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儿童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相关炎性脱髓鞘疾病(IDD)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案及临床预后。

方法

选择2014年6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确诊的7例MOG抗体相关IDD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患儿为2例,男性为5例;平均年龄为8.3岁。回顾性分析该7例MOG抗体相关IDD患儿的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临床预后等。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

①初诊时,这7例患儿分别被误诊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 (2例)、视神经炎(ON)(2例)、多发性硬化症(MS)(1例)、脑膜炎(1例)及自身免疫性脑炎(AE) (1例)。其中年龄较小患儿临床表现为ON症状,而年龄较大者为ADEM症状。②7例患儿中,2例脑脊液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WBC)增高、蛋白水平增高;而脑脊液MOG抗体呈阳性为6例,外周血抗CASPR-2抗体呈阳性为1例;6例患儿颅内压>200 mmH2O(1 mmH2O=0.098 1 kPa)。③7例患儿中,外周血WBC增高为2例,C反应蛋白(CRP)呈阳性为1例、红细胞沉降率(ESR)增高为1例。所有患儿外周血MOG抗体检测结果均呈阳性,而外周血抗CASPR-2抗体呈阳性为1例。④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病变累及侧脑室周围为5例、基底节为3例,丘脑、脊髓和视神经各为2例,脑干和延髓各为1例,伴脑膜强化为1例;而且这7例患儿的病灶直径均>2 cm;年龄>5岁的3例患儿的病灶边界光滑、清晰。⑤治疗方案:1例患儿于急性期静脉输注甲泼尼龙10~30 mg/(kg·d)(每3天剂量递减1/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 2 g/(kg·d)×1 d,6例静脉输注地塞米松[起始剂量为0.5 mg/(kg·d),序贯减量至泼尼松1 mg/(kg·d)口服维持治疗]+IVIG 0.4 g/(kg·d)× 5 d。治疗维持期内,对这7例患儿均进行泼尼松口服治疗,其中5例每个月静脉输注1剂IVIG,剂量为2 g/kg。对2例MOG抗体相关IDD复发患儿,均再次进行静脉输注甲泼尼龙+IVIG治疗,其中1例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方案为375 mg/(m2·次)×1次/周×4周。治疗后,5例患儿获得完全恢复,2例部分恢复,平均年复发率(ARR)为0.40次/年。

结论

MOG抗体相关IDD患儿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易被临床误诊。MOG抗体可与AE相关抗体同时存在,影像学诊断可见多灶性病变。MOG抗体相关IDD虽为MOG抗体所介导,但是MOG抗原的免疫致病性,则与T、B淋巴细胞息息相关。MOG抗体对激素治疗敏感,即使在该病患儿多次复发的情况下,预后亦良好。

其他文献
肌少症是指与年龄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同时存在肌肉力量和/或躯体功能下降。目前全球约有5 000万人罹患肌少症,预计至2050年肌少症患者数将高达5亿。肌少症导致跌倒、残疾、生活质量差和死亡风险增加等不良结局,增加医护负担。迄今我国尚无老年人肌少症预防指南。通过查阅文献和专家咨询,制订中国预防老年人肌少症核心信息中国专家共识,旨在指导我国老年人肌少症的预防。
目的探讨足月妊娠后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8年8月10日,于成都市某市级医院产前检查、分娩的1例临床诊断为足月妊娠后GTN脑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本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经过进行分析。同时,以"妊娠滋养细胞肿瘤""足月妊娠后""脑转移""化疗""gestationa
镜像综合征(mirror syndrome)是指继发于胎儿水肿(HF)、胎盘水肿出现的母体水肿,母体水肿的进展与HF、胎盘水肿相关。镜像综合征罕见,其发病率目前尚未知,估算为1/(5 800~10 000)。目前已知包括同种免疫反应及非免疫性因素在内的多种病因,可能引起HF,进而导致母体镜像综合征的发生,但是该病的具体病理生理机制迄今尚未阐明。对于典型的母体镜像综合征的诊断并不困难,同时发现HF及
目的探讨旋后肩法用于肩难产产妇,对其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采用旋后肩法完成肩难产助产的2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并纳入研究组。选取同期在本院分娩,采用耻骨联合上加压法完成肩难产助产的25例产妇纳入对照组。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获取2组产妇分娩8周后盆底肌收缩运动肌电值。采用成组t检验,对2组产妇一般临床资料、盆底sEMG检测结果进行
肌少症和髋部骨折均为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对老年人的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随着近年来肌少症不断受到重视,其与老年人髋部骨折的相关性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从肌少症与老年人髋部骨折相关性的流行病学证据出发,探讨肌少症作为老年人髋部骨折病因的可能机制。
目前肌少症已成为老年人常见疾病,给我国医疗系统及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尽管欧洲、北美以及亚洲肌少症工作组等国际机构已各自出台肌少症防治专家共识以应对目前肌少症防控中的严峻局面,但我国对肌少症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对老年人肌少症的危害认知不足、评估方法不统一、诊疗欠规范、地区医疗水平不均衡等诸多问题。因此,由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发起,根据目前的国际规范结合我国
目的探讨重症先天性膈疝(CDH)患儿的临床治疗策略。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7例重症CDH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受试儿一般临床资料、治疗、转归及术后随访结果等进行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本组7例重症CDH患儿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如下。①一般临床资料:7例患儿中,男、女性患儿分别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