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作文本”:让写作从独白走向对话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logn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搭建什么样的平台,采取怎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的习作真正发挥表达情感、交流信息的功能?我们在教学中又应如何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主动表达、交流沟通,共享彼此的独特感悟和精彩语言?我进行了“共享作文本”的写作教学尝试。
  我是从六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尝试使用“共享作文本”的写作方式的,起初安排4人为一组,强弱搭配,以起到互相学习促进的作用。每个人轮流出作文本,一个月轮一次,4个人都在本月的作文本上进行创作,一周一人只轮到写一篇,但却可以欣赏到三篇同学的作文。而其他3名学生由于作文是写在别的同学的本子上的,所以,每次写的时候都会格外认真,尽力发挥最好的水平。每个同学写完后,下一位写的同学要给予简短的点评。写作内容要求写发生在自己周围生活中的人、事、物,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一双关注生活的眼睛,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有意识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有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一天中午,小欣同学吃饭的时候迟迟未来。我怕她来迟了喝不到汤,就用自己的饭盒盛了汤盖好,放在桌上留给她。这件很平常的小事却让她很感动,事后,小欣在“共享作文本”上写下了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小欣是个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平常的作文总是又短又无味,可是今天的这件事她却写得具体又生动。他们组的同学读了她的这篇文章后,也跟着在“共享作文本”上写文章表达自己的体会。就这样,生活化身为文字,记录着同学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第二学期,还是4人一组,不过是由同学们自由组合。经过第一学期的尝试,同学们写作的主动性更强了,个个跃跃欲试。现在,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合写了,而且内容上的要求更宽泛了,不只可以写身边的事、想象中的事,也可以写诗歌、故事、剧本……有的是4人写连载小说,每个人写之前,都要去仔细阅读前几篇内容,分析联想,再接下去续写;有的是组长命题,大家“同题异文”;有的由某个同学写个开头,其他人续写……每次作文后,人人都是读者,又是评者。看看同学们写的题目吧:《特殊的午餐》《背诗争霸赛》《抢菜风波》……多么有趣的童年;《有了超能力》《穿越侏罗纪》《与李白一起去逛街》……多么奇特的想象!
  写作教学形式的改变,激发了同学们的作文激情,随着写作的深入,同学们越来越喜欢这种新颖的写作形式。每次轮到自己在“共享作文本”上作文时,同学们都是急不可耐地先欣赏作文本上几位同学的作文,又兴致勃勃地提笔书写自己的故事。这种写作情绪的转变是我始料未及的!同学们居然由以前害怕作文、厌恶作文变成了自主、自觉、主动积极地写作文。
  这种写作教学形式的改变,带来的是学生作文热情的高涨,“共享作文本”让学生更关注现实,更热爱生活了,他们越来越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了,作文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这种”共享“的学习,带来了写作教学的两种转变:
  一、 从“应试”型写作走向创意型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写作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作教学中,我尝试着培养学生进行创意型表达,即自主表达,自由表达,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共享作文本”的使用,为学生创意型表达开辟了途径,搭建了平台。为了使学生自主、自由表达,作文指导时,一般不宜作过细的要求,而要在激励兴趣和开拓思路上下工夫。
  组织评讲或指导学生在“共享作文本”上点评同学作文时,既要关注遣词造句的情况,又要重视学生观察、想象、创新能力的发展,着力调动学生写作激情,培养他们的自信。
  二、 从独白型表述走向对话型交流
  独白型作文一般都是由老师命题、指导、批改和讲评,这样的作文立足于“教师”,学生是应教师之命而作,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学生个性很难得到张扬。“共享作文本”的写作模式,就是变这种独白型写作为对话型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对话的重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社会接触面广泛了,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渴望通过和他人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对话型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探求,在互动中得法,在对话中提升,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以前一个人想到一个话题,只能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看不到别人的想法,而在“共享作文本”的写作模式中,每个学生都具有多重身份,他们既是文章的作者、读者、评者,又是学习的合作者。大家可以就一个共同的话题一起展开讨论,互相交流思想;学习了别人的作文,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路;可以就别人的文章进行点评,产生互动,进行对话式交流……这样的写作模式不再是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间的单线联系,而是在对话交流中获得作文和做人的和谐发展。通过“共享作文本”这个平台,同学们进行信息互通、情感互动,从而形成同学互助、师生互信的教学新局面。
  (作者单位: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
其他文献
一、 要有学习语言的意识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思考,教材中的哪些内容、哪些辅助材料,可以成为我们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平台。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整体认读音节时,出示了一幅挂图,问学生图上画了什么,学生说画了大树、猴子、太阳、狮子。接下来老师就问学生,狮子吃到猴子了吗?进而引出一段儿歌。这个教学环节中,那幅挂图起的是什么作用?仅仅只是为了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吗?显然,我们可以更充分地利用这幅图,引导学生学习把
【案例】四年级语文课第一次批改习作,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内容写得干巴巴的,简直就是在拼凑文字。甚至有几个同学一篇文章只写了几句话。于是,我鼓励同学们写日记,并降低要求:
一、构建专题网站,探究问题  1.默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点击电子白板“幕布拖拉”)  (1)引导学生归纳问题:海底的景色是怎样奇异的呢?海底的物产又是
一、 鼓励学生自由言说  1. 有备无患,烹调“教材习作”美味。“教材习作”的主题与内容是教材编写者确定的,并不是学生自由选择的。如何在“教材习作”与学生“自由言说”之间找到平衡呢?如果下笔前没有对事物的认识,没有心灵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波澜,就不可能写出好习作来。在习作实践中,为了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我们在学期初就让学生对本学期的习作有全面的了解,在“教材习作”前进行“习作预告”。这样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对教师这一角色的定位告诉我们,当学生思路出现滞涩、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或有失偏颇时,教师要发挥能动性,采取灵活有效的引读策略、方法,帮助学生消除障碍,与文本展开智慧的对话,生成课堂的佳境。  一、 征引:从单薄走向丰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有效的阅读是读者的心理图式与文本图式的同化与顺应。如果学生阅读时的认知结构与文本情境距离过大,就难以进入文本的深层结
一、 根据教材内容,挖掘非连续性文本  虽然语文教材大多为连续性文本构成,但是仔细寻找却能发现,其中有些练习片段、作家卡片等包含着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为我们日常教学中渗透和融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如苏教版五下《习作5》中的“迎‘六一’征文启事”就是一个很好的非连续文本,要认真阅读才能明白征文的五项要求,即写什么内容、文笔要求、参赛对象、邮寄地址、截稿日期。这五项要求可让学生分条阅读
期刊
【案例再现】  结合学校举办的“献爱心跳蚤市场”活动,笔者及时布置了一次作文练笔:《记一次“跳蚤市场”活动》。在学生动笔前,笔者着重介绍了写一次活动应注意的要点,然后再让学生思考、讨论自己想写些什么,以及如何来一步步写好这篇作文——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列出一个简单提纲,打一打腹稿。  在全班交流中,张洁同学的表述最为清楚,提纲层次也最为分明。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笔者有意选张洁作为“竞赛”对象
期刊
“关注文体特征,研制阅读教学内容”是今年四月苏州市小学语文专题研讨活动的主题。很幸运,我要在这次活动中展示一节研讨课《泉城》。接到任务之后,我便开始了备课。我关注了泉水的名字和特点之间的关联,想到了“拓展写泉”的语言表达训练,但因为选择的“可燃点”不同,三次打磨试教的课堂效果自然迥然相异。一磨,二磨,三磨,感觉越磨越精彩。  一 磨——观察,真实但缺乏体验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品读了济南四大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