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高标,改革的祭品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屈原的形象,无疑是很复杂的:他是杰出的诗人,后代文人的精神标杆;同时又是楚国失败的改革的牺牲品。他怀着绝望投汨罗江自杀,断绝了楚国的最后希望,为后人留下一声长长的叹息。作为后人,我们有必要探求他的改革悲剧,以供参考。
  屈原改革失败,有以下因素:(1)性格因素。屈原特立独行,不屑与小人为伍,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嘲讽。“燕雀乌鹊,巢堂坛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字里行间充满鄙夷与愤怒。面对群小,他高声宣布“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种情感在诗歌中反复出现,他投江而死,更是对黑暗社会的抗议。作为诗人,他的作为无疑是令人敬仰的,但作为政治家却不行。改革政治,必然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他们必然拼死反抗,这从上官大夫与子兰的反击中可以看出。这些人目光短浅,没有道德底线,能坏大事,作为改革者,应首先最大限度减少他们的阻力,使他们最少保持中立而不是走向对抗,甚至必要时做出一定妥协。屈原对此不会不清楚,但是他的嫉恶如仇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毫不妥协,因此对抗不可避免,他的改革也因此面临失败。(2)国君的摇摆。楚怀王并非明主,他善恶不分,听信谗言,最终走上了不归路。但是,再糊涂的君主,也想有一番作为,更何况楚国带甲百万,地方万里。因此,楚怀王开始是支持改革的,这从屈原“入则与王图以国事,出则应对诸侯”“王使屈平造为宪令”可以看出。但是后来怀王疏远了屈原,为什么?合理的解释恐怕是朝堂上一片反对声,怀王缺乏秦孝公的精明和魄力,在改革前景和政局稳定方面选择了前者,因为毕竟改革充满不确定性,稳定才对当前有利。面对怀王的摇摆,屈原很愤怒,“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但是无可奈何。屈原的错误在于,他是一只虎,却选择了一只懦弱的羊做君主,又不能像李斯等人那样另选明主,因此悲剧也就不可避免。(3)基层支持的缺乏。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这就说明,底层对改革了解不多,更谈不上支持。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不得,更重要的是,要让下层看到利益与前景,从而倒逼改革。从文献来看,屈原在这方面有些操之过急,他太希望楚国强大了。迅速改革,强大楚国,心情可以理解,对国家却并无好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教训。
  再说远一点,戊戌变法是一次救亡图存的改革,很有必要。知识分子包括上层的有识之士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变法很快失败,为什么?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势力阻挠破坏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是改革的激进也是因素之一。改革科举,使读书人失去晋升之路;修筑铁路,使得小商贩失去生活来源;裁撤官员,使利益既得者利益受损;旗人自谋生路,让旗人群起反对。相当一部分人走向了改革的对立面,改革者成了孤家寡人。终于改革以悲剧落下帷幕,只留下了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壮呐喊。时隔两千年,结局惊人相似,令人深思。
  我们正处于改革时期,上至国家,下至单位,都需要与时俱进,屈原的悲剧能否为我们提供借鉴呢?
  ★作者单位:河北河间市一中。
其他文献
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非常重视讲授古典诗词的考试重点,重视其工具性的特点,却忽略了古典诗词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性,把美好的古典诗词分析成了一句句重难点的文言句子、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等。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低头“快快抄写”,把古典诗词的鉴赏课变成了文言文的读写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也变得功利和浮躁,难以体会古典诗词的情愫。由此可见,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针对学生存在的强烈畏难情绪,我们进行了文言文教学改革综合实验:运用“翻转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运用微课促进诵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力;实践“翻转教学”,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翻转课堂”的实质是将“知识传递”与“知识内化”进行了“翻转”。“知识传递”的过程放到了课外,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完成
职业素养是中职学生发展成为职业人必需的职业素质素养,是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中职学生职业素养主要由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等要素构成。那么,作为文化基础课的语文课程,如何利用教学,充分发挥语文的作用,提升学生某些方面的职业素养呢?笔者做了如下的实践研究。  一、转变教学观念  1.确立服务意识  中职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为就业服务、为市场服务、为专业服务”。因此必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隋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启迪美、传播美、塑造美的艺术家,通过教学努力使学生像住在春风和暖的地带,像从一种清幽的境界中呼唤一阵清风,不知不觉地培养起
随着“学讲计划”在教学推进过程中的逐渐深入,作为一名用心教学的语文教师,我也越来越领略到了“学讲方式”的教学精髓。做人有做人的原则,教书也同样有教书的原则,教学原则像是教学这条路上的路标,提醒着我们前面的方向。“学讲计划”的教学原则就是我教学的路标,但有些原则并不是死的,在这些原则上融入创新的教学方式才能使死的原则变成活的原则,“学讲计划”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才会更加生动和精彩。  一、掌握学情原则—
回顾自己二十四年的语文教学之路,我从自己第一节课的“说起话来忘记板书,板好书后又不知该说什么”到现在的把控自如;从过去的照本宣科到现在以生为本的语文实践;从关注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到實践“语文亲验阅读”;从过去只听别人讲到现在也可以讲给别人听……我品尝了语文人的酸甜苦辣,也与老师、学生分享过成功的喜悦。  一、我的课堂教学实践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语文老师,我自觉关注一切与语文有关的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有一定梯度的。如何循序渐进的增加学生的诗歌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梳理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呢?一方面,要依据课程标准,一方面立足必修与选修教材,整合内容,探索适合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有侧重、有梯度、科学有序的诗歌教学策略。  第一梯度: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们一般会从理解文本的需要出发,从这篇文章联系到那篇文章,从这段文字联系到那段文字,从课内联系到课外,以实现对文本的整体理解,这就是日常所说的教学拓展。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拓展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一、立足文本,找准拓展重点  教学需要拓展,但是,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语文教学拓展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实现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其中刻画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而作者罗贯中最为着力刻画的人物当数诸葛亮了。鲁迅曾评价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那么,诸葛亮真的有小说中描写的如此“神通”?我们不妨顺着小说的情节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要说到诸葛亮的得失,就不得不说到《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要说到“桃园三结义”,又不得不先提提其中的一位重量级人物——关羽。因为后来他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