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衣女子配婚制的瓦解与满洲领主制的衰亡——以内务府“三藩汉女”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 :清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onk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藩汉人"是清内务府包衣之一种.康熙帝平定三藩,将"罪藩"处死,家产籍没,其眷属、子弟、亲信、家人编入内务府,称"三藩汉人".在这些人中间,女性约占半数.文章利用内务府满文档案,就三藩汉人女子的配婚现象作一初步考察.她们身份复杂,而作为其配婚对象的,既有内三旗侍卫、旗员,也有包衣佐领、管领下穷丁,其中又以后者为主.此种配婚方式,完全无视女方意愿,集中体现了满洲领主制下皇权对包衣(家奴)的支配.康乾之际,随着满洲领主制瓦解,对包衣的婚姻限制逐渐放开,强制性婚配亦告结束.
其他文献
中国写意油画是中西绘画融合后的产物,其不仅体现了我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与审美意识,还浸染了西方油画的华丽绚烂的色彩,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写意表现手法。作为一种超越外在形态的审美表达,意境表现是中国写意油画的内核,也是作品独特审美特征的来源。众多画家从造境、造型、用笔、用色、构图五个方面出发,立足传统审美视角关注思考中西绘画艺术的互渗交融,探寻中国写意油画的典型特征及创新发展路径。
国家图书馆所藏一部《大清律集解附例》抄本可确认为康熙四十六年修律进呈本.该本的发现为研究清代康熙、雍正两朝修律活动提供了新的材料.梳理进呈本条文并与顺治律对比,可知康熙修律深入、系统,为雍正律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将之与雍正律对比,可发现除新增条例外,雍正律对进呈本原定内容亦有不少修改和发展.进呈本与雍正律一脉相承而各有特色,二者共同反映了清律从承袭明律到因时制宜的演变历程.
顺康时期,清廷在京畿五百里实行大规模圈地,设立八旗庄园,同时把其他州县的土地作为补偿拨给被圈的民人,即"拨补".拨补地虽然不属于旗地,但其产生与旗地政策直接相关,拨补时间、拨补区域均随八旗圈地的进展而定.拨补地位于旗地外围,以北京城为基点逐层向直隶南部地区推进,分布于直隶8府、2直隶州所属67个州县境内,以及包括宣府镇在内的卫所系统诸地.直隶南部州县虽然没有旗圈地,却依然通过拨补地的实行间接受到八旗制度影响.文章围绕拨补地形成、分布与八旗圈占旗地的紧密联系,思考八旗制度对直隶的非八旗人群、非八旗区域的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