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翻译理论创新拓展话语空间——关于“国家翻译实践”研究的对谈

来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qzxm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取三人对谈的形式,以近年提出的“国家翻译实践”研究为例,围绕其概念生成、研究前瞻和反思,探讨通过理论创新拓展中国译学话语空间、服务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路径和方法.本文认为,翻译理论创新应立足于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尤其需要关注国家治理和国际治理等相关问题;多元话语创生路径是可取的,但应基于问题特征和研究特点,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简单模仿或盲目跟风不是创新之举;在方法论上,应当打破单学科思维,采取基于复杂性思维的跨学科、甚至超学科方法.
其他文献
北京市教委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对未来一段时期做好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三年行动计划”将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流人才方阵,实现北京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以首善标准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体系,构建本科人才培养新格局.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资本主义与食人主义类比的重要论述为视角,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深入分析了卡森·麦卡勒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饮食话语.本文认为,该作品之所以被称为一部“真实反映”大萧条时期美国南方社会状况的“无产阶级小说”,主要是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细腻、引发共情的饥饿叙事和吃喝描写.通过刻画穷白人、非裔美国人和聋哑人的身体饥饿和精神隔绝的状况,麦卡勒斯强烈地批判了“嗜食人性”的资本主义制度及与之交织在一起的种族隔离制度,进而号召忍饥挨饿者联合起来,为真正实现每个公民都平等
目前,数量有限的相关研究一致认为,20世纪50年代由政府机构主动发起组织的英译中国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主要是英美等西方国家)被视为“宣传”作品而遇冷.这一解读可能有陷入以偏概全的“先验论”的危险,忽视了这一时期国家翻译实践作为新中国国家形象建构或国家叙事与国家战略行为的本质,也忽视了译本接受情况的多样性.借助于数量有限的一手史料和相关研究,本文首先集中考察了英译中国文学作品主体发行机构国际书店的发行机制,继而追踪50年代英译中国文学作品在发行量较大的、以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为代表的南亚、东南亚英语流行国家的发
本文探讨了闻名影史的“燕京系”剧人圈如何构成,并指出这一群体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基于新型学缘关系的趣味相投,这也是现代知识分子交往的基本原则.本文认为“燕京系”的出现表明知识分子已以职业化和群体化的方式进入演艺行业,不仅在实践层面改变了彼时演艺圈的生态结构和文化素养构成,还长久地影响了“战后”沪、港两地电影的新样态.
针对互动电影的互动性,有观点认为它打破了电影的幻觉属性,使观众得以参与到艺术创作;但也有观点指出,它并没有戳破幻觉,而是提供了新的幻觉机制.这个新机制通过三个步骤——将观众思维外化为可见动作、通过对动作的定量达到对思维的切分、预设“正确”选项规训观众思维——完成对精神无限性的遮蔽.经过对这个机制的考察,结合德勒兹电影理论,能够发现互动电影的“互动—影像”不仅不是时间—影像的进化,相反,是朝着运动—影像的返祖.
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建党百年的丰功伟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辉煌,以及“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开展“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试点改革,无不给首都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既要“治乱、减负、防风险”,更要“改革、转型、促提升”,最终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构建适应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期刊
数字技术在电影创作中勾勒出越来越多现实世界不存在的角色形象,有些虚拟角色塑造除了数字技术,更依靠真人演员的动作和微表情的全方位捕捉而达到共情效果,这些真人演员的表演为它们注入艺术生命.这些虚拟角色呈现的表演美学是表演艺术的延续,也是技术与艺术的“共谋”与“共存”.
电影美术创作既是艺术创作,更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在电影制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电影虚拟制作时代的到来,电影数字资产将成为电影美术创作的主要角色.面对高效的虚拟制作节奏,人工智能以及人机协同技术的使用将会极大地提升电影美术创作的效率,不仅可以更大地发挥美术师的创作灵感与思想,还能够充分地利用计算机海量的存储能力和惊人的运算速度.人机协同的电影美术创作方式也将会成为未来电影美术创作的主要方法之一.
首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立足新发展阶段,首都高等教育要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在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自身现代化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持续强化高校党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着力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大力促进城教融合、产教融合,更加主动积极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全面强化师生和校园安全体系建设.
本文将VR影像视为沉浸式的新媒介,以及一个在不断生成的概念.VR影像与电影存在家族相似的联系,但两者在技术逻辑与剧作法上存在诸多不同.VR影像是对影像语言的拓展,而非媒介的终结,更不会取代电影.新影像的出现是对现有影像语言的拓展,因此无须将两者放在二元论框架内比较.VR的出现证明了影像语言在未来将有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