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争议的极限运动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wso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來,在视频媒体的迅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上传自己极限运动的视频,或是直播挑战现场,结果要么是完成,要么是重伤,甚至于当场丧命。因此有人评论道:“这就是一种没有意义、不负责任、作死的运动。”面对围观者的批评,也有人提出需要理性看待这类运动,厘清对其的误解……那么,极限运动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参与的玩家真的都是一群不怕死的人吗?

极限运动的兴起


  关于极限运动的起源,民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起源于二战,是人们对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特别舟艇部队(SBS)例行极限体能训练的模仿;也有人说,它来自19世纪末风靡欧美的童子军野营训练科目;还有人将之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斯巴达勇士……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极限运动发源于欧美,最早兴于美国。令人没料到的是,其最早兴于美国的原因,还要从英国克利夫顿吊桥上的一次蹦极说起。
  1831年,由天才建筑师布鲁内尔设计的克利夫顿吊桥开始动工。这座建于悬崖边上的吊桥与当地壮阔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跨度达两百多米,是布鲁内尔的佳作之一。但他做梦都没想到,一百多年后,有位年轻人在他所设计的这座桥上一跃而下,让克利夫顿吊桥名声大噪,从此还多了一个名号:现代蹦极发源地。
  这位年轻人叫大卫·科克,曾就读于牛津大学。20世纪60年代,他回到母校和好友爱德华·霍尔顿共同创立了“危险体育俱乐部”。1979年4月1日,他和其他成员一起来到克利夫顿吊桥,利用一根系在腰间的弹性绳索,飞身从桥上跳下,进行了世界上首次公开的极限运动表演,同时也拉开了现代蹦极跳的帷幕。
  惊险刺激的画面吸引了大量关注,各大电视媒体也嗅到了商机。当时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不可思议》找到“危险体育俱乐部”,将原本因个人兴趣而自发的蹦极,包装成了一种挑战时尚,并通过打包推出的收费电视节目《不可思议的蹦极》,让千百万观众目睹到身材健美的青年男女在科罗拉多州皇家峡谷大桥上蹦极的惊险画面。后来,美国ESPN体育电视频道等传媒巨头开始介入,开辟了专门的极限运动频道,通过收费观看、商业赞助,以及极限运动培训课程、装备销售和开发周边产品等方式来推广这类运动,并从中获利。自此,极限运动在美国盛行起来。
  电视媒体对极限运动的宣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但同时也导致了伤亡事件的增加。以跳伞为例,英国权威科学出版社BMC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2000年到2001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州举行的连续两次世界自由落体跳伞大会上,研究人员跟踪调查了8976名参与者,结果显示,每10万次跳伞中就有170人受伤,其中30%的人需要去急诊室,10%的人需要住院……
  除此之外,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也促使更多人参与进来。据统计,视频网站上的极限运动视频通常处于体育榜单前列,点击量最高可达上千万。2016年8月26日上午,一位叫阿明·施米德的意大利人直播了自己翼装飞行的全过程——视频里的他,边说话边拉上翼装拉链,然后兴奋地对镜头微笑,说道:“今天,你们和我一起飞。”直播的手机装在他的翼装里,飞行间的气流声越来越大,突然间,施米德发出一声尖锐的叫声,随即传来不停翻滚的声音……最后,伴着一声长而低沉的呻吟,整个直播陷入沉默。
  对此,职业攀岩家、世界顶尖翼装飞行者斯蒂芬·戴维斯无奈道:“这些年来,参加各类极限运动的人呈爆炸式增长,很多人在没有大量经验的情况下,仅仅通过一些培训课程和高价装备就开始步入实践。这不仅导致死亡率上升,还扭曲了极限运动的精神……”

真正热爱的人是理性而严谨的


  对于大众普遍存在一种极限运动者“不怕死”的印象,前战斗机飞行员、翼装飞行者里奇·韦伯淡淡地回复了一句:“我们比谁都怕死。”
  在韦伯看来,当下极限运动的意义已被一些媒体、商人给扭曲了,各种各样的诱惑驱使人们参与进来,“刺激”“炫酷”“勇敢”“征服”成了极限运动的代名词,挑战成功的人被捧上神坛,名利双收。他说:“很多人不是因为极限运动而死,而是无知和自大害了他们。真正热爱极限运动的人,都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枯燥且痛苦的训练来提高身体条件,反复磨炼自己的技巧和心理素质。所以,相比外界口中的‘亡命之徒’,我们反而是风险意识最高的群体。”
  实际上,如果运动员花了大量时间来训练和准备,看似惊险的极限运动也会变得可控且有计划。这一点,纪录片《徒手攀岩》很好地体现了出来。《徒手攀岩》真实记录了著名攀岩家亚历克斯·霍诺德徒手攀上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900多米高的酋长岩的全过程。为了登上酋长岩,亚历克斯先是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借助绳索攀爬过近60次酋长岩,其间反复尝试不同的岩点,研究最难攻克的区域。
  虽然亚历克斯最后只用了3小时56分钟就登上岩顶,但在此之前,他和他的团队花了大量时间研究路线、分析备选路径、关注天气变化等等,累积的文件仿若一个大型的工程项目书。在纪录片中,亚历克斯总是试图传递一种观点:“我并不比其他人更加大胆。徒手攀岩的风险是可控的,只是失败的后果非常惨重而已。”这部纪录片全长1小时40分钟,但正式的攀爬部分只有最后的十几分钟,攀岩前的方案设计、风险应对指南和各种失败的尝试才是这部片子的“重头戏”。值得一提的是,在攀完酋长岩的当天下午,亚历克斯照常进行了自己的日常训练……
  亚历克斯的例子正映照了韦伯的话:由于对生死有着清醒的认知,认真从事极限运动的人会不断提高自己规避风险的能力,将对风景、运动的狂热与浪漫隐藏在冷静和严谨之下,从而更好地守护自己的生命,突破自己的极限。相比之下,斯蒂芬对死去的“施米德们”感到惋惜,她说:“施米德跳过200次伞,其中只有100次是翼装飞行,他积累的经验太少了。对于一个翼装飞行者来说,上百次的跳伞经历根本不值一提,需要走的路还很远很远,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伤亡事件本可以规避!”   除此之外,极限运动的死亡率也没有大众所想的那么高。以最具争议的低空跳伞和徒手攀岩为例——据低空跳伞死亡事故人员名单显示,从1981年到2020年1月,有383人在低空跳傘和翼装飞行中丧生,死亡率不到千分之五;而被称为世界极限运动之首、死亡率高达50%的徒手攀岩,也只占了整个攀岩运动的一小部分,参与者更是少之又少。据户外文化权威网站The Inertia报道称,《徒手攀岩》的播出让很多人了解到这项运动的复杂性与危险性,以及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因此,这部片子不仅没有推动更多人加入徒手攀岩,反而起到了冷思考的作用,使徒手攀岩的死亡率也跟着下降。
  “为什么要去做?”
  “为什么要去做?”是网上关于极限运动问得最多的问题。
  有人说,每个极限运动者可能都有不同的目的,但在参与过程中能远离传统或常见的社会风险,全身心面对来自自然、物理层面的挑战,其中体现出来的创造力和未知性,都会让他们得到加深自我意识的体验;也有人说,这其实就是人类内在突破和探索精神的彰显,其本质都是对未知的尝试、对循规蹈矩的突破,它需要好奇、激情和勇气,而这些精神内核正是人类前进的动力……
  关于以上两种答案,新闻媒体Grit Daily的专栏作家霍利·查韦斯都表示赞同。通过采访多位极限运动者,她发现这些人并不像外界所渲染的那么狂热、那么喜欢追求刺激,相反,他们总是很平和谦虚,非常尊重大自然和极限运动。比如里面有很多人都是环保主义者,而且比较忌讳用“征服”“英雄”这类词谈论极限运动。训练时间越久的极限运动者,越懂得敬畏自然,也更珍惜自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另外,霍利还发现一点:有些极限运动者非常介意拍摄自己运动过程的视频。为了避免侥幸心理,很多极限运动都没有额外保护,所以他们必须专注于过程中的每一步,而拍视频则会影响到他们的注意力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加之视频背后吸引的关注和点赞,也容易起到负面的心理作用。
  相比之下,那些为了追求刺激和点击率而参与极限运动的人,更容易成为眼球经济、商业化浪潮下的牺牲品。更严重的是,这种浪潮还会给其他潜在的参与者带来一种误解——极限运动商业化会形成一种低代价、低风险的幻觉,同时造成人们对极限运动态度的两极分化,要么视其为一种炫酷而刺激的运动,要么以一种“作死”的态度敬而远之。目前,在利益的驱使下,极限运动的门槛变低、培训机构良莠不齐、教学者专业性不足等因素,很容易将初学者置于危险境地,最终导致伤亡事故的增加,极限运动的发展也会因此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现在,像斯蒂芬、韦伯这样的极限运动家们,除了坚持自己热爱的运动外,还致力于向更多人分享极限运动中的原始精神。韦伯说:“现在有勇气的人太多了,他们甚至变成了莽夫,大众口中的高死亡率可能就是这么来的。所以,我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到极限运动真实的一面,和大家共同守护这份纯粹。”
  (摘自《环球人文地理》)
其他文献
今年年初,围绕男性青少年性别气质的培养等相关话题引发热议,而关于对此类话题的提案的新闻报道也不少,如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建议应注重性别差异,让“男孩更像男孩”,全国政协常委斯泽夫提出应“关注和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趋势”,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提出“提高中小学男教师比例,防止学生的‘阳刚之气’流失”,在上述提案中,这些成年男性专家们纷纷把问题聚焦在了“男孩危机”的话题上。一、什么是“男孩危机”:现代的
如同大自然一樣,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经常使我欣喜若狂直至流泪的日出和月光,对深受感动的我从未超越智慧这种博大而忧郁的拥抱。在傍晚时分的散步之时,这种拥抱在我们的心灵中泛起高低起伏的波涛,宛如海面上熠熠生辉的夕阳。于是我们在黑夜中加快步伐。一只比骑兵更快的可爱动物回忆了奔跑的速度,让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我们颤颤巍巍、满怀信任和喜悦把自己交付给汹涌澎湃的思潮。我们最好是掌握并且操纵这些思潮,可我们
人并不是生来就会自我接纳的,尤其是那些在儿时没有体会过被父母接纳的孩子。他们容易成为生命的完美主义者。可在生命的某一时刻,他们都会不得不面对这个命题。生命没有给过任何人做一个彻底的完美主义者的机会——甚至可以说,那些放弃生命的人,有许多恰恰是因为无法放弃对生命的完美主义。  这个世界恐怕很不适合那些纤敏美好的灵魂生存,正如同德国诗人赫尔曼·黑塞写的那样:“那些渴望音乐而不是噪音、渴望(真正的)欢乐
“离你的朋友近些,但离你的敌人要更近,这样你才能更了解他。”这是美国著名的黑帮电影《教父》中的一句台词。如今中国频频爆出的警匪勾结案件,似乎在不断地印证着这句话。不过他们越走越近的原因,并不是为了更了解对方以便将其制约和制服,而是为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学研究所所长王顺安教授,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专访,深度剖析了中国警匪勾结的根源。  环球人物杂志:黑社会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系统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新课改这项政策也在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中也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写作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着学生语文综合的素质水平和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大部分的高中学生只要一听到作文,就产生压力,产生抵触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因此,结合新课改这一教育改革热潮,笔者也在实践中创新对高中学生进行作文指导的方法,从而提升高中学生的整体
耳闻,大哥说:“等你走的那天,我把你所有的财产变现,堆成一堆。然后我跪下说,妈,您生前最爱的东西,让它们陪着您一起走。然后一把火点着了,啪啪拍些照片……”  老妈调整了一下呼吸,说:“你怎么知道那些财产会到你手上?”  老妈和老哥散步,实在忍不住了,对我老哥说:“咱俩并排走,我是趟着走,你是跨着走的,为啥还总是你踩到狗屎?你就不能散步时少想点国家大事,多留意脚下的狗屎?”  我哥质问我老妈:“月饼
【摘要】有位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有了好的材料,作文就写成了一半。在农村小学教了二十多年的语文,教过的大部分学生对于写作总是头疼,关键还是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好写,因而怎样让学生学会对作文材料进行积累是一个相当有意义的问题。笔者从实际教学经验中得出,让学生通过生活、閱读和背诵的渠道进行作文材料的积累,有着可观的价值。  【关键词】材料;积累;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3
读了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之一的《艾青专集》,感到很有意义。该书搜罗资料比较丰富,编排也较得体,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所列目录还存在一些舛误。二是书中《发表于报刊上的诗篇》这个名目含义不清,所辑诗作究竟是艾青发表于报刊的全部诗作,还是未收入诗集的诗作,令人不得要领。从目录看,既非前者,也非后者。更使我感到不足的是,该书附录的《评介文章目录索引》所收建国以来的评介文章甚少,尤其是五十年代后期批
1930年的夏天,我从高中毕业了。我断断续续学习英语已经十年了,还学了一点德文。要问有什么经验没有呢?应该有一点,但并不多。曾有一度,我想把整部英文字典背过。以为这样一来,就再没有不认识的字了。我确实也下过工夫去背,但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就觉得有好多字实在太冷僻没有用处,于是采用另外一种办法:凡是在字典上查过的字都用红铅笔在字下画一横线,表示这个字查过了。但是过了不久,又查到这个字。说明自己忘纪
青山刚昌  日本著名动画导演庵野秀明曾评论:在滚滚向前的时代大潮中,日本动画产业已日渐衰落,只剩下5年的“余命”。  当然,这是盛世危言。不过此话一经传播,就有众多网友评论说,“光是一个《名侦探柯南》就能撑起日本动画产业的半壁江山”“只要柯南不完,日本动画产业就不会完”。  这些“壮胆”的话余音未落,号称“永远不会完结”的《名侦探柯南》作者青山刚昌就突然宣布,由于调养身体和充电需要,柯南将进入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