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许多地方媒体有这么一种倾向:当本地发生某些恶性事件时,只字不报或避重就轻,有关部门还采取打招呼等方式给媒体"加压"。这种"冷处理"现象,看似维护当地政府形象,实际上是地道的新闻地方保护主义。说到底,这是一种变相的腐败。
近年来,一些地方发生多次烟花爆炸、煤矿坍塌等重(特)大事件,然而,翻开当地的报刊,收看、收听当地的电视广播,媒体对这些恶性事件的报道,往往只是停留在"蜻蜓点水"上,报道的"口吻"也惊人相似,让读者和听众觉得"雾里看花"。任何一起恶性事件,都有其内在的背景,包括政府部门管理上的疏漏和执法上的偏颇等。正因为如此,一些恶性事件发生后,当地主要领导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要在媒体曝光。于是,主管部门"拿鸡毛当令箭",给媒体发号施令,并美其名曰:"冷处理"。对外地记者的采访,能拦则拦,能堵则堵,极尽"捂盖子"之能事。有关部门处理恶性事件不公正,引起民愤,当地领导不去深究原因何在,却迁怒于媒体的"多事"。这种"官霸"作风,既扼杀了新闻的真实性,又助长了某些歪风邪气的蔓延。
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代表着人民的声音,但决不是某些领导颐指气使的工具,更不是往所谓的"政绩形象"上添彩的"涂料"。一些地方恶性事件屡次发生,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当地媒体面对这些恶性事件宁愿做"睁眼瞎",也不敢去"越雷池"。从舆论监督的责任上讲,媒体上没有"声音",那是很可怕的事情。某些地方恶性事件责任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处,与当地领导的"保护伞"不无关系,如果暗藏的腐败不能及时"曝光",大事化小、不了了之,其结果可能会继续酿成新的、更大的祸端。
某些错综复杂的事情,在未弄清楚之前,为了避免激化人民内部矛盾,进行适当的"冷处理"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冷处理"演变为"沉默"和"麻木",那实在是新闻的不幸。某些因腐败而导致的恶性事件,本身已经极大地损害了政府形象。新闻舆论适时进行监督,不仅能够促使有关部门在查处恶性事件时秉公执法,而且能给当地政府有力的警醒。这其实是在维护政府的形象,也是广大人民所期望的。
近年来,一些地方发生多次烟花爆炸、煤矿坍塌等重(特)大事件,然而,翻开当地的报刊,收看、收听当地的电视广播,媒体对这些恶性事件的报道,往往只是停留在"蜻蜓点水"上,报道的"口吻"也惊人相似,让读者和听众觉得"雾里看花"。任何一起恶性事件,都有其内在的背景,包括政府部门管理上的疏漏和执法上的偏颇等。正因为如此,一些恶性事件发生后,当地主要领导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要在媒体曝光。于是,主管部门"拿鸡毛当令箭",给媒体发号施令,并美其名曰:"冷处理"。对外地记者的采访,能拦则拦,能堵则堵,极尽"捂盖子"之能事。有关部门处理恶性事件不公正,引起民愤,当地领导不去深究原因何在,却迁怒于媒体的"多事"。这种"官霸"作风,既扼杀了新闻的真实性,又助长了某些歪风邪气的蔓延。
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代表着人民的声音,但决不是某些领导颐指气使的工具,更不是往所谓的"政绩形象"上添彩的"涂料"。一些地方恶性事件屡次发生,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当地媒体面对这些恶性事件宁愿做"睁眼瞎",也不敢去"越雷池"。从舆论监督的责任上讲,媒体上没有"声音",那是很可怕的事情。某些地方恶性事件责任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处,与当地领导的"保护伞"不无关系,如果暗藏的腐败不能及时"曝光",大事化小、不了了之,其结果可能会继续酿成新的、更大的祸端。
某些错综复杂的事情,在未弄清楚之前,为了避免激化人民内部矛盾,进行适当的"冷处理"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冷处理"演变为"沉默"和"麻木",那实在是新闻的不幸。某些因腐败而导致的恶性事件,本身已经极大地损害了政府形象。新闻舆论适时进行监督,不仅能够促使有关部门在查处恶性事件时秉公执法,而且能给当地政府有力的警醒。这其实是在维护政府的形象,也是广大人民所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