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冷处理”要不得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2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许多地方媒体有这么一种倾向:当本地发生某些恶性事件时,只字不报或避重就轻,有关部门还采取打招呼等方式给媒体"加压"。这种"冷处理"现象,看似维护当地政府形象,实际上是地道的新闻地方保护主义。说到底,这是一种变相的腐败。
  近年来,一些地方发生多次烟花爆炸、煤矿坍塌等重(特)大事件,然而,翻开当地的报刊,收看、收听当地的电视广播,媒体对这些恶性事件的报道,往往只是停留在"蜻蜓点水"上,报道的"口吻"也惊人相似,让读者和听众觉得"雾里看花"。任何一起恶性事件,都有其内在的背景,包括政府部门管理上的疏漏和执法上的偏颇等。正因为如此,一些恶性事件发生后,当地主要领导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要在媒体曝光。于是,主管部门"拿鸡毛当令箭",给媒体发号施令,并美其名曰:"冷处理"。对外地记者的采访,能拦则拦,能堵则堵,极尽"捂盖子"之能事。有关部门处理恶性事件不公正,引起民愤,当地领导不去深究原因何在,却迁怒于媒体的"多事"。这种"官霸"作风,既扼杀了新闻的真实性,又助长了某些歪风邪气的蔓延。
  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代表着人民的声音,但决不是某些领导颐指气使的工具,更不是往所谓的"政绩形象"上添彩的"涂料"。一些地方恶性事件屡次发生,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当地媒体面对这些恶性事件宁愿做"睁眼瞎",也不敢去"越雷池"。从舆论监督的责任上讲,媒体上没有"声音",那是很可怕的事情。某些地方恶性事件责任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处,与当地领导的"保护伞"不无关系,如果暗藏的腐败不能及时"曝光",大事化小、不了了之,其结果可能会继续酿成新的、更大的祸端。
  某些错综复杂的事情,在未弄清楚之前,为了避免激化人民内部矛盾,进行适当的"冷处理"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冷处理"演变为"沉默"和"麻木",那实在是新闻的不幸。某些因腐败而导致的恶性事件,本身已经极大地损害了政府形象。新闻舆论适时进行监督,不仅能够促使有关部门在查处恶性事件时秉公执法,而且能给当地政府有力的警醒。这其实是在维护政府的形象,也是广大人民所期望的。
其他文献
电视媒体是青少年所接触的主要媒体,收看电视节目在青少年课余生活中占据了较高比例。可见,电视媒体对青少年的吸引力。然而,正因为电视媒体对青少年具有如此的吸引力,电视节目的
公路文化是公路行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通过对“文化”、“公路文化”以及“湖北公路文化”内涵分析与探讨,提出了湖北公路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一个各类新闻媒体都会经常遇到的问题,即在报道时不经意中对报道对象造成伤害(以下简称“不意伤害”)。就其存在的广泛性而言,不仅其他媒体在报道中经常出现,在
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标准和师资队伍等方面,介绍了华中农业大学面向植物保护专业低年级学生开设作物生产教学实习课程的实践经验。作者认为,面向植物保护专业
任何传播产品进入市场都有一个周期,叫“永恒的四部曲”,即市场导入——高速增长——成熟——衰退。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目前已进入成熟期,其突出表现为该类新闻栏目已由前期的收视
我是一个原来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女工,从26岁开始学习写新闻报道,现已在一些报刊上发表了400多篇文章,其中90%以上是报道煤矿工人中的好人好事好风尚的.去年,我仅在河南省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