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文化氛围是城市文化思想、品格的文化表达,是城市精神的本质释放与呈现,也是市民对城市的直观感受与体验。青年志愿者通过活动参与到国家、社会、学校的活动中,通过志愿活动发挥专长,奉献爱心,服务社会,从某种角度讲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还传承了中华民族流传下来互帮互助的优秀道德品质,弘扬了民族精神。
[关键词]青年志愿者 城市文化氛围 作用
[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068-02
一、志愿服务的发展过程
志愿服务通常是指公民自愿牺牲个人的时间与精力,不以謀求任何物质回报的条件下,以服务社会、帮助社会改善,促进社会发展而提供的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的发展可分为启蒙、拓展与规范三个阶段。
(一)志愿服务的启蒙阶段
志愿服务的启蒙来源于西方国家在19世纪初期形成的具有慈善性质的宗教服务活动。英国政府为协调与民间慈善组织间的活动开展,首先在伦敦建立了“慈善组织会社”,以期帮助因宗教迫害而被迫移民的移民群体,面对困难同舟共济,互相帮助,逐步在这一群体中养成了以帮助别人为宗旨的志愿服务群体精神。
(二)志愿服务的拓展阶段
伴随着西方国家在19世纪到20世纪关于社会福利方面法律的不断完善,西方国家社会福利方案的完成不仅需要大量的职业社会工作者,也需要让更多具有奉献精神的社会人参与到社会福利方案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在政府的鼓励下,大批的奉献者参与到了社会福利的工作中。志愿服务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拓展。
(三)志愿服务的规范阶段
志愿服务的规范阶段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志愿服务群体不仅仅只是因为政府的鼓励,而变为了由政府或部分社团主导的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服务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不再只是奉献或向他人提供帮助,其重心逐渐向社会结构的调整与社会关系的重构,志愿服务走向规范化。
二、我国青年志愿者的起源
我国青年志愿者可溯源于20世纪60年代所兴起的学习雷锋活动,其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中国青年志愿者的雏形。毛泽东同志曾向全国人民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雷锋精神蕴含了不畏吃苦、甘于奉献、服务社会、共同进步的志愿精神。共青团在对全国学习雷锋活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在其十三届二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青年志愿者”的名字。在共青团的号召下,铁路青年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为旅客送去爱心。我国40万名学生也响应号召,用自己青春和热情进行着志愿者活动。全国各地的青年志愿活动亦迅速在全国展开。在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后,1994年年底“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北京正式宣布成立,胡锦涛同志向“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立致信祝贺,至此中国青年志愿者队伍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组织,也进入了不断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化轨道。
三、目前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吸引众多高校大学生踊跃参加。如刚刚结束的第12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中,大学生志愿者协助四平市承办部门认真做好翻译、接待等各项服务工作。但是,当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如下:
(一)缺乏严谨规范的组织体系
大多数的志愿服务组织只在初期具有极高的热情,也确实起到了牵头的作用,将广大志愿者汇集在一起,联合行动起来。但后期,往往缺乏长效的管理体制,都忽略了对志愿者培训的过程,导致志愿服务严重缺乏实效性,志愿者的能力不足,其服务水平和质量未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除此之外,多数志愿服务组织也未能够对志愿者的信息进行长期有效的管理与保存,经常出现一次志愿服务之后便再没有联系的情况,从而导致每一次志愿服务都需要现招募志愿者,严重地浪费时间、人力和资源。
(二)服务对象局限化、活动形式单一化
真正的志愿服务应面向社会大众的各个群体、各个地区以及各个领域。不能只想到偏远山区和农村,当然不可否认那些地处偏僻的地方更为需要众多的志愿者去关怀,或是帮助提高教育水平,或是关爱空巢老人,或是照顾留守儿童,或是帮助单亲家庭。不是一定要去农村才能做志愿者,不可忽略了城市中许多活动许多场所也是需要志愿者服务的。如2008年在中国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志愿服务岗位涉及礼宾接待、新闻运行支持、文化活动组织支持等多个领域。再如一些城市中的孤儿院、敬老院,往往正因其所处城市之中的地理位置,而被大众所忽略。
(三)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工作还属于一种自发状态,没有上升为一种行为
志愿服务缺乏社会大众的广泛认知,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呈现自发分散和无序状态,志愿服务意识尚不健全。随着思想观念的不断进步,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志愿服务,很多大学生也愿意参与志愿服务,但出于种种原因,他们尚不能积极参与,或许他们只是误解了志愿服务的真正含义,不是一定要做大事情才有意义,实际上,勿以善小而不为。很多志愿服务工作看似微弱,但却缺一不可。正是每一个岗位的志愿者都恪尽职守,才保证了每一个活动的成功举办。
(四)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撑,物质依托严重不足
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活动经费一般都是由团委负责拨款,而拨出的经费通常很有限。有些组织还通过拉赞助的方式,或者举办一些义卖活动来获得经费,但往往也收效甚微。因此许多高校志愿者组织都经费不足,致使许多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志愿者,很想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但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负担起一定的交通费用、联络费用等,只能很少参与活动。很多志愿组织者也深感力不从心,热情大大削减,这就制约了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
四、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对于一个城市的作用
(一)青年志愿者活动,对于城市的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青年志愿者 城市文化氛围 作用
[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068-02
一、志愿服务的发展过程
志愿服务通常是指公民自愿牺牲个人的时间与精力,不以謀求任何物质回报的条件下,以服务社会、帮助社会改善,促进社会发展而提供的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的发展可分为启蒙、拓展与规范三个阶段。
(一)志愿服务的启蒙阶段
志愿服务的启蒙来源于西方国家在19世纪初期形成的具有慈善性质的宗教服务活动。英国政府为协调与民间慈善组织间的活动开展,首先在伦敦建立了“慈善组织会社”,以期帮助因宗教迫害而被迫移民的移民群体,面对困难同舟共济,互相帮助,逐步在这一群体中养成了以帮助别人为宗旨的志愿服务群体精神。
(二)志愿服务的拓展阶段
伴随着西方国家在19世纪到20世纪关于社会福利方面法律的不断完善,西方国家社会福利方案的完成不仅需要大量的职业社会工作者,也需要让更多具有奉献精神的社会人参与到社会福利方案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在政府的鼓励下,大批的奉献者参与到了社会福利的工作中。志愿服务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拓展。
(三)志愿服务的规范阶段
志愿服务的规范阶段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志愿服务群体不仅仅只是因为政府的鼓励,而变为了由政府或部分社团主导的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服务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不再只是奉献或向他人提供帮助,其重心逐渐向社会结构的调整与社会关系的重构,志愿服务走向规范化。
二、我国青年志愿者的起源
我国青年志愿者可溯源于20世纪60年代所兴起的学习雷锋活动,其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中国青年志愿者的雏形。毛泽东同志曾向全国人民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雷锋精神蕴含了不畏吃苦、甘于奉献、服务社会、共同进步的志愿精神。共青团在对全国学习雷锋活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在其十三届二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青年志愿者”的名字。在共青团的号召下,铁路青年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为旅客送去爱心。我国40万名学生也响应号召,用自己青春和热情进行着志愿者活动。全国各地的青年志愿活动亦迅速在全国展开。在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后,1994年年底“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北京正式宣布成立,胡锦涛同志向“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立致信祝贺,至此中国青年志愿者队伍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组织,也进入了不断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化轨道。
三、目前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吸引众多高校大学生踊跃参加。如刚刚结束的第12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中,大学生志愿者协助四平市承办部门认真做好翻译、接待等各项服务工作。但是,当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如下:
(一)缺乏严谨规范的组织体系
大多数的志愿服务组织只在初期具有极高的热情,也确实起到了牵头的作用,将广大志愿者汇集在一起,联合行动起来。但后期,往往缺乏长效的管理体制,都忽略了对志愿者培训的过程,导致志愿服务严重缺乏实效性,志愿者的能力不足,其服务水平和质量未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除此之外,多数志愿服务组织也未能够对志愿者的信息进行长期有效的管理与保存,经常出现一次志愿服务之后便再没有联系的情况,从而导致每一次志愿服务都需要现招募志愿者,严重地浪费时间、人力和资源。
(二)服务对象局限化、活动形式单一化
真正的志愿服务应面向社会大众的各个群体、各个地区以及各个领域。不能只想到偏远山区和农村,当然不可否认那些地处偏僻的地方更为需要众多的志愿者去关怀,或是帮助提高教育水平,或是关爱空巢老人,或是照顾留守儿童,或是帮助单亲家庭。不是一定要去农村才能做志愿者,不可忽略了城市中许多活动许多场所也是需要志愿者服务的。如2008年在中国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志愿服务岗位涉及礼宾接待、新闻运行支持、文化活动组织支持等多个领域。再如一些城市中的孤儿院、敬老院,往往正因其所处城市之中的地理位置,而被大众所忽略。
(三)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工作还属于一种自发状态,没有上升为一种行为
志愿服务缺乏社会大众的广泛认知,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呈现自发分散和无序状态,志愿服务意识尚不健全。随着思想观念的不断进步,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志愿服务,很多大学生也愿意参与志愿服务,但出于种种原因,他们尚不能积极参与,或许他们只是误解了志愿服务的真正含义,不是一定要做大事情才有意义,实际上,勿以善小而不为。很多志愿服务工作看似微弱,但却缺一不可。正是每一个岗位的志愿者都恪尽职守,才保证了每一个活动的成功举办。
(四)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撑,物质依托严重不足
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活动经费一般都是由团委负责拨款,而拨出的经费通常很有限。有些组织还通过拉赞助的方式,或者举办一些义卖活动来获得经费,但往往也收效甚微。因此许多高校志愿者组织都经费不足,致使许多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志愿者,很想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但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负担起一定的交通费用、联络费用等,只能很少参与活动。很多志愿组织者也深感力不从心,热情大大削减,这就制约了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
四、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对于一个城市的作用
(一)青年志愿者活动,对于城市的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