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介绍移动图书馆的概念和信息服务可行性,阐述了移动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分析了图书馆利用移动通信技术,拓展服务,使用户不受时空限制获取所需信息,具体服务方式主要包括短信提醒服务、数字信息服务、移动参考咨询服务等,最后提出了移动图书馆将是图书馆的主要发展趋势。
关键词:图书馆 移动图书馆 延伸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207-01
移动图书馆顾名思义,具有移动的特点,具备数字图书馆的一般特征。关于移动图书馆的概念较为公认的一种说法是:“移动图书馆(mobile library),是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人们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如手机、掌上电脑、E-Book、笔记本电脑等)来方便灵活地进行图书信息的查询、浏览与获取的一种新兴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的延伸与补充”。
1 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可行性分析
1.1 技术因素可行性
随着GSM、CDMA等手机网络以及Wifi、3G、4G等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不断完善,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数据接收与处理终端进入了快速发展期,随着智能手机不断普及,各大搜索引擎网站不断推出、优化手机搜索客户端,提升了用户移动端的搜索体验,促使更多用户使用。与传统的互联网搜索相比,手机搜索有较好的便利性。用户随时随地查找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手机搜索迎合这种需求。随着移动终端的智能化趋势,图书馆可以利用移动通信技与无线网络技术将图书馆原有服务和功能移植到移动互联网上,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即手持设备访问图书馆资源、进行阅读和业务查询,以无线方式接收图书馆服务,这种服务模式已逐渐成为图书馆新的业务服务方式。
1.2 社会因素可行性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其规模在2012年增长迅速,并于年中超越使用台式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网民[1]。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2月手机报告》称,截至2012年2月,在所有美国成年人手机用户当中,53%属于智能手机用户,这一比例较2011年5月时的35%有所提升[2]。图书馆为迎合时代发展,创新服务,实现移动式服务。如国家图书馆开通了“掌上国图”,包括移动数字图书馆、短信服务、WAP 网站、手机阅读及国图漫游五部分,其服务内容从国图动态、读者信息到全文阅读下载,基本涵盖了手机阅读的方方面面;清华大学2007 年开发了TWIMS(即清华大学移动数字图书馆系统),包括短信、彩信服务、WAP 服务等,内容包括读者借阅查询、彩信期刊信息推送、馆藏电子资源检索等 [3]。
2 移动图书馆的延伸服务
2.1 信息的定制服务
在移动互联网下,用户可以通过注册享受图书馆的SMS(短信服务)服务,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信息通知及信息提醒服务。
2.2 新书通报服务
定期将新入藏图书信息发送给读者,一周一次,或一周两次,及时通报新书信息,方便读者了解图书收藏情况,以便读者有针对性地到馆借书[4]。
2.3 文献预约服务
用户可以通过短信办理文献预先外借登记,以此享有文献优先借阅权,随后用户只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图书馆借阅文献即可。
2.4 数字信息资源服务
2.4.1多媒体信息服务 由于图片与声像比单纯文字表达更加具有生动性、丰富性、趣味性、更能吸引用户且容易记忆。因此图书馆可以建立系列教学视频,还可对有意义的图片数字化,并推出“声”“色”俱全的电子书等,为用户提供多媒体数据库服务。用户利用3G等宽带优势和强大性能,通过移动设备就能随时随地浏览这些资源,既方便又快捷。
2.4.2 特色馆藏数字化服务 在移动互联网络时代下,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既给人带来了欣喜又给人带来了困扰。正如奈斯比特所说:“大量但无序的信息,不但不是资源,而是灾难。”如何将纷乱复杂的信息过滤、组织,使其变成简单、有序的有效信息是当前高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高校图书馆可以将本校的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的教学课件、学术著作、科研成果等数字化,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数字馆藏,还可加强与其他高校图书馆的相互合作,实现数字资源的共享,以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可根据自身具有的珍贵馆藏资源如手稿、画作等进行数字信息化,如德国巴代利亚州图书馆将馆内珍贵古籍和手稿数字化后,借读者移动设备访问[5]。
2.5 移动参考服务
在数字信息化的今天,用户迫切希望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出信息咨询,并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精准的回复。移动参考咨询服务能为用户提供多样化、实时性强的贴心服务,如图书馆咨询员可以通过短信、飞信、微信、QQ、MSN等即时工具,为广大用户提供在线信息咨询服务。各种移动端也使信息交流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如用户可以与咨询员通过视频电话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即时存在语言障碍也可通过手势交流,使表达更清晰,交流更顺畅,使移动咨询服务更加人性化。
3 结语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信息需求、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为了迎合用户需求,图书馆也已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利用移动通信互联技术将服务拓展到了移动空间,帮助用户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使用户对信息的获取更方便、更快捷,移动图书馆必将是图书馆发展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1-1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122600399530412.pdf.
[2] 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显示美国成年人所拥有智能手机数量已超功能机[EB/OL].[2012-03-01].http://www.199it.com/archives/25877.html.
[3] 邱玲.浅议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36):6-8.
[4] 陈素梅.手机图书馆开辟移动阅读的新时代[J].图书馆建设,2007(5):83-86.
[5] 方胜华,李书宁.走向移动互联时代的图书馆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3):72-76.
关键词:图书馆 移动图书馆 延伸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207-01
移动图书馆顾名思义,具有移动的特点,具备数字图书馆的一般特征。关于移动图书馆的概念较为公认的一种说法是:“移动图书馆(mobile library),是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人们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如手机、掌上电脑、E-Book、笔记本电脑等)来方便灵活地进行图书信息的查询、浏览与获取的一种新兴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的延伸与补充”。
1 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可行性分析
1.1 技术因素可行性
随着GSM、CDMA等手机网络以及Wifi、3G、4G等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不断完善,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数据接收与处理终端进入了快速发展期,随着智能手机不断普及,各大搜索引擎网站不断推出、优化手机搜索客户端,提升了用户移动端的搜索体验,促使更多用户使用。与传统的互联网搜索相比,手机搜索有较好的便利性。用户随时随地查找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手机搜索迎合这种需求。随着移动终端的智能化趋势,图书馆可以利用移动通信技与无线网络技术将图书馆原有服务和功能移植到移动互联网上,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即手持设备访问图书馆资源、进行阅读和业务查询,以无线方式接收图书馆服务,这种服务模式已逐渐成为图书馆新的业务服务方式。
1.2 社会因素可行性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其规模在2012年增长迅速,并于年中超越使用台式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网民[1]。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2月手机报告》称,截至2012年2月,在所有美国成年人手机用户当中,53%属于智能手机用户,这一比例较2011年5月时的35%有所提升[2]。图书馆为迎合时代发展,创新服务,实现移动式服务。如国家图书馆开通了“掌上国图”,包括移动数字图书馆、短信服务、WAP 网站、手机阅读及国图漫游五部分,其服务内容从国图动态、读者信息到全文阅读下载,基本涵盖了手机阅读的方方面面;清华大学2007 年开发了TWIMS(即清华大学移动数字图书馆系统),包括短信、彩信服务、WAP 服务等,内容包括读者借阅查询、彩信期刊信息推送、馆藏电子资源检索等 [3]。
2 移动图书馆的延伸服务
2.1 信息的定制服务
在移动互联网下,用户可以通过注册享受图书馆的SMS(短信服务)服务,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信息通知及信息提醒服务。
2.2 新书通报服务
定期将新入藏图书信息发送给读者,一周一次,或一周两次,及时通报新书信息,方便读者了解图书收藏情况,以便读者有针对性地到馆借书[4]。
2.3 文献预约服务
用户可以通过短信办理文献预先外借登记,以此享有文献优先借阅权,随后用户只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图书馆借阅文献即可。
2.4 数字信息资源服务
2.4.1多媒体信息服务 由于图片与声像比单纯文字表达更加具有生动性、丰富性、趣味性、更能吸引用户且容易记忆。因此图书馆可以建立系列教学视频,还可对有意义的图片数字化,并推出“声”“色”俱全的电子书等,为用户提供多媒体数据库服务。用户利用3G等宽带优势和强大性能,通过移动设备就能随时随地浏览这些资源,既方便又快捷。
2.4.2 特色馆藏数字化服务 在移动互联网络时代下,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既给人带来了欣喜又给人带来了困扰。正如奈斯比特所说:“大量但无序的信息,不但不是资源,而是灾难。”如何将纷乱复杂的信息过滤、组织,使其变成简单、有序的有效信息是当前高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高校图书馆可以将本校的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的教学课件、学术著作、科研成果等数字化,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数字馆藏,还可加强与其他高校图书馆的相互合作,实现数字资源的共享,以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可根据自身具有的珍贵馆藏资源如手稿、画作等进行数字信息化,如德国巴代利亚州图书馆将馆内珍贵古籍和手稿数字化后,借读者移动设备访问[5]。
2.5 移动参考服务
在数字信息化的今天,用户迫切希望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出信息咨询,并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精准的回复。移动参考咨询服务能为用户提供多样化、实时性强的贴心服务,如图书馆咨询员可以通过短信、飞信、微信、QQ、MSN等即时工具,为广大用户提供在线信息咨询服务。各种移动端也使信息交流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如用户可以与咨询员通过视频电话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即时存在语言障碍也可通过手势交流,使表达更清晰,交流更顺畅,使移动咨询服务更加人性化。
3 结语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信息需求、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为了迎合用户需求,图书馆也已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利用移动通信互联技术将服务拓展到了移动空间,帮助用户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使用户对信息的获取更方便、更快捷,移动图书馆必将是图书馆发展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1-1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122600399530412.pdf.
[2] 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显示美国成年人所拥有智能手机数量已超功能机[EB/OL].[2012-03-01].http://www.199it.com/archives/25877.html.
[3] 邱玲.浅议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36):6-8.
[4] 陈素梅.手机图书馆开辟移动阅读的新时代[J].图书馆建设,2007(5):83-86.
[5] 方胜华,李书宁.走向移动互联时代的图书馆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3):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