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和蒙古族女性HPV感染率及型别分布的差异分析

来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l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我国汉族和蒙古族女性自然人群及不同宫颈病变级别中的高危人乳头瘤病毒型别分布及感染状况,为不同民族宫颈癌筛查和疫苗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17年6月在我国山西省襄垣县、阳城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3个农村地区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多中心宫颈癌筛查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9 517名。所有研究对象均通过自我采样方法采集2份宫颈阴道分泌物标本,分别进行careHPV及PCR HPV检测(不分型),并对任意阳性标本进行基于PCR方法的HPV分型检测。上述两种方法任意阳性者转诊阴道镜,阴道镜下若有病变于病变处直接活检,阴道镜下不满意者行宫颈管搔刮术。病理结果作为最终疾病诊断金标准。

结果

汉族女性HPV感染者1 842人(21.83%),蒙古族女性HPV感染者269人(24.93%),两个民族HP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8,P=0.021)。蒙古族女性宫颈上皮内瘤样变1级的检出率[2.83%(30/1 059)]高于汉族女性[0.87%(73/8 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509,P<0.001),但宫颈上皮内瘤样变2级及以上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蒙古族:1.04%(11/1 059);汉族:0.95%(80/8 378),χ2=0.069,P=0.793]。两民族宫颈上皮内瘤样变2级及以上女性HR-HPV型别分布排在前三位的均是HPV16、52、58型。汉族和蒙古族女性多重感染率分别为41.37%、44.35%,两民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64,P=0.382)。

结论

蒙古族女性的HPV感染率高于汉族女性,对汉族和蒙古族女性进行宫颈癌的综合防控时,应提高对HPV16、52、58型的重视。

其他文献
腹股沟疝是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LRP)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213例行LR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LRP术后腹股沟疝总发生率为12.2%(26/213),术后右侧73.1%(19/26),左侧15.4%(4/26),双侧11.5%(3/26)。术后1年和2年内总发生率分别为73.1%(19/26)和88.5%(23/2
期刊
目的探讨游离尿道板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婴幼儿单纯阴茎体型尿道上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0例阴茎体型尿道上裂患儿的病例资料。年龄18~36个月,平均27.5个月。主诉均为发现尿道口开口于阴茎背侧。查体:阴茎短小,阴茎头扁平,宽度17~25 mm,平均20.7 mm;阴茎背曲15°~30°,平均21.5°。术前膀胱造影检查提示其中3例合并单侧膀
目的分析2014年1~29岁人群戊型肝炎病毒(HEV)抗体(抗-HEV)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基于2014年我国1~29岁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个案数据库,估算样本量,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和随机函数抽取研究对象的血清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抗-HEV IgG。运用SAS 9.1.3软件统计分析,采用抽样权重运用泰勒级数线性法计算不同年龄、性别、城乡、地区等抗-HEV阳性率及95%CI,通过比较
观察性疗效比较研究作为随机对照研究的证据补充,其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未测量混杂因素的统计学分析方法是观察性疗效比较研究中的重大挑战,本文对观察性疗效比较研究中未知或未测量的混杂因素控制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述评。未测量混杂因素的统计学方法包括工具变量法、本底事件率比校正法和双重差分模型及其衍生方法。工具变量法模型构造巧妙,但满足条件的工具变量在实际研究中并不易得;本底事件率比校正法和双重差分模型均
HIV分子网络是近期被广泛报道的一种研究HIV感染者传播特征的方法,各国利用此方法在传播关系、传播热点、疫情监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望为实现精确干预和防控提供依据。目前国际上主要报道有3种构建分子网络的方法:基于两两比对基因距离法、基于系统进化树节点校验值法、基于两者联合参数法。本文综述3种构建HIV分子网络方法研究HIV感染者传播特征的相关进展,以期为应用于指导防控HIV提供数据支撑。自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