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在西藏实施的必要性述评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wen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西藏地区先前因为地理位置和环境的限制性,教育环境有待提升,而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西藏地区的教育也受到了更高的重视,对受过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量大。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合理解决西藏地区长期面临着的教育基础薄弱、本科学生水平参差不齊等问题。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 西藏 因材施教
  1.引言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高校为了争取开设研究生院的资格,校领导动员校内大部分教师去努力搞科学研究与新学科建设,但却忽视了对大学本科生的教育。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时代,其质量问题始终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出台政策措施,以稳定和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各个高校也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含义是指,根据学校的统一组织,向具有相应资格的教师分配一定数量的本科学生,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原则下进行因材施教、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于导师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行之有效,培养出众多具有创新精神、成就卓越的人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开始采用本科生导师制。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也正在尝试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竺可桢在浙江大学首开大学生导师制之先河,随后,国内其他高校也相继仿效。新中国成立后,大学生学分制和导师制被学年制取代,导师制只用于研究生教育。近些年来,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扬州大学、中南大学等近百所高校已开始在部分院系尝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西藏的高校对加快西藏自治区科学能力及水平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西藏位于我国西南边疆,教育环境有待提升,虽然急需高等教育人才,但受到地理位置和环境的限制,高等教育资源有限。受此影响,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批判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这一现象增加了西藏地区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增多与学生就业难之间的矛盾。因此,为了培养高等教育下的新型人才,需要结合国内外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成功经验,根据西藏高校本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对本科生导师制在西藏实施的必要性进行探索。
  2.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
  第一,培养批判思维的能力。目前本科教育阶段学生的最大缺失是实践能力差,科研意识薄弱,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水平低。本科生导师制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最核心的优点在于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激发科学研究的潜力和活力,培养批判思维的能力。本科生导师制避免了学生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的行为,创造了注意力集中的高效学习机会,使学生能够更透彻地学习相关知识。
  第二,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深度交流不仅可以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还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目前的本科教育阶段,部分学生会出现以下问题,例如,刚入学的本科生对新环境也比较陌生,可能会因为在活中遇到一些情感、人际问题而想不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虽然本科院校中都配备了辅导员,但一个辅导员无法与每一名学生都进行精准有效的沟通。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在于使学生获得了一条可以与教师充分沟通、交流的途径。导师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以及未来发展上的各种疑问,还可以根据每名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思想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其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第三,指引学生做好人生及职业生涯规划。读研还是就业?这是每一名步入大三的学生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但是,由于学生接触社会较少,对读研生活也知之甚少,不一定能结合自身情况做出最佳选择。导师充分了解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对本行业也有一定的了解,可以透彻地对学生讲解读研与就业的相关情况,根据学生本身的具体条件及家庭状况给出最合理的建议,让学生在各项利弊中权衡出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第四,因材施教。目前大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缺少对学生自身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关注。而本科生导师制能够以独特的优势弥补当前大学教育在这方面的缺失,解决大学教育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种制度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所面临的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虽然提升了教育质量,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一些反对本科生导师制的人员指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会产生一种潜在的不一致,即全体学生没有得到一致且公平的教育。布鲁克菲尔德指出,对于那些内向、沉默的学生可能并不适合此制度,而那些更外向、积极的学生在这种制度下会有更多的收益。另外,导师与导师之间对学生的负责程度也大相径庭。虽然大部分导师都会尽力尽责地去教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还会有些导师只是流于表面,敷衍学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滥用导师,对于本科生的一些生活上、心理上的教育不需要导师级的专家来进行培养,研究生、辅导员甚至学长学姐都可以帮助有问题的本科生来跨越一道道人生的沟坎。
  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但是教师资源是有限的。导师在完成科研任务、给班级上专业课的同时还要再开小课来辅导本科生,这一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也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师资力量紧缺,学生情况复杂,使本科生导师制较难实行,或者实行起来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因此要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且取得良好效果,需要根据各高校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4.本科生导师制在西藏实施的必要性
  本科生导师制虽然面临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但相比之下,其优势更为明显。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质量、规划并拓展学生发展前景的重要前提。在这里,各个高校都必须认清学校办学现状,深刻挖掘自身辦学优势。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是一个极具特殊性的少数民族地区,在西藏办高等教育既存在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性问题,也面临西藏的众多特殊性。
  一是西藏长期面临着尖锐复杂的反分裂斗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西藏是我国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和稳定始终是西藏的两件大事,也是构建和谐西藏的关键所在。对学生思想状况、身心健康的关注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加深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导师在关心学业的同时还能帮助解决学生的品德和心理问题,教学和育人双管齐下。
  二是西藏地区教育事业起步晚,基础差。由于西藏长期以来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相对低下,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会非常吃力,不能及时掌握所学内容,久而久之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推行蕴涵因材施教理念、以个别指导为主要特征的本科生导师制,可以避免模式化教育的弊端,更有利于培养多规格人才。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西藏特色的新型本科生导师制更适合藏区高校的人才培养。
  三是内地来西藏就读的学生人数较多,西藏各高校在学生间均存在显著的民族、文化差异,生源结构呈现出复杂趋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学生长期接触的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及社会环境不同造成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完全不同。个性化的教育是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方式中最突出的特点。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导师能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以个别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状况,引导学生确定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此外,由于西藏独特的地理因素,使其相对封闭,高校教师在藏长期工作之后难免会有松懈的思想。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让教师和科研人员都走到学生中间来,深入了解学生的日常情况及在学习上、生活上所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答疑解难。一方面,促使教师主动走出象牙塔、安逸圈,与相关机构增强合作。另一方面,导师带领学生投身科研工作中,使得学生既增加了对社会的认识,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培养了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团队合作的训练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社会交往能力。
  本科生导师制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既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跻身高等教育强国行列的主要标志。国家正在开展“双一流”建设,同时援藏计划使得内地高校大批优秀教授、学者每年源源不断的进入藏区高校进行授课与指导,藏区高校应当充分抓住这些机会,参照内地高校,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真正人才。
  本研究得到西藏大学 2019 年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背景下新型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XZDXJXYJ201901)和西藏大学2020年度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00060607)支持。
  参考文献:
  [1]胡小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本科教育质量问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
  [2]曾凡东..(2004)..对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10):78-79.
  [3]徐清海.(2020).本科导师制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分析..教育教学论坛(40):90-91
  [4]贾绘泽..(2016)..高校推行本科导师制的几个主要问题..教育探索(10).
  [5]S..Brookfield,.“Through.the.Lens.of.Learning:.How.the.Visceral.Experience.of.Learning.Reframes.Teaching”,.in.C.Paechter,.R.M.. Edwards,.R..Harrison.and.P..Twining.(eds),.Learning,.Space.and.Identity.(London,.Sage,.2000)p..70.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及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近几年来,国家和地方引导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在此背景下,广西高校越南语本科教学也面临转型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主要对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广西越南语本科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越南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广西高校实际,提出广西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越南语专业本科教学应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制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创新实习实践方式
摘要: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更加重视员工的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这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高职思政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融入策略,希望能为思政教育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职思政教育 研究  把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内在的敬业和创新精神实施有机的结合,能有效地激励学生走上技术发展、技能成才之路热情,对于他们的提升和现代企
摘要:《学记》作为中国教育史、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其丰富的教育思想经过两千多年传承,历久弥新,对我国新时代教育仍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被称为“大学之法”的“豫时孙摩”教学原则,站在“大思政”育人格局的视角下,结合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探讨对当下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学记》 豫时孙摩 高校思政工作 辅导员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
摘要: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调查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梳理定向越野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以定向越野课程教学改革为契机,课程思政建设为导向,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从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奋斗精神、培养规则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几个方面探究定向越野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  关键词:定向越野 思想政治元素 课程思政建设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课程紧紧围绕国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把培育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动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晋州市教育局结合学生思想和学习生活实际,广泛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践行者和传播者。近年来,各中小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統领学校的各项工作,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其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在加强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综合素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的双重身份,便于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负责组织、实施、指导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并且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节点产生指导作用,这种影响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摘要:校园文学社团建设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补充,近年来,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素质教育被提到新的高度,不少教育先行者都开始格外重视校园文学社团的建设。本文分析了目前校园文学社團的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其建设的重要性,并试图给出了完善校园文学社团管理模式、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指导相结合、利用互联网做好相关宣传工作、加强与语文教学的互联等建设意见。  关键词:课程思政,校园文学社团,建设策略  校园
摘要:杭州亚运会的承办虽带来一次机遇,但余杭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基于自身定位,合理利用亚运会场馆进行探索。余杭区体育中心作为亚运会背景下余杭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未来可以采用完全委托或多种形式结合委托的运营模式,减少场馆成本压力。与此同时,围绕余杭体育中心开展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体育产业,需要重视体育中介产业,加大竞赛表演的无形资产的开发力度,建立完善的互联网+智能体育服务信息平台,重视体育场馆服务配套
摘要:本文以高职院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的有效途径解析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院校中实施的必要性、高职院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的有效途径为主要依据,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少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不够理想;构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构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阵地;立足思政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工作者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加以关注和引导,加强对学生心理状况的跟踪与反馈,以此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