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性与服务性是班干部的内在属性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73322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在安徽怀远县的一个小学班级里,13岁的副班长小赐,凭借检查作业、监督背书这样的权力,向6个孩子要钱。要来的钱,有专门的孩子替他保管;上学和放学有专门的孩子骑车接送;如果钱没给够,就逼迫他们吃粪喝尿……
  在这一事件中,副班长小赐俨然将小小的班集体变成了自己的“独裁国家”,让人悲哀的是,长久以来这些受欺负的孩子一次也没想过反抗,用一些孩子的话说,就是面对比他们拥有更大权力的“官”,他们无力反抗,只能顺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是什么让教育结出了这样的恶果?这就要从班干部的职能说起。
  班干部是在学校班级中担任一定领导工作或管理工作的学生,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是搞好班级工作的基础,它对强化纪律管理,形成尊师重学风气,凝聚良好的班级文化与创造和谐的群体氛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班干部需要比一般学生具备更高的管理素养和思想觉悟,以及更强的责任感和大局意识。正因为这样,班干部可以拥有一定的管理权,但这并不意味着班干部拥有绝对的权力,班干部绝不是权力的化身或者“官”的代名词。不管是教师,普通同学还是班干部,都应该看到班干部内在的教育性和服务性。
  班干部的教育性意味着班干部这一角色是为了满足班干部学习、成长、体验、锻炼的需要。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到:“社会环境由社会任何一个成员在活动过程中和他结合在一起的所有伙伴的全部活动所组成。个人参与某种共同活动到什么程度,社会环境就有多少真正的教育效果。”也就是说,在学校的集体活动中,班干部活动的目的,首先是要具有教育性的。那么,班干部作为学生群体中的一员,理应在班集体生活中,通过真实的生活丰富自己的经验;通过处理各种班级事务使自身得到锻炼,提高能力;在不同的活动中学会自我服务与服务他人;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学会交往与成长,并不断生成新的思想与观点。
  然而,在实际教育中,许多班干部的行为很大程度是由教师的态度引导的。如果教师将班干部定义为帮助自己管理学生的人,对班干部偏爱有加,在班干部犯错误时视而不见甚至袒护,而其他同学犯错误时则严厉责罚,久而久之,班干部就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变得不尊重其他同学,这与班干部的教育性背道而驰。而如果教师将班干部定义为愿意为班集体服务并期望从中得到锻炼的人,那么班干部就会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所作所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才能,每个班干部职位也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应当通过班干部职位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更重要的是,班干部能够在每一次班级活动的组织安排和与教师、同学的沟通之中得到锻炼,逐步成就更好的自己。
  班干部的服务性意味着班干部不仅是班级的管理者,还是服务者;学生不仅是被管理的对象,还是被服务的对象。现实中,不少独生子女被父母娇生惯养,缺少集体意识和服务意识,所以我们应该通过班干部这一角色为他们创造一个服务他人的机会。服务应该建立在尽职尽责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班干部在工作中要顾全班级大局,倾听其他同学对于班级建设的意见,站在同学的立场想同学之所想。同时,工作还要积极主动,成为教师的好助手。总之,班干部应该与大家一起共建一个更加文明、和谐、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只有这样才无愧于教师与同学的信任,才能得到班集体的支持和尊重,体会到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与幸福,进而与同学一起进步和成长。
  然而,“官本位”思想从社会蔓延到了纯洁的校园,使得一些原本天真无邪的学生也受到了影响。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打小报告、打击报复、受贿等不良行为,官架子十足,甚至出现了黑社会才有的恶劣行为。学生们把班干部当成了世俗意义上挥舞权力大棒的“干部”或“官员”,这对于他们价值观的形成非常不利,久而久之,还会给整个学校,乃至社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教师在对班干部进行培养时,要把班干部这一职位定位为“服务性岗位”,强调班干部的服务性特征,只有这样,班干部才会真正树立服务意识,才会积极主动地为班级、同学服务,成长为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并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服务性”促进班级的发展,其初衷就是使每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都能在班集体中更好地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这也和我们一直大力提倡的“为人民服务”与“集体主义”的本质内涵相一致。
  教育性与服务性是班干部的内在要求,二者对于班干部能否服务好班级至关重要,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他们进行培养。第一,加强对班干部的精神和世界观引导。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们摒弃班干部是一种“官”的思想,引导班干部明确自身职责,强化其全心全意为班级和同学服务的意识。第二,以育人为目的,提供有价值的班干部工作。教师不能让班干部只是做一些“跑腿儿”或“传话筒”的工作,而应该为班干部的发展搭建平台,通过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使班干部得到锻炼与成长。第三,建立并落实班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教师应当与学生一同商议并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的班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避免班干部滥用职权、以公谋私现象的发生。
  总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班主任可以让班干部參与到教育管理的实践当中,但一定要和他们明确好教育性和服务性是班干部的内在属性的道理,并且有相应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班干部的作用,保证班级的良好发展。
  【杨安民,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 诗
  读者热线:010-62027510
  投稿邮箱:zgdy_guancha@163.com
其他文献
我们民族究竟有哪些教育传统代代传递,经受了历史的检验而可为后世,甚至是当代所继承?本文尝试列举数端以作阐述。一是倡導身家国一体的教育。“身、家、国、天下”在儒家经典《大学》中有完整表述,也体现于民间的世俗生活而成为一种日常性观念,成为我们民族有关人的完善的目标、方式、途径的共同理念。二是追求完整人格的教育。从内涵来看,古代教育家论述的君子、大丈夫、鸿儒、圣贤等人格理想,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完整人格的教
摘 要为了完成时代赋予道德教育的使命,我国教师须肩负起改变国民性、培养个体公民道德品质的重任。为此,教师须具有权利个体的培育能力、公共人的培育能力和美善主体的培育能力。权利个体的培育能力包括权利意识、权利共享品质和权利维护品质的培育能力;公共人的培育能力包括公共参与意愿的激发能力、公共协商品质的培养能力、妥协品质的护育能力和共识执行力的培育能力;美善主体的培育能力包括美善意愿的激发能力、一核多元品
很多研究都表明,運动在学生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定期的运动能够减少肥胖、焦虑症、自卑和校园欺凌等诸多青少年时期容易产生的问题。PISA测试显示,在OECD成员国的15岁学生中,大多数学生都能够保证适当的运动时间,其中52%的学生每周有3至4天会进行较为剧烈的运动,平均每天20分钟以上。PISA显示,学生参与适量的运动,对于社会心理的发展有积极影响。比起从不或较少参与体育运动的学生来说,经常性
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家长总是會尽力避免让孩子经历挫折和失败。然而,当我们为孩子排除了一切可能出现的障碍,也就使他们失去了宝贵的成长机会。试错是学习的本质,当我们极力使儿童远离失败的体验,他们会认为所有的错误都是不被允许的,从而开始回避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学着应对挫折和负面情绪,有助于提升儿童的抗压能力;而亲身经历更能够让儿童体会到每一个决定所带来的结果。成年人应该明白,只有当儿童觉得失败的经历是成长
当前,道德教育面临着重规则轻德性的问题,一些学校过多地关注道德行为和结果,一味强调“学生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显然与道德教育的应有之意不符。良好的道德教育应该引导个体自觉成为至善的、有德性的人,如果过度强化规则意识,道德教育不仅达不到理想效果,反而会将个体引向功利主义歧途。在新时代急需高素质人才的现实情况下,各级学校不仅要重视科学知识和既定规则教育,还应将德性教育作为道
随着国际国内环境急剧变化,知识经济社会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强,近期,芬兰政府啟动了国家高中教育综合改革,其中包括职业高中教育改革。芬兰本次职业高中教育改革目标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着力于个性化学习,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最适合自身的职业能力,确保学习者有效学习。此次改革更加强调学习者补偿性职业能力的获取,要求教师、指导专家与学习者共同根据学习者的职业能力缺失状况和未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