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一个展览可以呈现艺术家在某个时间段落、空间点位的自我表达,让观者可以了解他在这个特定时空里的思考和情感,那么这个展览的基本意图便达到了。但是,对于艺术评论者来说,他的眼光始终搜索在一条延绵不断的如历史之河流淌的线索上,这条线索是关乎艺术家个人生活的历史及其艺术进程,艺术评论者关注艺术家在线索每个点位上形成的横向与纵向的关系,关注艺术家个体的成长对作品的影响。因而作品形成过程中背后的广阔介质才是真正有意味的部分,才是艺术家及作品真实面目的来源。而批判性的艺术家往往擅长释放烟雾弹,在作品中设置各种阅读障碍,以回避现实中对立的干扰和伤害,甚至仅仅是一个搞怪的玩笑。
新加坡艺术家潘家定就是这样一位搞怪的诚实的“坏人”。他始终坚持作品是交给观者的,解读不是他的义务。诚实的“坏人”是潘家定给自己张贴的标签之一,也是他在不解释作品之外给观者的一条线索。与其说看懂作品,不如看懂他个人更为有趣。但这恰恰是潘家定特意闪躲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不被定义在某个框架内,正是他自己及他作品存在的基本方式。
“坏人”是相对主流意识的“好人”而言。诚实是潘家定企图客观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社会的态度。好与坏,诚实与欺骗,在主流价值观颠倒混乱的现场,其真实的内涵已异化,常识被淹没。潘家定清楚地知道作为艺术家的身份功能,不是说教,是以自身对社会的体验发现问题,通过作品提醒大众。
展览以“歪”为名,如果是成都人不免会心一笑。在成都本土方言里,“歪”类似一个响亮的像声词,本意是干脆而不容质疑地“否定加怀疑”。字面意思“歪”即不正,也可以理解为非主流,这是展览想要明确的立场。潘家定应邀在成都为期2个月的驻留创作,展出的23件作品容易被理解为他眼中成都的23个面相。然而这是放在狭义地域层面上的理解,潘家定显然不甘于此,对他来说,所有作品的发生,地域背景都可以引发灵感,而作品本身是开放的,是面向所有的人,所有的地域。
尝试过雕塑、投影、电影制作等众多艺术创作形式的潘家定,这次选择了布面丙烯的传统架上绘画,作品均以黑白线条、块面构成。暗沉的色调、看似稚朴的人物形象、直接随意地涂抹,一层一层图像符号的堆积交错。作品在现实与意像之间切换,在沉重与纯真之间跳跃,在思考与直观之间衡量。关于成都人,潘家定在《蔡硕四岁的美丽世界》《她的家》《聚会》里以好奇的眼光打量,像个孩子似的调皮,甚至渲染上成都人特有的小调侃小情趣小温馨。《做戏》、《坑》、《墓》、《今天得麻烦是为了明天的方便》、《胡扯之地》等带有标志性地方景观的画面,以戏谑的涂鸦手法直接了当地表达“歪”意见,将真实景观与虚拟符号混杂其中。《姐妹花》、《红楼》、《女生和蛇》、《松香水》、《爱在,希望在》、《梦》这些作品里关乎女性生存的处境,关乎欲望,关乎男女,关乎爱,关乎情色,呈现了这个社会的浮华与悲哀,而这种批判的审视却满怀同情和希望。潘家定不喜欢说,而是喜欢看别人、看别人说话,在看与听的过程中思考,始终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由此不会奇怪,当看到成都街头留下的各种电话号码,让他立刻联想到在新加坡同样如此,那些流动的民工为了找工作,找廉价的住处,会在一些社区聚集的地方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从而促成了作品《床》的产生,对底层民工的人文关怀,超越了地域的界线,反思了整个人类社会存在的问题。当然还有《龙的传人》、《面壁思过》、《火山》这些作品,你会发现潘家定是一位敏感的社会观察家,他将自己放置在各个空间里,事无巨细,都可以在作品里读到他积极的回应。而回应并非单向度的,是混杂着艺术家个人的态度、审视、天真、同情、乐观、黑暗、爱的集合体,是多向度的开放结构。
如果将一个国家看作是实验室,管理实验室的科学家如同国家的领导者,而那些用于试验的小白鼠就是这个国家的民众。“我就是小白鼠。”潘家定凭借这个寓言式的提醒,透露了整个作品的底线。
“面对潘家定本人和他创造的绘画,在我直觉中很像面对这个时代的一头内心温柔外表粗野的怪兽。”在画家李继开眼中的“怪兽”真诚而直接,这就是潘家定。
新加坡艺术家潘家定就是这样一位搞怪的诚实的“坏人”。他始终坚持作品是交给观者的,解读不是他的义务。诚实的“坏人”是潘家定给自己张贴的标签之一,也是他在不解释作品之外给观者的一条线索。与其说看懂作品,不如看懂他个人更为有趣。但这恰恰是潘家定特意闪躲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不被定义在某个框架内,正是他自己及他作品存在的基本方式。
“坏人”是相对主流意识的“好人”而言。诚实是潘家定企图客观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社会的态度。好与坏,诚实与欺骗,在主流价值观颠倒混乱的现场,其真实的内涵已异化,常识被淹没。潘家定清楚地知道作为艺术家的身份功能,不是说教,是以自身对社会的体验发现问题,通过作品提醒大众。
展览以“歪”为名,如果是成都人不免会心一笑。在成都本土方言里,“歪”类似一个响亮的像声词,本意是干脆而不容质疑地“否定加怀疑”。字面意思“歪”即不正,也可以理解为非主流,这是展览想要明确的立场。潘家定应邀在成都为期2个月的驻留创作,展出的23件作品容易被理解为他眼中成都的23个面相。然而这是放在狭义地域层面上的理解,潘家定显然不甘于此,对他来说,所有作品的发生,地域背景都可以引发灵感,而作品本身是开放的,是面向所有的人,所有的地域。
尝试过雕塑、投影、电影制作等众多艺术创作形式的潘家定,这次选择了布面丙烯的传统架上绘画,作品均以黑白线条、块面构成。暗沉的色调、看似稚朴的人物形象、直接随意地涂抹,一层一层图像符号的堆积交错。作品在现实与意像之间切换,在沉重与纯真之间跳跃,在思考与直观之间衡量。关于成都人,潘家定在《蔡硕四岁的美丽世界》《她的家》《聚会》里以好奇的眼光打量,像个孩子似的调皮,甚至渲染上成都人特有的小调侃小情趣小温馨。《做戏》、《坑》、《墓》、《今天得麻烦是为了明天的方便》、《胡扯之地》等带有标志性地方景观的画面,以戏谑的涂鸦手法直接了当地表达“歪”意见,将真实景观与虚拟符号混杂其中。《姐妹花》、《红楼》、《女生和蛇》、《松香水》、《爱在,希望在》、《梦》这些作品里关乎女性生存的处境,关乎欲望,关乎男女,关乎爱,关乎情色,呈现了这个社会的浮华与悲哀,而这种批判的审视却满怀同情和希望。潘家定不喜欢说,而是喜欢看别人、看别人说话,在看与听的过程中思考,始终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由此不会奇怪,当看到成都街头留下的各种电话号码,让他立刻联想到在新加坡同样如此,那些流动的民工为了找工作,找廉价的住处,会在一些社区聚集的地方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从而促成了作品《床》的产生,对底层民工的人文关怀,超越了地域的界线,反思了整个人类社会存在的问题。当然还有《龙的传人》、《面壁思过》、《火山》这些作品,你会发现潘家定是一位敏感的社会观察家,他将自己放置在各个空间里,事无巨细,都可以在作品里读到他积极的回应。而回应并非单向度的,是混杂着艺术家个人的态度、审视、天真、同情、乐观、黑暗、爱的集合体,是多向度的开放结构。
如果将一个国家看作是实验室,管理实验室的科学家如同国家的领导者,而那些用于试验的小白鼠就是这个国家的民众。“我就是小白鼠。”潘家定凭借这个寓言式的提醒,透露了整个作品的底线。
“面对潘家定本人和他创造的绘画,在我直觉中很像面对这个时代的一头内心温柔外表粗野的怪兽。”在画家李继开眼中的“怪兽”真诚而直接,这就是潘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