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的枕木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rgin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甜站位于新疆境内山口站与尾亚站中段的瀚海戈壁中,是一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站名的小站,这个站曾经设名苦水站,因地下水源涩苦,无法饮用。70年代,有人提议该站名不好听,便改成思甜站,沿用至今。这里风沙肆虐,据养护铁路的工人师傅们说,一年三百六十天,三百天都在刮风,十级以上的大风说来就来,即便是晴天朗日,弥漫的沙尘吹起鸡蛋大的石砾足以把列车玻璃砸的所剩无几。一夜之间风卷沙粒堆积在铁路上的沙丘使列车不能正常行驶。于是,经过数年艰辛,护路工人师傅利用废旧的枕木在百里风区思甜站铁路两侧筑起了一道道防风御沙的枕木墙,放眼眺望,就像一条条蜿蜒的长龙横亘在无垠的大漠戈壁上,纵深几十公里。
  追忆2003年5月,我拍摄新疆哈密地区矿产资源时途径这里,赫然发现枕木防风墙景观颇具特色,停车驻足,观察片刻,深感赞叹。多处枕木墙已被阻止的沙石淹没一半,枕木脚下堆砌成鳞次栉比的沙丘,部分的枕木已被大风吹倒,甚至有的已被风沙淹没,连接它们的一根根铁丝却把每根枕木依然紧紧相连,永不分离。无论倒下的还是站立的枕木都如此顽强,简直就像一座座丰碑巍然屹立在大漠戈壁中,又像一首悲壮的交响乐回荡在蛮荒的大地上。顿时,一种敬佩的情感油然而生,虽然,这些废旧的枕木早已失去往日的“青春”,却焕发着老骥伏枥般防风御沙的能量。
  十年过去了,我依然对这里的枕木防风墙有着挥之不去的情结……
  2013年4月26日清晨,我急促往车里装好摄影器材和生活用具,沿着303国道,由西向东,径直朝哈密雅满苏方向行驶。日夜兼程,耗时17个小时,行程约1000公里,于深夜凌晨2点终于抵达我魂牵梦绕的思甜站。月光下,又一次邂逅着那一排排令我赞叹不已的枕木防风墙,我也欣慰自己能在此捕捉到枕木防沙墙迎接的最后一趟列车。
  夜幕中,撑起帐篷,在风吹帐篷发出的“哗哒”“哗哒”声和过往列车震耳欲聋的呼啸声伴随下,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4月27日清晨,太阳冉冉升起,我钻出帐篷,等待着最后一趟列车穿越枕木墙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中午12点28分,最后一趟列车长时间拉响汽笛,穿梭在枕木墙中。思甜站的高音喇叭播放着轻音乐,仅有的两位铁路工作人员早已庄严地在站台上迎接通过的最后一趟列车。我手握相机久久站在被枕木墙阻隔的沙丘上,目睹着60多年来为保障铁路畅通立下赫赫战功、默默无闻伫立在大漠上的这一排排枕木而顶礼膜拜。
  虽然,这里再也聆听不到列车的轰鸣声,再也见不到和铁路师傅们朝夕相伴的一趟趟过往的列车,但伫立在铁路两侧的枕木防风墙将永远记录着这里护路工人师傅们的拼搏精神……
  为何选择黑白去表现?
  A:一排排蜿蜒跌宕被狂风肆虐扭曲的枕木犹如凝重深沉的乐章,触动着我的心灵。为了强调枕木视觉上的厚重感,体现线条、纹理等细节,我最终决定用黑、白、灰特有的力度和表现力去展现。
  看过您的风光、人文作品,都很精美、大气,可否分享一下您的经验?
  A:打仗要讲战术,摄影也得讲战术,摄影的战术是什么?我认为是理念。多年的摄影经历使我养成了逆向思维选择拍摄题材的习惯,不跟风、不走穴、不扎堆,追逐那些鲜为人知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题材是我多年拍摄的目标。
  选题一经确定,便认真细致地做好拍摄前的功课,包括行走路线、租用牲畜、聘用向导、居民习俗、宿营餐饮、安全保障等事宜,做到心中有数。尽可能多阅读一些和拍摄选题相关的资料,深入采访,坚持撰写摄影日记,最终潜下心来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环境下投入拍摄。
  您是如何选择拍摄题材的?
  A:从2005年后,我大部分的拍摄区域选在一些人迹罕至的极限地区,如天山托木尔峰,阿尔泰山脉中的友谊峰及喀纳斯冰川,昆仑山上的黄羊岭、云雾岭,东昆仑阿尔金山。2008年至2012年四个时段,历时58天,先后聘用柯尔克孜族向导10名,租用骆驼35峰,毛驴5匹,深入喀喇昆仑腹地冰川地带,克服了平均海拔4500米处高山缺氧、风雪严寒、疲惫等难以想象的高原极地生存,最终,拍摄记录了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及迦雪布鲁姆、斯坦格尔、特拉木坎力冰川景观及生活在附近的人文场景,这些拍摄选题都是我在十几年中关注的题材,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题材,只要无人尝试过,我就有按动快门的欲望。
其他文献
家人,可以打开你心灵最温柔的一隅,可以建立起不同于日常的交流“通道”,但习惯了拍美女、拍模特儿、拍少数民族人像的我们,又曾为家人留下什么样的影像?  这里展示的作品让我们看到,没有繁复的器材,不需特定的影棚,完全凭借自己已有的器材和条件,你同样可以为家人拍摄真实而能触动人心的瞬间。  为家人拍照,让时间为我们留下生动的记忆。    『拍摄讲究的主题照』    写实、自然或主题深刻是国外家庭人像摄影
理光在2009年推出了GXR相机,完全颠覆了我们对可换镜头相机的理解。它将镜头、感光元件和影像处理系统整合在一个镜头成像组件中,机身不附带感光元件,镜头单元通过排插接口与机身进行数据交换。如今,GXR虽然推出已有一年时间,不过理光在镜头组件的开发上并没有放慢脚步,2010年的德国科隆世界影像博览会上,理光公司推出了GR LENS A12 28mm1∶2.5 镜头单元,成为了GXR相机的第四款镜头成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北部,巍巍贺兰山脚下,坐落着自治区内第二大城市——石嘴山市。这里曾是国家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之一,如今又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型城市。被评为国家黄金旅游景区及全国首批5A级景区的沙湖就在石嘴山市,是西北地区罕见的融江南秀色与大漠壮美于一体的“塞上明珠”。此外,境内的星海湖以及北武当生态保护区也都是休闲创作的好去处。  2011年7月23日,受石嘴山市摄影家协会的热情邀请,《大
与太行山的生命水乳交融  我的故乡是太行山脚下的一个小村镇,每天早上一起床,站在院子里仰望北方,就会看到晨曦中的红红崖壁,似乎紧贴着我们。所以说,我是沐浴着太行山风,吸吮着太行乳汁长大的,从小对太行山就有着一种相依之情。我小小年纪就跟着父亲、母亲在山里劳作。永难忘却跟着母亲在山坡上采药、挖野菜,跟着父亲在山里凿石、砍柴,推着装满柴火的独轮车汗流浃背地在窄窄的山路上苦苦行走的经历。  太行山,铭刻在
提供E卡口和X卡口  两种版本  首批登场的Touit镜头是Distagon 12mm 1︰2.8(以下简称12mm 1︰2.8)和Planar 32mm 1︰1.8(以下简称32mm F1.8)。并且每款镜头都有索尼E卡口和富士X卡口两种版本,可以在索尼NEX系列、富士X系列可换镜头无反相机上实现包括自动对焦在内的全部功能。  为了凸显无反相机系统的高便携性,Touit镜头采用了紧凑化设计并搭配
我面前是这样一组数字:1981年1000美元一张,2007年美国摄影收藏拍卖作品总价890万美元,2010年Philips拍卖行单幅作品270万美元,2011年Christie’s拍卖行单幅作品389万美元。有人说艺术品收藏这个行当,没有理性,只有疯狂。我将它描绘得委婉一些:似是神话,又是梦想。这个神话的主人就是当代最伟大的女摄影家之一辛迪·雪曼(Cindy Sherman)。  看着辛迪的作品,
年轻的摄影师新井卓,被称为当代日本银版摄影第一人。在数码技术日益风行为我们带来了更为便捷的摄影体验的时代,新井卓却固守最古典的摄影工艺——银版摄影,在精雕细琢的过程里感受时光凝固——“在北海道拍摄的作品,那光仍是北海道的光。我们把整个时空带走了。”在新井卓的指引下,这几幅精美的作品将带我们去体会凝固时光的意境。    tips:关于银版  摄影术发明人达盖尔于1839年发明了银版照相法(Dague
风光摄影的六个误区  J:现在从事风光摄影的人越来越多,条件比20多年前好得太多了。我经常到各地和朋友们交流,看到的情况是:作品不断在比较低的层次上原地踏步,对于风光摄影没有太多自己理解的东西。这也许和现在社会环境有关,心浮气躁,大家真正想沉下心来做事情很难。我觉得今天风光摄影的问题在于:主要是客观记录,缺乏表现,缺乏摄影师自己的东西。  D:这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有“自己的东西”,二是“自己的东西
邳州素有“天下银杏第一乡”的美誉,无论春夏秋冬,邳州的银杏总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和感受。作为城市美化的一部分,银杏已经成为邳州的符号而深受市民爱戴。作为摄影人的拍摄题材,银杏可以挖掘的美仍有很多很多。邳州摄影人李长安总是把镜头对准家乡的银杏林,无论春夏秋冬,他镜头中的银杏林总会展现出不同的姿采;无论叶生叶落,银杏树下的人们总是在展示着生活最美丽的篇章。
尽管现在数字后期几乎强大到无所不能,但仍有不少传统摄影的拥趸,沉醉在各种摄影技法中体会其带来的快乐。本期,我们将跟随著名摄影家石广智,一起来感受一下多次曝光(多重曝光)的魅力。  1 曝光有增减  主体少减,陪体多减  数字时代有必要学“多曝”吗?  虽然现在经后期叠加的影像效果与前期多次曝光拍摄的效果很相似,但这是两个概念。前期的多次曝光基本满足了我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创作过程为我留下了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