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希武:道德教育应注重经验建构等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w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希武在《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11期撰文指出,道德是一个经验建构的过程,是情感体验更是身体体验的建构过程。我们经常把道德教育作为一项事业来进行理性的规划,却很少审视道德建构的经验性。道德建构虽然获得情感的认同才变得牢固,但诸多的道德事实上是通过活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身体的“触、摸、看”建构起来的。所谓的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应当是回归到主体间建构的生活世界,而不能简单地说是日常生活世界。
  现在一些学校注意到了道德灌输的难度和低效,转而走向体验式德育。但学校的很多体验式德育活动,为了改变说教方式,把设定的道德价值隐藏于体验活动之后,表面上看是一种德育体验,但其实是一种导演下的表演。体验的场景必须是真实的,只有在真实的场景中学生才能获得情感的体验。个体依赖于自身的体悟和经验,这种体悟可以从两个层面上进行:一个是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比如通过开展符合学生生活特性的实践活动(生活技能教育、体育运动、艺术活动等),提高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与道德建构能力;另一个是建立符合人性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形式的改变,使学生在知识或能力教育中加强互动、合作、交流,从而建构起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品质,比如相互的尊重、相互的欣赏、平等的合作等。课堂教学要成为学生的经验建构过程,真正地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更实在地建构起学生的道德人生。
  邓传樱:公民教育应坚持权利优先性
  邓传樱在《当代教育科学》2012年第19期撰文指出,当代中国公民教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过于强调义务与责任造成“义务异化”。“义务异化”极度强调个体的义务和责任,抹杀个体权利。我国当下的义务教育和公民教育,权责教育的缺失极其明显。很多学校和教师都忽视对学生进行权责教育,即使有所提及,也仅仅是强调学生作为公民对社会以及他人所应承担的义务,却极少关注权利。而作为在学校中承担着公民教育的主要教材,《品德与社会》更是注重义务和责任的教育,缺少权利和自由的教育。长此以往,这必将造成学生权利意识的淡漠,逐步失去主体人格,缺少自我独立性,也就丧失了公民品质。
  权利与义务之间本是矛盾存在,但另一方面,义务却又是权利的衍生体,有权利才有义务。我国公民教育应坚持权利优先性,进行全民“权利启蒙”,同时培养公民责任意识,达到权责共生,促进公民社会的成长。“权利启蒙”主要是指对公民的权利意识进行启蒙,主要包括启蒙公民的权利认知、权利要求以及权利主张。对于学校教育来讲,可让学生通过更多的社会参与来增强其权责意识。首先从课堂教学开始,从理论和意识上对学生进行权责教育;其次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班级建设和学校事务中来,让学生建言献策、监督批评;最后,学校要增加与社区的联系,让学生走进社区,通过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公民权责意识。
其他文献
通过活动培养新一代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少先队组织的重要责任。长期以来,我国少先队组织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坚定信念,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一环。  独具特色的少先队文化,也因为凸显了儿童文化的本质,赢得了少年儿童的喜爱。如何针对新时期少先队员的成长目标,在活动中注入鲜活时尚的元素,“
张丽钧,河北开滦一中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栏目主讲人,教育部“人民教育家论坛”坛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张并践行“美的教育”,致力于“生命语文”的研究,将“道德24K”作为自身与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出版个人文集15部,多篇作品入选语文教材或各种选本。  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将人类的生育繁衍分为两类,一类叫“身体生育”,一类叫“灵魂生
教学目标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现代局部战争的大致情况。  2.了解、感悟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儿童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甚至丢掉性命,对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儿童产生深切的同情。  3.懂得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激发对和平生活的珍惜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感悟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  教学难点  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儿童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甚至丢掉性命,对生活在
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培正小学毗邻美丽的东山湖,走过红墙绿瓦的古老门楼,但见郁郁葱葱校园里,古楼小亭与花园鱼池错落有致,而其间一个个色彩鲜明、标识清晰的分类垃圾桶分外惹眼。这正是学校开展垃圾分类项目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广州市推广垃圾分类的号召,以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和国家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启动的“国际生态学校”创建工作,开展“生态学校垃圾减量子项目”,通过垃圾分类行动营建生态校园,不断培育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为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校坚持“为全体学生的成功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以主题德育活动为抓手,帮助学生端正行为举止,提升文明素养,努力培养学生一生有用的文明习惯。  一、主题活动,强化训练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根
摘 要: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载体和依据,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国家意志,如何处理教材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教材的“二次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学情分析的角度看,教材的“二次开发”应该建立在学生生活逻辑基础之上,实现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的统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学情分析 ;教材“二次开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12-0037-03  高中思想
个案描述  小丁,男,16岁,某重点中学高一学生。在他的母亲刘女士的带领下,来到了我的心理咨询室。据刘女士的叙述,小丁是以优异成绩考上现在所就读的省级重点中学的。但是现在,他的成绩却非常糟糕,已经下滑到班级的倒数。班主任找小丁谈过话,但是效果不大。这让刘女士担心不已,因为小丁是她全部的希望。她一直希望小丁能有一个好的前途,因此对小丁的要求十分严格。小丁是走读生,以前读初中时一回家就会自觉学习、写作
艺术与道德均源自于生活,其间自有其相通、相融之处。在学校教育中,作为艺术学科之一的美术学科,其与道德之间也具有一定关联。以下即以具体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实现德育与美术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  一、融合之始基:提升人生命品质  众所周知,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美术源于生活,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这种反映,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不管哪种层面,都表达了人们的审美情趣,而蕴含其中的,是特定
人类灵魂以无象之象而在于无形无名之域。苟志于精神的凝聚,则安放于人内在幽深若谷的世界,虽隐隐约约,却牵绊着人的类性与个性魅力;苟志于人格的雅致,则沉积于人质朴如敦的纹理,虽无言希声,却外显出处处有端的举止;苟志于信仰的笃定,则皈依于终极意义的深邃之境,虽扑朔迷离,却在世间行走时表现出庄严的从容有方;苟志于理想的弥望,则化成内心最原初的动能,虽飘渺恍惚,却彰显出坚韧蓬勃且不屈不竭的朝气;苟志于情意的
摘 要:特色学校的本质内涵是一种强调差异性的个性化文化,其表征主要体现在风格独特性、整体统一性、形式标志性、成果积淀性、发展稳定性。本文以广州市天河区棠下小学为例,全面剖析了学校“红色文化、绿色文明”办学特色在环境文化的打造、课程文化的建设及活动文化的开展方面进行的整体建构。  关键词:文化经营;特色学校;红色文化;绿色文明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