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存在水平、来源及生态风险

来源 :环境污染与防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k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了乌海市57个表层土壤样品中多环芳烃(PAHs)的存在水平,进一步研究了其来源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乌海市表层土壤中PAHs的总质量浓度为38.88~4335.55 ng/g,平均质量浓度为537.66 ng/g.与其他煤矿区的表层土壤中PAHs对比发现,乌海市表层土壤中PAHs各单体的浓度处于中高水平,可能与乌海市煤炭开采强度大和煤化工企业密集有关.采用特征比值法和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土壤中PAHs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研究区域内表层土壤中的PAHs具有重要影响,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燃烧和煤炭燃烧,贡献率分别为71.5% 和28.5%.乌海市表层土壤中PAHs的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荧蒽、菲、二苯并[a,h]蒽和蒽导致生态风险的概率较高.
其他文献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会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但长期不同施肥对黄土高原梯田土壤微生物胞外酶活性变化和养分特征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长期养分定位试验样地为基础,分析了不施肥(CK)、有机肥与氮肥混施(MN)、有机肥与磷肥混施(MP)、有机肥、氮肥与磷肥混施(MNP)、单施有机肥(M)和氮肥磷肥混施(NP)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以及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所有施肥处理都显著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胞外酶活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胞外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成极
为揭示湖北省PM2.5和臭氧(O3)复合污染演变特征,基于湖北省17个地市的空气质量国控点和武汉市大气超级站组分监测数据,全面分析湖北省17个地市2015—2020年PM2.5和O3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相关关系,探讨PM2.5和O3协同效应的成因机理.结果表明:①2015—2020年,湖北省PM2.5显著改善,平均降幅为4.7μg/(m3·a),但冬季负荷仍较高,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区;O3污染凸显,平均增幅为3.8μg/(m3·a),污染集中在4—10月的暖季,东部地区最严重,近两年超标天数已与PM2.5相当.
基于观测的模型OBM(observation-based model)作为分析大气化学过程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深度挖掘大气综合观测数据以及全面认识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成因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为进一步推进OBM在大气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并提升PM2.5和臭氧(O3)协同防控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文梳理了OBM结构和内置大气化学机制的发展历程,并总结了应用OBM解析O3和二次气溶胶生成机制及其他活性成分化学机制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OBM结构和内置大气化学机制在不断更新,使OBM由最初用于O3生成机制的研究逐步发展成
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水稻自身的生理活动共同决定糙米的重金属累积.选取广州市郊一土壤镉(Cd)总量未超标但糙米Cd存在超标风险的稻田开展田间小区试验,以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和水稻生理阻隔为切入点,研究富硅调理剂(JD)、钙镁调理剂(YY)、富硅调理剂+淹水灌溉(JD+YS)和钙镁调理剂+淹水灌溉(YY+YS)处理对早、晚稻产量、糙米重金属含量、Cd和铅(Pb)富集系数、土壤重金属总量、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Cd和Pb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土壤ω(总Cd)仅为0.13 mg·kg-1的CK处理中,其早稻糙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Ce掺杂MnFe2O4催化剂,用于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对催化剂晶型、脱硝性能和表面结构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e/(Fe+Mn)为0.5%(摩尔分数,下同)时催化剂表现出最优的SCR活性,80℃NO去除率可达100%;Ce/(Fe+Mn)分别为5.0% 和10.0% 时,催化剂80℃NO去除率分别降低为94% 和48%.Ce的引入不改变催化剂的晶体结构,而是主要对其比表面积、孔结构、氧化还原能力和表面酸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脱硝性能.
以聚丙烯酰胺(PAM)和巯基乙酸(TGA)为主要原料,经羟甲基化反应和酰胺化反应将巯基接枝到PAM分子链上,制备出具有重金属螯合能力的絮凝剂巯基乙酰化羟甲基聚丙烯酰胺(MAMPAM).以含Cu(Ⅱ)水样为考察对象,采用响应面法中的CCD试验对MAMPAM除Cu(Ⅱ)的絮凝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①试验值与响应值的点基本呈线性,决定系数R2值为0.9154,残差服从正态分布,说明模型的合理性和拟合性均较好;模型的F值为12.75,P值为0.0002(<0.001),表明模型非常显著.②水样初始pH(X1)、
为探究天津市各季节PM2.5与O3污染的非本地源贡献情况,本文以2017—2019年为研究时段,应用HYSPLIT模型,基于MeteoInfo软件对不同季节气流后向轨迹进行聚类分析,通过计算潜在源贡献因子(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PSCF)、浓度权重轨迹(concentration-weighted trajectory,CWT)对天津市PM2.5与O3污染的外来潜在源区以及可能的污染传输途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天津市PM2.5和O3污染均较为严重,
为了解我国夏半年大气复合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基于2015—2020年夏半年(4—10月)空气质量监测、常规气象观测等资料,结合统计学方法与主观经验开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分析时段内我国大气污染呈单污染比例升高、臭氧(O3)与PM2.5污染“双高”污染事件减少的特征,中东部大部分地区O3超标日数增加、PM2.5超标日数减少的“跷跷板”效应十分明显.通过对污染过程的分析发现,区域O3污染持续性特征明显,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持续时间超过10 d的O3污染过程共有6次,最长持续时间为15 d.与之相比,
城市道路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在降水径流的冲刷下会对受纳水体产生生态风险.基于重金属的总量、毒性、形态,分别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Pi)、生态风险指数法(RI)和风险编码评价法(RAC)对青岛市崂山区11条主干道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Cu、Zn、Pb、Cd)的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差异较大,建立新的模糊综合评价体系对这3种评价方法进行优化.结果表明:①道路沉积物中的Cu、Zn、Pb、Cd均存在累积现象,4种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为交通活动、大气沉降以及路面标识用漆.重金属各形态分布不均匀,Cu以可氧化态为
地下水污染监测网的优化能让监测网以合理监测成本获取精确的地下水水质信息.为兼顾监测网空间特征与统计特征,综合考虑区域地下水水质状况和水文地质状况,提出了两步优劣解距离法优化监测网.首先以地下水典型污染物加权综合污染指数和防污性能指数为指标,采用优劣解距离法对现有监测网各监测井评分,并筛选得到不同监测井数量条件下的备选优化方案;然后以各备选优化方案的克里格插值均方根误差、空间集聚度、监测井得分均值的相对偏差和监测井得分标准差的相对偏差为指标,再次采用优劣解距离法对各备选方案评分,遴选出最佳方案.并将两步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