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识字教学回归本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zhizunba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简解
  这是一节看图会意识字课,课文配有五幅形象的文字图画,通过形象的图画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在学生识字的同时,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看图会意识字,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象形字、会意字的构字特点。
  2.采用编字谜等方式学习会意字的构字规律,理解字义。
  3.看图体会字义,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熟识的语言物质材料,充分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汉字动画,激趣引入
  师:刚才欣赏了一段动画片,你们有什么话要讲?(动画里有很多象形文字;汉字很多都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汉字很有意思……)
  设计意图:形象的汉字动画,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了图画与汉字的形象联系,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看图会意识“亭”字
  1打开课本,自读课文,比较其与之前的识字课的不同。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看图识字。(板贴“看图”“识字”)
  2.学习象形字“亭”。
  (1)出示亭子图。亭子是什么样的?
  (2)聪明的古人看着亭子的样子就造出一个字来表示亭子。(出示动画)这是古人造的“亭”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这个字就叫“亭”,请大家读一读。
  (3)古人造出的“亭”字为什么是这样的呢?他们是怎么想的?(字图重合)
  师:“亭”字与亭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看到“亭”字,我们眼前就会出现亭子的样子。
  设计意图:由看形象的图画亭子,找与汉字“亭”的联系,构建字与图的联系,用看图识字的方法形象地识记生字。
  (4)写“亭”字。在田字格里怎么把“亭”字“修”得漂亮一点呢?(生交流)
  师编儿歌:尖顶修在中线上,檐要长,口要小,宽宽的秃宝盖盖横梁,柱子撑在正中央,与顶对齐才漂亮。
  设计意图:汉字的书写也与图画相联系,笔画的特点与图画的各部分相对应,找准书写的要领,写“亭”字就好似造亭子,在趣味中突破了难点。
  (5)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亭”字吗?
  师:老师也发现了生活中的“亭”字,你们看 ——(课件)苏州有著名的沧浪亭,杭州有与英雄岳飞有关的风波亭,安徽有令人神往的醉翁亭……乘凉的亭子叫凉亭,警察站岗的地方叫岗亭,卖报的小屋叫报亭……只要留心,汉字,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意识和愿望是生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生活,留心生活中的语文。
  (6)小结:古人根据事物的样子造出了许多汉字。比如,根据鸟的样子造出了“鸟”字,撇就像鸟的嘴,横折钩就像鸟的头,竖折折钩就是鸟的身子和爪子,要写得饱满,横就是它脚下长长的树枝。
  (7)你还知道哪些根据事物的样子造出的字?(“山、水、火……”)
  设计意图:举一反三,强化汉字与图画的联系。
  三、看图会意识“停”字
  过渡:简单的字会猜,复杂的呢?
  (1)(出示“停”的古汉字)这是什么字? 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
  (2)你们看,一个人来到亭子旁边,他在干什么呢?
  (3)大家看图猜一猜这个字可能是什么意思。
  师:“停”字的意思就是“停下、停止”。
  (4)小结:通过看图,我们记住了字形,还领会了字义,这种方法就是看图会意识字。(板贴“会意”)
  (5)过渡:用这样的方法,我们来学习“闻”“鸣”这两个字,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课文,要求学生同桌讨论学习。)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图画动态的演示,了解图意,从而形象记忆了“停”字的字形,领会了字义,进而归纳了看图会意识字的方法。
  四、举一反三
  (一)学习“闻”
  1.(出示“门”的象形字)古人是怎么造字的?(出示“耳”的象形字)这个字呢?(出示“闻”的动态图)“门里有耳”是什么字?(闻)
  师:咦,这个人打开门干什么呢?(打开门,侧着耳朵听声音。)聪明的小朋友们,古人想用这个“闻”字表示什么意思?(听)
  2.闻字在哪些地方也表示“听”的意思呢?
  出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师:我们记住了“闻”的字形,领会了“闻”的意思,知道了“门里有耳”就是“闻”。那如果是“门里冲出一匹马”呢?(闯)“门里开了一市场”呢?(闹)“门里跑过一个人”呢?(闪)
  (二)学习“鸣”
  出示图片:鸟儿张开嘴,在欢快地鸣叫,所以,在“鸟”字旁加个“口”就是“鸣”字,表示“叫”的意思……你们还知道带“鸣”字的词吗?
  五、巩固拓展
  师:像“闻”“鸣”这样由两个简单的字构成一个新字表示新的意思的字还有很多,你们还能举例吗?
  明——日月齐照放光明
  采——手在树上采东西
  休——人在树旁想休息
  灾——家中失火酿成灾
  焚——火烧树林就是焚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看图会意的识字方法,其实,这种方法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用途——区分同音字。
  练习:火眼金睛辨一辨——“鸣”“明”
  光( )、耳( )、一( )惊人、春光( )媚
  总结:看字形,想画面,明字义,同音区分很容易。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学习“闻”“鸣”,将看图会意识字这一方法加以运用,在举一反三的变式练习中,不仅巩固和拓展了识字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看图会意识字的思维方式。
  六、指导写字
  1.复习写字姿势歌。
  2.指导写字。
  (1)“停”: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亭”成为“停”字中的部件,变窄往右移;左边笔画少,部件往上靠,左右更协调。
  (2)“鸣”: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笔画少,部件往上靠,左右更协调。
  (3)“闻”:半包围结构,“门”字框竖要直,横翘折直钩落地,“耳”字门里往上靠,四横均匀摆放好。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发现汉字书写的规律、特点,工整美观地书写汉字,是写字教学环节的重要任务。教师要通过汉字与形象的联系,用儿歌的方式让学生领会书写要领,加强汉字书写的点评指导,将写字教学落到实处。
  3.学生练习写字。
  七、总结延伸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四个新字,还懂得了一种识字方法——看图会意识字。用这种方法,我们还能区分很多同音字。汉字里有无穷无尽的奥秘,需要我们去探寻。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自古以来,人们将“语文”理解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出口行云流水,落笔铿锵有致”,把文字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恰到好处,便可以出口成章了。这几乎是所有孩子梦寐以求的。但是,把自己的意思、主张表达出来,说服别人,让别人“听其言,观其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一次我上完《爱迪生救妈妈》后,问学生:“妈妈手术后如何评价爱迪生的做法?”学生脱口而出的仅仅是“天才”“聪明”两个词语。为什么这份真挚的情感只能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设计得好,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够迅速拉近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距离,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激趣导入——激发学习动机    1.巧用插图。新教材的显著特点是图文并茂,富有兴趣。如《黄山奇石》一课的插图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浓浓的赞美之情。如何让学生迅速融入作者描绘的情景中去呢?在进行这一节课的导入时,我巧用插
《家》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讲述了蓝天、树林、小河、泥土、祖国分别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和我们的家。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把握儿童诗的特点,并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的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那么,怎样使学生在这一课的学习中阅读能力得到多方面的训练呢?我从以下五
一、课文简说  《用心灵去倾听》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心灵之歌”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篇幅很长,讲述了接线员苏珊用心灵倾听“我”的困难,用一颗慈母般的爱心帮助“我”的真情故事。苏珊用自己极好的耐性、一次又一次的倾听以及她那富有诗意的语言使一个孤寂、无助、对死亡充满恐惧的男孩变得快乐、自信。文章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根据
“曲径通幽处”,因“曲”而怡悦,因“曲”而产生了拐点智慧。拐点与“幽处”如何相“通”却要更多的智慧。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是在语言形式,生字的拐点,解构的拐点,致用的拐点……太多的拐点,要我们去圆融,需要我们在层递中,保持她那一份完美。基于此,本人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时(苏教版《语文》第十册)通过对“最近发展区”的不断反思与重建,使教学活动凸显出真实的发展意义。   一、字词的拐点:由字到文,创造边缘
《礼记·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此皆进学之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学问上善于问难的人,应当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像木工砍硬木先从易进斧的地方下手一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就应当以学生为本,找准学生的发展区,让问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导火索,引爆学生的智慧,“爆”出灿烂的花朵。  [案例扫描]  《菩萨兵》(苏教版三年级)两种案例,两种提问方式出现
最近,我上了一堂看图说话课,因为课程没有规定选材,所以没有现成的参考材料,从选材到备课再到上课,我都很自由,也有了更多的感受和思考。现在,我将这堂课的感受总结下来,跟同行们分享。  一、选材  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或物,学生们才有表达的欲望。可见,说话课是否成功,素材的选择是关键,就像做饭一样,有好的食材,才能烹饪出美味的菜肴,才能勾起食客的食欲。这堂课的组图,就是我所选的食材。这些“食材”,我觉得是
语文教学的道德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呈现尊重、关爱、民主、和谐学习的生态课堂,能够很好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是一种德性化、人性化、生命化的课堂。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又让学生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益呢?  一、树立“错误即资源”意识,精心呵护学生的学习生态,关注语文课堂学习质量  1.关注学习过程,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每堂课的教学都应注重“三个把握”,把握文本个性、把握学生学情、把握教学互动对话的方式,让学生获得语言运用的规律。  一、把握体裁特征和文本个性  本课是议论文,议论文的教学目标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落脚在论点和论据的把握上。弄清什么是论点论据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课文体会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论据为什么有说服力。在学生逐步了解议论文特点的过程中,
经典诗文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精品,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如何让孩子们感受中华经典诗文的魅力呢?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中心小学的青年特级教师戴建荣执教的《边塞诗二首》一课,让人在感受经典中荡涤了心灵,同时感到眼前一亮:原来,古诗还可以这样教!    一、揭题解题。感受着人文关怀    (全班齐读诗题)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