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下的《红字》人物形象解读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e1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 要:神话原型批评是由加拿大学者诺斯罗普·弗莱创立,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上重要文学研究方法之一。在霍桑的著名作品《红字》中巧妙的运用了大量的《圣经》原型与意象,使《红字》的文化内涵更丰富,艺术感染力更浓烈。本篇论文从神话原型角度,对《红字》中的人物形象与圣经原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做了一个简单的探讨,从作品人物原型的角度上进行分析,以挖掘人物形象,为读者理解《红字》中的人物提供一个新的解读途径。
  关键词:神话原型批评;霍桑;《红字》;诺斯罗普·弗莱;圣经原型
  作者简介:李新(1995-),女,汉族,辽宁人,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2
  引言:
  神话原型批评是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之一,中国在二十世纪就传入了神话原型理论,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了神话原型理论研究热。现在,这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已不再仅仅存在于文本研究和作家研究,而是广泛涉猎到了其它领域,例如人类学,文化学等。弗莱曾说:“文学起源于神话。西方的文学作品都能从希腊神话和圣经中找到渊源。”的确,无论是阅读西方文学作品,学习西方文学,还是学习翻译与文化,都能深刻感受到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和《圣经》对西方文学学习上的重要影响。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亦是如此。神话原型批评可以使我们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去分析评价文学作品,它的前景蔚然可观。而霍桑的《红字》中的人物形象又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分析的,所以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红字》中的人物形象是有价值的。本论文对红字中的主要角色與圣经原型进行对照,深入剖析红字中的人物形象。
  一、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一)原型理论定义
  原型批评,又称神话批评。原型,英文为“Archetype”,意思是“原始方式、原始模型”,是由希腊文“archetypos”转化而来,arche即“最初的,原始的”;typos即意为“形式”。所以原型批评有着永久的规范性,模块性的意思。原型批评就是探求文学中的各种原型(比如:表现方式、审美心理、主题、意向……),对这些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发现文学发展演变规律的一种批评方法。
  (二)二十世纪神话原型理论的发展历程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作品中最早出现了神话原型批评的雏形。《金枝》阐述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神话和祭祀仪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即西方文化有一个普遍的模型。他的著作启发了很多学者对艺术和神话、仪式的关系进行探索。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的提出是神话原型批评进入发展阶段的标志,“荣格称原型是反复发生的典型模式,是种族代代相传的基本原型意象。文学创作是对原型意象的激活和再加工。创造性的运用原型的结果就是承载着作家迥异风格的完整作品。变化的是作家个体,不变的是原型。”[1]
  “诺斯洛普·弗莱借鉴了弗雷泽和荣格的理论并结合众多学科成果,从而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原型批评体系。弗莱科学探索文学批评理论,认为观念与情境会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类型,被人们无意识地理解、传递,这些图腾或神话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作家创作作品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呈现出某些原型,触及甚至震撼了读者的心灵与种族之魂。即为神话原型批评。形成于二十世纪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模式,在西方文论史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力。[2]
  二、《红字》中人物形象的圣经原型
  (一)海丝特的圣经原型
  1.海丝特——基督
  《红字》第五章写道:“他不敢相信,却又不由得不相信,这红字使她对旁人心中隐藏的罪恶产生了一种共识。对由此而来的启示,她诚惶诚恐。……他处心积虑地要诱骗这个一半已成了他牺牲品的正在挣扎的女人,让她相信:伪装的贞洁只是欺骗而已,要是实情到处可以披露,那么,海丝特之外的很多人的胸口都会闪耀出一个红字……”[3]之所以说海丝特是基督,因为海丝特把众人的罪恶集于一身,甘愿代为受罚,而众人或许不知自己有罪恶,或许是在极力地掩饰自己的罪恶。“海丝特以受苦、舍己的善行和对人心隐情的直觉让那些清教徒邻居们反思自己的罪恶、自私与狭隘,令其发现并改正,培养内心的善良和宽广。”[4]所以说海丝特正是基督原型。
  2.海丝特——夏娃
  海斯特·白兰也是夏娃原型,自开始部分就呈现为一个堕落妇人的形象,丁梅斯代尔则是亚当的原型。霍桑的《红字》成功地将亚当夏娃神话“移植”到自己的小说之中。亚当夏娃因为对知识的渴求而犯了原罪,丁梅斯代尔和海丝特也由于追求爱情得到罪恶,他们都犯了原罪,也都努力地进行自我救赎。在故事发生的两年前,海丝特的丈夫让她只身前往美国并在那儿等自己,人们只知道海丝特的丈夫是一位老科学家且一直杳无音讯。所以当海丝特遇见年轻又博学的丁梅斯代尔牧师之后,海丝特偷吃了“禁果”,与丁梅斯代尔恋爱并产下“罪果”。夏娃和亚当被上帝赶出伊甸园,并终生生活在土地上,辛苦劳作,夏娃还要忍受分娩之痛。海丝特被惩罚戴上象征耻辱的红“A”字,忍受着邻居们的轻蔑与侮辱,她自愿留下来赎罪。帮助病人,救济穷人,用自己的善行弥补罪过,自我救赎。她蕙质兰心,温柔善良,令人们重新理解红字“A”——Able(能干)或Angel(天使)”。[5]
  3.海丝特——替罪羊
  替罪羊原型来自于《圣经·旧约》,尤指代人受过。海丝特·白兰之所以被称为替罪羊,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向众人隐瞒孩子的父亲是谁,她真心爱恋丁梅斯代尔,或许她的原罪是贪欲,但她的爱是神圣的,为了保护孩子的父亲丁斯梅代尔的名誉,即使自己身陷囹圄,也独自忍受屈辱,奋力保护丁梅斯代尔的名誉而自己甘愿受罚,这是替罪羊的形象;二是因为根据作者霍桑的描述,《红字》作品中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或大或小的罪恶,正如有一部美剧——《绝望的主妇》中所说的那样“Everybody makes mistakes. To err is human. Everyone has a little dirty laundry.”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每个人都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海丝特·白兰胸前的红字给了她一种感知力,使她对那些心中有罪的人有了恻隐之心,或者是因为她觉得自己与那些人同病相怜。但是有“罪”的人们见到海丝特并没有自我反省,而是谴责海丝特,把内心的罪恶感转嫁到海丝特的身上,因此从这个原因分析海丝特也成为了众人集体迫害下的“替罪羊”   (二)珠儿——替罪羊
  在《红字》中,珠儿这个人物形象的原型也可以说是圣经中的“替罪羊”。因为她的母亲海丝特·白兰偷吃禁果,与人通奸,和丁斯梅代尔生下自己,所以珠儿是父母罪恶的替罪羊。母亲与丁梅斯代尔的爱情被当时社会所不耻,尤其是丁梅斯代尔还是一位受人爱戴的牧师。但是,爱情让海丝特·白兰义无反顾,并有了他们“罪”的结晶——珠儿。《圣经》该隐和亚伯即为父母亚当夏娃罪行的替罪羊。即使海丝特努力赎罪,在沉重的负罪感中赢得世俗的尊重,求得救赎。但上帝仍然要让珠儿一同承担罪恶。珠儿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她在婴儿时期就在示众刑台上见证了母亲的耻辱,她的出生象征着罪孽。珠儿与母亲相依为命,共同遭受着人们的轻视和流言蜚语。她没有玩伴,性情古怪,易怒、喜斗。正如《红字》中对她的描写“她是一个邪恶的小妖精,仿佛有一种理解自己孤独处境的本能。”[6]也许是因为对自己长大的这块土地的不满或童年遭受的不公平对待,在丁梅斯代尔和罗杰·齐灵渥斯死后她与母亲离开了波士顿,后来海丝特独自返回海边的小屋,珠儿留在了欧洲,卸下了替罪羊的身份,不再是痛苦的使者。
  (三)丁梅斯代尔——亚当
  《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牧师学识渊博,容貌出众,备受人们尊敬,但他却与有夫之妇海丝特·白兰相爱,犯下罪恶。他的罪恶如同《圣经》中的亚当,他与海丝特的相爱就是圣经中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神话在《红字》中的体现。丁梅斯代尔这个人物形象就是亚当形象的“移植”。他们在犯错之后的表现也很相似,他們都没能勇敢的承认自己的罪恶,亚当把责任推给了夏娃,懦弱虚伪的丁梅斯代尔不敢承认自己所犯的罪恶,选择沉默和自我惩罚,他不断体罚自己,同时遭受良心的谴责,白兰医生又时刻对他的灵魂进行打压摧残。这个重荷就像是亚当犯了罪恶后被赶出伊甸园,需要辛勤劳作,终日生活在土地上一样,虽然亚当不愿承认自己的罪恶,但仍然会受到上帝对他的惩罚。
  (四)罗杰·齐灵渥斯——撒旦
  在霍桑的《红字》中,罗杰·齐灵渥斯身上有着撒旦的特征,他阴暗、狡猾又极具观察力,浑身充满着邪恶色彩。他放弃以前善良、儒雅的学者身份,转化成阴暗、满腔仇恨的医生。面对身陷囹圄的妻子,他残忍报复,他没有揭穿妻子情人的名字,却用更阴险的方式进行自己的复仇计划,他伪装成教民追随着牧师,利用牧师的信任,对牧师原已痛苦不堪的灵魂进行无情的摧残。他的刺探和折磨也是在亵渎神灵,比起牧师的罪,他犯了更大的罪。丁梅斯代尔后来也终于明白齐灵渥斯阴险,狡猾,对他人心灵的摧残比自己的罪过更严重。而齐灵渥斯竟然说让黑色之花随它去开吧。[7]作者霍桑把监狱比喻为“黑色之花”,但齐灵渥斯却希望“黑色之花”随它去开吧,他是折磨人身心的魔鬼撒旦。
  三、结语
  可见,《红字》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都可以和圣经中的一些人物相对应。神话原型批评是从作品人物原型的角度上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圣经原型解读来挖掘人物形象,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霍桑的宗教信仰,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把握,以及对人性的洞察和人类努力战胜人性弱点的品格的歌颂.所以《红字》值得我们不断地挖掘和解读。而文学作品需要神话原型理论,神话原型批评给文学研究者充足的话语权。文学研究者喜欢追根溯源。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方法给文学研究者与学习者带来极大的精神满足。所以,本人选择用神话原型理论分析《红字》作品的意义。正如荣格所说:“作家一旦表现了原型,就好像道出了一千个人的声音,把个人的命运纳入了人类的命运当中……正因为原型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背景。”[8]相信文学学习者与研究者领教了神话原型理论对作品分析的意义之后,一定会不断深入挖掘,给文学批评界带来更多的研究成果。
  注释:
  [1]周家斌, 王文明. 《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
  [2]金元琴, 《关于神话原型批评的一点探讨》,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2017.
  [3]霍桑, 《红字》,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0.
  [4]周家斌, 王文明, 《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
  [5]曹军, 《解读红字中的圣经原型》, 考试周刊, 2009.
  [6]霍桑, 《红字》,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0.
  [7]霍桑, 《红字》,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0.
  [8]周家斌, 王文明. 《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
  参考文献:
  [1]曹军. 解读红字中的圣经原型. 考试周刊[J]. 2009(9):42-43.
  [2]霍桑. 红字[M].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0.
  [3]牛志远. 浅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J]. 河南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科园月刊, 2010(2):113-114.
  [4]
  [5]王倩倩. 弗莱的神话原型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D]. 沈阳师范大学, 2012.
  [6]周家斌, 王文明. 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
  [7]张培芳. 红字之神话原型解读[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98-100.
  [8]张学良. 试析红字中“A”字及其色彩的意象[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78-80.
  [9]张希鑫. 严歌苓同性恋小说的叙事策略[J]. 青年文学家, 2018:49.
  [10]赵文琼. 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看红字中的人物形象[J]. 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社科纵横, 2011:177-178.
其他文献
锦界电厂输电线路加装串补装置后,大部分正常和N-1运行方式下,次同步谐振(SSR)均不稳定,必须采取有效的抑制措施。采用静止型动态无功功率补偿装置(SVC)作为主动抑制措施和采
文章将移动搜索看作是一种任务情境,通过构建移动搜索情境下的跨屏行为“流”概念模型,识别出其中的时间流、任务流、设备流、行为流与信息流;同时将一致性与连续性作为两个
作者简介:付昀夕(1989.3-),女,彝族,云南楚雄人,云南大学文学院硕士,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古代诗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3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巨人。他在文学艺术领域涉足十分广泛,兼而又是北宋政坛上颇有政见和影响的政治家,因而思想和人格结构都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正因为苏轼
期刊
摘 要:《了不起的盖茨比》讲述了普通人热衷于追逐名利,最终以悲剧收场的故事。它堪称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的百科全书,不仅反映了“美国梦”的破灭,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化。本文引述小说相关内容,介绍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变与不变,将其定义为一个过渡性的时代。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20世纪20年代之美国;社会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发展中国家无污染采选技术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简称UNIDO)和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简称OCETE)联合举办的“发展中国家无污染采选技术专家研讨会”于1996年6月25~29日
期刊
文章结合国内外现有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出采取“中心IRDR-种子IRDR-成员IRDR”的由点到面、逐步推进的方式,构建“全国中心+地区中心+成员IRDR”的分布式动态IRDR联盟。而后基于上
摘 要:《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天才之作。书中以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爱恨情仇所导致的复仇为主线,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描述和不同人物性格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爱情悲剧的同情,对女性问题的思考,以及对工业革命的反思。本文旨在社会原因和人物性格原因两方面探讨造成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悲剧;原因;爱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1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堪称是欧洲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本之一。不少文学巨擘也对这部书爱不释手,海涅称每年都要重读一遍这位骑士的一生,弗洛伊德将其视为与哈姆雷特、俄狄浦斯王同等重要的文学人物,纳博科夫认为这个西班牙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孤独的人……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个疯狂的老骑士究竟象征了什么莫衷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