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构建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一、营造氛围,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师生关系融洽,讨论、质疑的机会多,创新机会才多。在上《假如我会克隆》作文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克隆点什么?”很多学生都说诸如“我会克隆人、动物”之类的话。可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假如我会克隆,我会克隆您。”这个答案出乎我的意料,是马上否定他的看法,继续我的教学呢?还是抓住这一时机,进行探讨呢?我选择了后者,引导学生针对“为什么要克隆我?”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您爱护我们。”有的说:“您关心我们。”有的说:“您比我们的父母还好……”,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每一种见解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二、改变学法,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
《纲要》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学习《轮椅上的霍金》时,当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对霍金十分敬佩时,老师说:“假如科学家霍金此时就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由于学生已经与文本进行了多次对话,能毫无造作地有感而发,而且说得很感人。这样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而且使他们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还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倡导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率
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
如:《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接受任务,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一部分内容是理解的重点。教学时,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安排小组讨论、圈划、画图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
四、突出主体,宽容地对待学生
新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我们的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长,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
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一位教师在教学《小草和大树》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他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学生个个读得正确、流利,有滋有味,无不令听课教师佩服。当读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中仍有一个女生的手高高地举着,教师便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我还想读第二自然段。”真是一语惊四座!那位教师显然也没料到会这样,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微笑着说:“你想读,那就读吧!”那位学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紧张,连嗓音也变了,结结巴巴地读完了这一自然段。原以为这位教师就这样草草收场,继续走自己的“路”了。可他并没有请那女生坐下,仍面带笑容地说:“这位女同学可真了不起,敢于在这么多同学和老师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为紧张,读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的,你愿意再来读一遍吗?~愿意!”……假若这位教师面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或对该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顾走自己的“路”,学生学的还会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吗?
五、以人为本,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语文学科尤其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要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设计他们的未来,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在教学《烟台的海》一文时,我想方设法对教材进行新的处理,设计别具一格的导人新课,把学生带人情境,为整堂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人们都说烟台的海面很壮观,我们也一起来欣赏一下。”接着播放烟台的海独特景观的录像,学生们在看时,都暗暗地情不自禁地赞叹那儿的景象,看完之后,我请学生们来说说有何感受,有何想法。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烟台的海实在太壮观了。”有的说:“我真想亲眼去看一看烟台的海。”……此时,我趁热打铁,“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带领大家一起去看一看烟台的海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象,好吗?”同学们无比兴奋地说“好”。从他们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兴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如果能在轻松、活跃、融洽的民主氛围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便会逐渐成长为个性丰富的人。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灵动起来,就一定要让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营造氛围,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师生关系融洽,讨论、质疑的机会多,创新机会才多。在上《假如我会克隆》作文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克隆点什么?”很多学生都说诸如“我会克隆人、动物”之类的话。可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假如我会克隆,我会克隆您。”这个答案出乎我的意料,是马上否定他的看法,继续我的教学呢?还是抓住这一时机,进行探讨呢?我选择了后者,引导学生针对“为什么要克隆我?”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您爱护我们。”有的说:“您关心我们。”有的说:“您比我们的父母还好……”,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每一种见解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二、改变学法,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
《纲要》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学习《轮椅上的霍金》时,当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对霍金十分敬佩时,老师说:“假如科学家霍金此时就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由于学生已经与文本进行了多次对话,能毫无造作地有感而发,而且说得很感人。这样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而且使他们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还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倡导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率
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
如:《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接受任务,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一部分内容是理解的重点。教学时,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安排小组讨论、圈划、画图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
四、突出主体,宽容地对待学生
新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我们的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长,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
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一位教师在教学《小草和大树》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他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学生个个读得正确、流利,有滋有味,无不令听课教师佩服。当读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中仍有一个女生的手高高地举着,教师便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我还想读第二自然段。”真是一语惊四座!那位教师显然也没料到会这样,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微笑着说:“你想读,那就读吧!”那位学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紧张,连嗓音也变了,结结巴巴地读完了这一自然段。原以为这位教师就这样草草收场,继续走自己的“路”了。可他并没有请那女生坐下,仍面带笑容地说:“这位女同学可真了不起,敢于在这么多同学和老师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为紧张,读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的,你愿意再来读一遍吗?~愿意!”……假若这位教师面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或对该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顾走自己的“路”,学生学的还会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吗?
五、以人为本,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语文学科尤其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要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设计他们的未来,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在教学《烟台的海》一文时,我想方设法对教材进行新的处理,设计别具一格的导人新课,把学生带人情境,为整堂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人们都说烟台的海面很壮观,我们也一起来欣赏一下。”接着播放烟台的海独特景观的录像,学生们在看时,都暗暗地情不自禁地赞叹那儿的景象,看完之后,我请学生们来说说有何感受,有何想法。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烟台的海实在太壮观了。”有的说:“我真想亲眼去看一看烟台的海。”……此时,我趁热打铁,“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带领大家一起去看一看烟台的海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象,好吗?”同学们无比兴奋地说“好”。从他们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兴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如果能在轻松、活跃、融洽的民主氛围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便会逐渐成长为个性丰富的人。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灵动起来,就一定要让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