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现状的分析,为了使青年教师尽快渡过教学适用期,提过了关于“传、帮、带”的几点建议。其次,为使青年教师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提高青年教师理论水平,本文提出了“双师型”青年教师标准和具体要求,并细化为三方面内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最后,从三个方面提供了建设“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
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和提高整体办学效益离不开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其中建设“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成为直接影响到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和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的重要因素,如何成为“双师型”教师,是青年教师发展的方向,也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对
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长远意义。
一、我国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
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趋势的发展,高等职业
院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学生数量剧增,各高职院校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引进和补充了大量的青年教师,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充沛的活力,同时也给提高教学教育质量带来了不容乐观的制约因素,其中青年教师比例过高,青年教师工作经验不够,职称和学历失衡等问题尤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
业教育改革深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培养青年教师,提高理论教学水平
鉴于我国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现状,所以如何使他们尽快进入教师角色,是建设“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的第一步。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在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造就出来的,理论知识较充足,怎么样让他们把理论知识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要求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稳定而快速的度过教学适应期很重要。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大多都毕业于非师范院校,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缺乏职前教育实习,有知识没有经验,有目标缺少方法。最有效的缩短教学适应期方法,就是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具体工作包括青年教师观摩老教师上课,老教师听青年教师讲课并进行评课,再利用课余时间多交流,用“一帮一”的制度,可以帮助新教师站稳讲台,过好教学观。
三、制定“双师型”青年教师标准,细化具体要求,明确奋斗目标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使我国高职教育的教学定位更加准确,是在以往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应用,师资队伍偏重理论的情况下提出的,具有重大的改革意义,为青年教师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基本有两种:一是认为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二是认为教师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也就是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但对于青年教师而言,从学校门到学校门,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的经验,如果按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政策规定,要想获得“专业技术职务证书”恐怕不太容易,所以对缺乏实践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一般认为青年教师如果可以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在没有获取双职业证书的情况下,也称其已经具备了双师素质。
对于“双师型”青年教师具体的标准,可以细化为以下几方面:
1.教学能力:
青年教师是否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熟悉相关课程的内容,并胜任本专业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是否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效果良好的教学,受到学生和同行的好评,并具备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能力。
2.教研能力:
青年教师工作经验欠缺,所以教研能力基本较弱,应当鼓励他们多参加综合课程的开发,课程讲义的编写,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利用容易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的优势,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在课余时间尝试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
3.专业实践能力:
青年教师是否能独立担当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组织与指导工作,培养青年教师的设计能力和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能力,尽量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等级证书。
四、建设“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
高素质,高效率的“双师型”青年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对现有青年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1.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这样他们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同时,也可以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
2.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的专业实践技能,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尽量结合实际,真题真做。在建设实训室时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3.到教育部批准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聘请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教员,利用寒、暑假期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
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和提高整体办学效益离不开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其中建设“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成为直接影响到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和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的重要因素,如何成为“双师型”教师,是青年教师发展的方向,也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对
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长远意义。
一、我国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
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趋势的发展,高等职业
院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学生数量剧增,各高职院校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引进和补充了大量的青年教师,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充沛的活力,同时也给提高教学教育质量带来了不容乐观的制约因素,其中青年教师比例过高,青年教师工作经验不够,职称和学历失衡等问题尤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
业教育改革深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培养青年教师,提高理论教学水平
鉴于我国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现状,所以如何使他们尽快进入教师角色,是建设“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的第一步。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在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造就出来的,理论知识较充足,怎么样让他们把理论知识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要求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稳定而快速的度过教学适应期很重要。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大多都毕业于非师范院校,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缺乏职前教育实习,有知识没有经验,有目标缺少方法。最有效的缩短教学适应期方法,就是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具体工作包括青年教师观摩老教师上课,老教师听青年教师讲课并进行评课,再利用课余时间多交流,用“一帮一”的制度,可以帮助新教师站稳讲台,过好教学观。
三、制定“双师型”青年教师标准,细化具体要求,明确奋斗目标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使我国高职教育的教学定位更加准确,是在以往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应用,师资队伍偏重理论的情况下提出的,具有重大的改革意义,为青年教师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基本有两种:一是认为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二是认为教师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也就是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但对于青年教师而言,从学校门到学校门,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的经验,如果按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政策规定,要想获得“专业技术职务证书”恐怕不太容易,所以对缺乏实践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一般认为青年教师如果可以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在没有获取双职业证书的情况下,也称其已经具备了双师素质。
对于“双师型”青年教师具体的标准,可以细化为以下几方面:
1.教学能力:
青年教师是否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熟悉相关课程的内容,并胜任本专业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是否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效果良好的教学,受到学生和同行的好评,并具备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能力。
2.教研能力:
青年教师工作经验欠缺,所以教研能力基本较弱,应当鼓励他们多参加综合课程的开发,课程讲义的编写,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利用容易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的优势,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在课余时间尝试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
3.专业实践能力:
青年教师是否能独立担当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组织与指导工作,培养青年教师的设计能力和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能力,尽量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等级证书。
四、建设“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
高素质,高效率的“双师型”青年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对现有青年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1.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这样他们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同时,也可以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
2.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的专业实践技能,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尽量结合实际,真题真做。在建设实训室时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3.到教育部批准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聘请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教员,利用寒、暑假期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