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速读的价值及其指导策略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0355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9年,统编语文教材第九册首次推出“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阅读单元,标志着“速读”真正意义上进入了课堂教学视野。速读是从文字符号中快速提取有用信息的读书方法,是一种调动人的视觉和大脑潜力的阅读方式。速读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读得快、读得准、读得懂三个方面。指导儿童速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从阅读方式入手,保持“快”;从阅读结构入手,把握“准”;从阅读内容入手,力求“懂”。
   【关键词】儿童速读;阅读速度;速读能力;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5-0022-05
   【作者简介】陈建先,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苏州,215000)副主任兼教育科研部主任,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版)》对中小学生默读速度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第三学段“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四学段“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再次提出同样的要求,但教学中“默读速度”始终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和反响。2019年,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第九册首次推出“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阅读单元,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速读”进入了教学视野。
   一、速读的含义及其表征
   (一)什么是速读
   速读,也叫快速阅读或全脑阅读,通俗地说,就是快速而有效的阅读。速读是从文字符号中快速提取有用信息的读书方法,是一种调动人的视觉和大脑潜力的阅读方式。传统的阅读,不论是朗读还是默读,主要都是依靠左脑进行,书面的文字信息对眼睛产生光学刺激之后,视网膜把这种物理过程转化为神经活动的生物过程,传送到大脑的视觉中枢,由视觉中枢处理后再传达到语言中枢,语言中枢处理后再传递到听觉中枢,最后由听觉中枢传输到记忆中枢。这种阅读不是在视觉辨认时就认知的,而是由听觉来确认的,而听觉的认知速度比视觉的认知速度慢得多。鉴于此,全脑阅读同时调动左右脑的潜力,充分利用右脑的图像识别能力和形象记忆能力,将文字符号直接由眼传递到脑,不需要耳和嘴巴的参与,以“眼脑直映”的方式变听觉阅读为视觉阅读,大大提高了阅读的速度。
   (二)达成速读的效果表征
   速读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读得快、读得准、读得懂三个方面。
   第一,读得快。读得快是速讀的首要指标,读得快要求达到传统阅读3~5倍的阅读速度,一般人的阅读速度平均为300~500字每分钟,而掌握“速读”技巧的人能以3000~5000字每分钟的速度阅读,熟练者则速度可达到20000字每分钟。台北市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小学谭达士在1968年就开始研究速读教学。经短期训练后,小学低年级学生每分钟读到300~400字,中年级学生每分钟读到1000字左右,高年级学生每分钟读到2000~3000字,最快的每分钟读到7000~8000字。
   第二,读得准。读得准就是阅读记忆要清晰,对文章的关键词句和重点部分的记忆准确率达到80%以上,若低于这个指标,快速阅读的有效性就难以保证。统编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说,要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学会“连滚带爬”地读。“连滚带爬”地读,学生可以无师自通的。其实,这也说出了一个不证自明的普遍规律:一个人若对阅读的文字基本认识,80%的记忆准确率是不会有问题的。
   第三,读得懂。读得懂就是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要准确,不能是囫囵吞枣、模棱两可、似懂非懂甚至是曲解文意,对阅读文章的题目、结构、层次、语言等要理解到位而精准。英国教育学家爱德华·弗赖指出,阅读理解的准确率在70%左右,若低于70%,说明阅读者的阅读速度设定得过快;高于70%,说明阅读者过于注意理解,还有潜力提高阅读速度。
   二、倡导学生速读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落实课标的阅读指标
   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指出,“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在第四学段明确指出,“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对阅读速度和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速读”的方法,阅读自然就会轻松起来。
   (二)契合统编语文教材的阅读理念
   统编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指出,统编语文教材更加重视阅读方法的教学,比如默读、跳读、猜读、浏览等等,而以往的教材与教学都对此关注不够,结果是多数学生阅读速度很慢。他还进一步强调,统编语文教材在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上增加了一些分量,“希望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格外注意阅读方法问题,重视阅读速度的教学。”从本质上说,默读、跳读、猜读、浏览,就是速读的基础,也是速读的不同方式。
   (三)顺应时代发展的阅读要求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的信息量与知识量进入“秒涨”时刻。在信息时代,传统的每分钟300~500字的阅读速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习的需求,提高阅读速度已经成为每一个现代人的迫切需要。这就需要从小学开始,对学生加强快速阅读的训练,使他们全面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筛选、获取信息的能力。教会学生速读,培养他们的速读能力也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新课题。
   三、指导小学生速读的策略
   (一)从阅读方式入手,保持“快”
   1.坚持“一视式”默读。
   默读是基本的速读方法。由于省去了口耳的参与,只需眼睛快速浏览文字,并在大脑中即刻生成视像,所以速度快,且能保证环境的安静,不互相影响,便于语言与思维之间的交流活动。默读重在扩大视觉度,必须做到不指读、不回视、不动唇、不出声,努力减少眼停的次数。“一视式”默读就是默读时不管遇到什么词句,只注视一次,一闪而过,不能重复,这样才能提高阅读速度。有研究表明,被注视的双字词只需要呈现40毫秒,读者便能够快速地获取阅读所必需的视觉信息。40毫秒就是0.04秒,一个人正常眨眼要用0.2~0.4秒,40毫秒就是眨一次眼的十分之一时间。所以,强调“只注视一次”对速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连词成句“整句”读。
   常识告诉我们,如果逐个阅读单个的汉字,每分钟仅能阅读100个左右,而阅读整词整句的汉字,每分钟就能阅读500个左右。因此,要想阅读有较快的速度,就要连词成句地读,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在连词成句阅读时,可有意识地将目光从左往右拉宽并快速移动,这样坚持训练,逐渐地养成“整句”阅读的习惯,阅读速度自然就会提高。
   3.扩大视域“整体”读。
   法国学者丹·考斯特认为,人的认知方式有合成式认知和整体式认知两种。整体式认知能够从整体上对词语、词组和句子进行辨认,可以一次性辨认较多的文字或符号,阅读的速度较合成式认知快。扩大视域读即整行、整段、甚至整页地视读,是一种眼脑配合下的整体阅读。
   从眼脑构造看,人的视野有清晰区和余光区之分。正常人的视觉,从无限远到25厘米内,可以毫不费力地进行调节。又因视觉是立体的,所以,本能地具备一眼至少能分辨6行(每行6个字)的文字或符号的功能。若调节好人眼与书本的距离和视角,则能分辨出12行(每行12个字)的文字或符号。阅读时,就要充分利用这一生理优势,分两步进行阅读训练:第一,努力将目光拉宽,尽力实现“整行阅读”,并养成“整行阅读”的习惯,这样就减少了眼球左右移动的时间;第二,在“整行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从上往下的“滑動阅读”,即保持“整行阅读”的姿势让眼球快速地往下滑动。这样扩大视域阅读,眼球基本是往下滑动,省去了左右移动的时间,可以加快阅读速度。
   4.直奔中心“筛选”读。
   “筛选”读就是根据需要,寻找特定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动机明确,目标集中。阅读时可以着眼于整段或整页文字,不需要阅读全部内容,只要寻找到需要的信息就行。它的特点是一目十行,迅速扫视。限时阅读要求教师根据阅读字数提前预估好阅读时间,可分阶段进行,起始阶段如预估时间为60秒,限时可设定为45秒,然后再循序渐进,逐渐减少限定时间。每次限时阅读不能太长,以2分钟以内为宜。阅读课文《将相和》,肯定要知道“完璧归赵”的故事,可引导学生快速“筛选”读,直接找到课文12、13节的内容:“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5.限定时间计时读。
   一个人阅读速度慢,不一定都是由于阅读能力低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时间观念不强、缺乏紧迫感。因此,利用人的这一心理特点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限时阅读就是给学生指定阅读材料,规定阅读时间,进行快速阅读,最后进行阅读效果的分析评估。
   教师在进行限时阅读训练时还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差别和个人阅读水平的差异灵活把握限定时间。计时阅读就是对学生阅读进行严格计时,等到最后一个学生读完再分析比较阅读效果。计时阅读也可以由同学间互相计时进行练习。这两种速读方式只要坚持训练,就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一种阅读的效率意识,拿到读物就会做出一种近乎本能的快速反应,从而达到高效阅读的目的。
   (二)从阅读结构入手,把握“准”
   1.按“基本要素”读。
   思维定势原理提示,人的大脑有一种特殊性,接受信息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在处理信息时也会遵守一定的程序。由此可见,阅读的速度也取决于大脑在对得到的信息重新编码时能否采用简便易行的方法。根据这一特点,在阅读前有意识地编制一个简便有效的阅读程序,就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这就好比学下棋的打“棋谱”,掌握了一定的开局方式和行棋套路,棋艺就会提高得很快。一篇文章无外乎由题目、作者、主题、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基本包括了80%的课文内容,阅读文章的程序也大致如此,相对固定。阅读时,可指导学生循着这些相对固定的“基本要素”进行阅读,在文章的题目、作者、主题、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上重点记忆,必然会节省不少阅读时间,从而达到记得准、读得快的阅读效果。
   2.抓关键句读。
   关键句是段落中的关键性、主题性、主导性的句子,阅读时抓住了关键句就抓住了段落的主要内容。多数段落都含有关键句,其余句子都是关键句的延伸或支撑。一般而言,文章中的关键句大多都在段首或段尾,概括性的句子在先,表述细节的句子在后,以此形成“总分结构”。抓住关键句,就能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其它不重要的句子就可以一带而过,记牢该记住的主要内容,这样的阅读自然是快速的。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上《搭石》第三段的首句“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就是一个关键句,后面的文字都是围绕“紧走搭石慢过桥”作具体的叙述。阅读时抓住这个关键句,就抓住了全段的主要内容,阅读时间也会减少。
   3.依不同文体特点读。
   不同文体都有各自的表达特点,阅读时若能抓住不同的文体特点,总结出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这样的阅读就会更有针对性,对文章主要内容的记忆也会精简、准确,阅读时间会减少,阅读速度也会随之加快。
   比如,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学生读记叙文时,就要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要理清文章的记叙方式是顺叙、倒叙还是插叙等。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阅读说明文,就要对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等多加关注。说明文有的是以时间为序,有的是以空间为序;有的由现象写到本质,有的由主写到次;有的按工艺流程顺序来说明,有的按事物的性质、功用、原理等顺序来说明。将这些知识要点弄清楚,阅读时就能避开个别的枝节问题,迅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提升阅读速度。    (三)从阅读内容入手,力求“懂”
   1.带着问题读。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就是带着明确问题或一定的目的去寻找特定的信息或答案,忽略无关内容的指向式阅读。带着问题读有助于针对性地理解阅读内容,加深对文本意义的理解。理解既能加快阅读速度,也能抑制阅读速度。所以,对快速阅读而言,阅读理解的准确率在70%左右最为理想。而带着问题读就是基于文章的主要内容而设,其实这些问题本身就有对理解的暗示,弄懂了这些问题也就基本理解了全文。这种基于“大问题”理解“大内容”的阅读无疑是高效的、快速的。例如:阅读课文《搭石》,可以让学生带着“什么是搭石?为什么要搭石?”这样的问题读。这两个问题其实已经概括了课文第一段的内容,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深入文本,对课文第一段的理解自然就会加快,阅读速度自然也会提高。
   2.概括句(段)意读。
   对文本内容理解得多,阅读速度不一定快;对文本内容理解得快,阅读速度则必定快。理解文本是从理解词语和句子开始的,重点词语的意思明白了,一个句子的意思就清楚了;几句话的意思都清楚了,一段话的意思就理解了。实践证明,即使对个别词句的意思不太理解,也不影响对段落大意的整体把握,对文章的快速阅读并无多大影响。而要快速地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就需要学会概括。“概括”是形成普遍性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概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指“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二是指“简明扼要”。概括能把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归结在一起简明地叙述,让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时要注意舍弃次要的、非本质的属性,把主要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
   把快速阅读纳入语文教学课程,既是完善阅讀教学系统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变革的需要。温儒敏主编曾指出,“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高考题15%读不完是正常的。”这就意味着今后一名高中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快速阅读的本领,可能连高考试卷都看不完,更不要说做完试题了。即使从功利的角度看,“快速阅读”进入语文课堂教学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杨铃.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阅读速度的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9.
   [2]汪潮.有速度的阅读——兼谈统编教材五上第二单元“阅读速度策略单元”的教学[J].新教师,2019(8):18-22.
   [3]陶国华.快速阅读进入语文课堂探析[J].浙江教育科学,2018(2):29-31.
   [4]吕雯慧.全脑速读应走进中小学语文课堂[J].教学与管理,2003(31):57-59.
   [5]乔桂英.速读在中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5(15):52-53.
其他文献
2018年12月7日至8日,“新时代·新学校”首届全国名校长年度峰会暨蘇派名校联盟年会在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知名校长代表共6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这次年度峰会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与会专家和校长围绕“走向开放而灵活的教育”开展主题探讨,旨在全方位展示各地教育管理研究者对这一主题的思考和实践。  (江 教 报道)
【摘 要】以“校园四季”为抓手构建“自然”“社会”与“学生成长”内在相通的学校綜合活动,让学生“四季生活”与学科学习同频,在“知识技能”“实践创造能力”“精神成长”与“学习和生活”的融通中追求自然而然,提升学科与生活的粘性,追求生长与成长的共生。  【关键词】校园四季;精神成长;粘性;共生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2-0055-0
【关键词】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综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5-0064-02  随着数学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变化,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体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将“应用题”转变为“解决问题”的活动贯穿于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之中,融入“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及“综合与实践”的每一部分,统合概
【教学理念阐述】  当前的科学课,“建立”类型的课比较多,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孩子建立科学概念、建立科学信念、建立科学情感、建立科学技能等等。孩子们也沉浸在科学老师为他们而建立的一个个“科学世界”里,并且从不怀疑。因为,倘若在孩子幼稚的认知里面,稍一萌发怀疑的幼苗,老师便会用一个事实来让孩子“眼见为实”,于是,孩子们便确信无疑。笔者发现,当下的科学老师真是太厉害了,厉害到他们想在孩子头脑中植入一条
【摘要】吴江教育人以高度的政治敏感和使命担当,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他们从“更高质量”“创新”“绿色生态”等方面,准确把握长三角一体化的本质内涵;从教育发展协调均衡、教育质量高位、教育活力充溢、教育生态健康、教育保障有力等方面描绘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蓝图。在此基础上,他们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努力创造出吴江教育的美好未来。   【关键词】长三角教育一体化;教育创新;教育发展  
【摘 要】从无到有为“生”,从小到大为“长”。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突破过多的禁锢,从组织生命的低阶走向高阶,从结构力、空间领导力、建设力、生长力、牵引力五个方面平衡学校的课程结构、学习方式、育人模式和目标绩效,重构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技术、人与资源、人与学习场景之间的关系,实现现代学校治理的创新转变。  【关键词】教育即生长;核心素养;生命成长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
【摘 要】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必要环节。江苏省江阴市新桥中心小学以“情意”为教育意蕴,提炼学校精神,通过建设情景交融的校园环境、通情达理的情意德育、合情合理的情意管理和情智交融的学校课程,从而创建情意学校文化。  【关键词】情意德育;情意管理;情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2-0038-03  【作者
一、学校简史  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47年2月的南京市兰家庄国民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定为南京市重点学校,之后多次更名,1970年9月正式定名为“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1978年5月,学校再次被确定为市、区重点学校,后又被确定为市、区实验小学。1980年,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首批实验小学”。学校两次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1年以来,学校已
【关键词】英语教学;绘本;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9-0058-05  【设计理念】  1.找准绘本图文的关键,引导观察想象。绘本之所以受小学生喜爱,是因为它不仅以文字,更以图片来讲故事。绘本有精美的画面、明丽的色彩,这本身就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图片所营造的意境,则可以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关
办一所怎样的未来学校  【主持人语】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未来复杂的社会系统中,教育会发生怎样的变革?未来学校又该是什么样子呢?  校舍建设得像科幻小说中的未来世界一样,教室里装备先进,公共设施智能化。学生没有固定的上下学时间,没有固定的教室。这就是未来学校吗?  教师成为探究型学习者,带领世界各地的学生开展项目研究学习,可以通过在线视频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也可以通过全息投影为成千上万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