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蚂拐节仪式音声文化解读——以广西东兰兰阳村蚂拐节为例

来源 :大众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llAppl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蚂拐节是壮族崇蛙、祭蛙的节日,流行于广西西北部红水河流域,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选取东兰兰阳村蚂拐节仪式为个案进行考察,阐述仪式的人文环境,分析仪式中音声的使用,旨在寻求这一民俗活动产生与发展的文化根源,解读其仪式文化内涵.
其他文献
作为新时期我国提出的重大战略,“一带一路”为我国构建起了全球多领域的互联互通.文章从音乐文化的维度入手,以我国钢琴音乐在“一带一路”中的传播与发展问题为基点,先引入钢琴发展历程、钢琴艺术在我国的萌芽及发展问题,最后总结阐述了我国钢琴音乐在“一带一路”中的发展意义,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古典园林更加重视诗情画意,想要将自然和建筑有效融合.从当前城市园林设计中能够看出,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受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所以为解决当前城市景观设计粗糙、风格混乱的问题,就可以借助古典园林设计理念,将传统和现代元素更好解决,从而来突出体现古典园林的含义,推动城市建筑景观更好地向前发展.
汉字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而学习汉字是初阶小学语文最重要的任务.小学生心智不成熟,逻辑思维能力欠缺,容易觉得课堂枯燥、无法集中注意力等.而情境化教学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抵触心理,在一次次课堂互动中进行识字学习.
幼儿园园本课程及发展的规划与设计应具有全面性、长远性,立足教师、幼儿、课程三者的协同发展,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出发,从幼儿的现实生活出发,系统把握和综合利用各种教育影响因素的作用,努力进行适宜的园本课程规划与设计,提升幼儿学习经验的系统性和延续性.
期刊
在信息化时代下,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都更高效与便捷,有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与发展.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电子产品的使用,其效果非常显著.然而在实际使用中,也要做到科学合理,从电子产品的利弊两个角度出发,充分发挥电子产品的优势,有效预防与消除其不利方面.
处于原始阶段的狩猎、农耕等活动不一定产生快乐情感,当我们把作为结果的快乐情感纳入狩猎活动这一经验时,这一经验才具备了一定的审美因素从而真正形成一个完满的、绵延的“整体”经验.原始人在完成这一经验后,为了快乐情感的体验而创造出艺术形式,可以看作另一个经验.这两个经验又可以合并为“一个经验”.当形式积淀下来成为抽象的形式,在这第二个经验中,实用性的快感逐渐消融而审美意识逐渐凝结并最终突显出来.快乐是艺术和美的基础,只是在后续阶段,在审美的形式中,实用性的快乐已经不为人知,悄然转变成了审美愉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的孩子与年迈的老人相依生活,日子一天天流逝,孩子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当走进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时,孩子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的内心需求.
在音乐研究领域,针对“欧洲音乐中心主义”的熵增状态,音乐学科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学界提出“多元音乐文化”的概念.为了思考中国音乐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发展,宋瑾、韩锺恩、洛秦和管建华四位学者课题组合著的《全球化语境中的多元文化音乐观念研究》(宋瑾、韩锺恩、洛秦、管建华著,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全球化》)一书从音乐人类学、音乐美学和音乐教育等角度对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音乐”发展的实践意义与现实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与现代“生态哲学美学”观念相结合推进全球化、多元化音乐发展的思路
生活教育即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民间游戏通常是人们在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游戏活动,兼具趣味性和生活性,除为参与者带来愉悦的身心体验外,也蕴含着大量的教育资源.幼儿园教师在开展游戏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民间游戏,以此让幼儿在游戏化课程中体会民间游戏中的生活元素,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当今社会,微学习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作为新型学习方式的微学习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但也产生了相应的问题.文章对微学习的定义、特点和使用现状做出了相关分析,并针对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与建议,从而让大学生对微学习有更多的理解,更好地运用这种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