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做人和做事都应该注意小事和细节。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存在由于学生不注意细节知识点的分析和理解,以及对于细节点分析理解后的细化训练而使学生在学习环节中存在薄弱环节,影响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因此作者认为在地理教学中重视细节分析和训练在地理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 细节分析 细节训练 地理教学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严谨细致的教与学的教风和学风。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与精细化时代,因此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宏观方向的同时,即在对学科知识整体感知与把握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细节的学习,因为细节造成差距,细节隐藏机会,细节决定成绩。下面我就根据日常地理教学中的一些案例进行阐述。
1.关注学生的心理细节
在这么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一直认为要想学生学好地理,一定要创设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地理教学真正意义上的良性学习状态。如在地理教学中给学生介绍和理解“风”的形成和概念时,我先创设一个情境:有一个国家有“花园城市”之称,知道是哪个国家吗?有学生回答:是新加坡。这时我又问:为何在新加坡附近海域的船上人们会感觉风很小呢?我发觉学生一下子答不上来,于是我又说:请大家从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和风的定义上去考虑一下。我发现学生有的在讨论,有的在边讨论边翻地图册,而有的则在仔细看书本上风的形成原因和定义。过了一会儿,有多人举手要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学生很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所以思维就被激发了。最后学生一致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新加坡附近海域的船上人们会感觉风很小的这样一种现象的发生与新加坡所处的纬度位置,在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与以上升气流为主有关系。而在书本上明确指出,风是空气的一种水平流动,所以才会有这种现象的存在和发生。关于风的细节,课后也和学生做了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心理细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细节的准确把握
在高一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三节大气环境中关于“大气逆辐射”的概念的把握有一个知识细节教学中不注意,往往学生会犯理解上的错误。如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把大气逆辐射理解为是大气阻挡和反射地面辐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个概念我采取了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流程。我设置疑问:请大家告诉我大气逆辐射是不是大气阻挡和反射地面辐射?部分学生回答:是。我又说:请大家告诉我大气逆辐射名称的细节剖析。经过讨论后,有学生进行了总结:大气逆辐射是一种辐射,是大气产生的辐射。教师进一步引导:那为什么叫大气逆辐射,关键是“逆”是什么意思,究竟是逆着谁呢?最后通过师生共同绘图演绎和诠释,明白了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中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的,是大气自己本身所产生的,并非是大气阻挡和反射地面辐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忽略这样的一个教学细节环节,就会有相当的学生在这个概念的真正把握上出现问题和歧义。
3.特别强调和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过程细节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与旧大纲相比,最大的改进就是突出過程性。素质教育也要求重视“过程呈现”,避免将结果直接告诉学生。教学中更多的教学实践表明,重视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和模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在探究的过程中师生或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如在学生学习近地面风向的绘制过程中,对于以北半球为例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风向和摩擦力的四力分析图,学生掌握得非常不错。为了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绘制的规律和方法,我在黑板上手绘了三幅图:一幅仍然是高压在下低压在上的北半球的四力分析,而另外两幅图则是高压在上,低压在下的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四例分析,绘制好后,请了三位学生上来手绘,结果问题就出来了,有的甚至不会画。教师就请学生以学生上来绘制的第一幅图为例,让学生主动站起来评价和总结绘制规律。通过评价和讨论,学生明白了绘制准确的几点规律: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高压指向低压,并且垂直于等压线;地转偏向力的绘制要点是:面向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无偏向,并且和水平气压梯度力之间的夹角为一钝角而非锐角;风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合力,并且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面向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无偏向,而且和地转偏向力之间是垂直的关系;摩擦力是和风向方向相反,若为匀速运动,风向和摩擦力是大小相等,风向相反的,并且和地转偏向力之间是垂直关系,
在西方一直流传这样一首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在学习中细节的重要性。应该这么说,在学习中重视学习细节其实是一种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细心的程度、用心的力度,更是一种科学的素养。重视细节分析和训练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和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乃至创新性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 细节分析 细节训练 地理教学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严谨细致的教与学的教风和学风。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与精细化时代,因此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宏观方向的同时,即在对学科知识整体感知与把握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细节的学习,因为细节造成差距,细节隐藏机会,细节决定成绩。下面我就根据日常地理教学中的一些案例进行阐述。
1.关注学生的心理细节
在这么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一直认为要想学生学好地理,一定要创设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地理教学真正意义上的良性学习状态。如在地理教学中给学生介绍和理解“风”的形成和概念时,我先创设一个情境:有一个国家有“花园城市”之称,知道是哪个国家吗?有学生回答:是新加坡。这时我又问:为何在新加坡附近海域的船上人们会感觉风很小呢?我发觉学生一下子答不上来,于是我又说:请大家从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和风的定义上去考虑一下。我发现学生有的在讨论,有的在边讨论边翻地图册,而有的则在仔细看书本上风的形成原因和定义。过了一会儿,有多人举手要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学生很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所以思维就被激发了。最后学生一致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新加坡附近海域的船上人们会感觉风很小的这样一种现象的发生与新加坡所处的纬度位置,在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与以上升气流为主有关系。而在书本上明确指出,风是空气的一种水平流动,所以才会有这种现象的存在和发生。关于风的细节,课后也和学生做了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心理细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细节的准确把握
在高一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三节大气环境中关于“大气逆辐射”的概念的把握有一个知识细节教学中不注意,往往学生会犯理解上的错误。如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把大气逆辐射理解为是大气阻挡和反射地面辐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个概念我采取了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流程。我设置疑问:请大家告诉我大气逆辐射是不是大气阻挡和反射地面辐射?部分学生回答:是。我又说:请大家告诉我大气逆辐射名称的细节剖析。经过讨论后,有学生进行了总结:大气逆辐射是一种辐射,是大气产生的辐射。教师进一步引导:那为什么叫大气逆辐射,关键是“逆”是什么意思,究竟是逆着谁呢?最后通过师生共同绘图演绎和诠释,明白了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中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的,是大气自己本身所产生的,并非是大气阻挡和反射地面辐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忽略这样的一个教学细节环节,就会有相当的学生在这个概念的真正把握上出现问题和歧义。
3.特别强调和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过程细节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与旧大纲相比,最大的改进就是突出過程性。素质教育也要求重视“过程呈现”,避免将结果直接告诉学生。教学中更多的教学实践表明,重视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和模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在探究的过程中师生或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如在学生学习近地面风向的绘制过程中,对于以北半球为例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风向和摩擦力的四力分析图,学生掌握得非常不错。为了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绘制的规律和方法,我在黑板上手绘了三幅图:一幅仍然是高压在下低压在上的北半球的四力分析,而另外两幅图则是高压在上,低压在下的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四例分析,绘制好后,请了三位学生上来手绘,结果问题就出来了,有的甚至不会画。教师就请学生以学生上来绘制的第一幅图为例,让学生主动站起来评价和总结绘制规律。通过评价和讨论,学生明白了绘制准确的几点规律: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高压指向低压,并且垂直于等压线;地转偏向力的绘制要点是:面向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无偏向,并且和水平气压梯度力之间的夹角为一钝角而非锐角;风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合力,并且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面向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无偏向,而且和地转偏向力之间是垂直的关系;摩擦力是和风向方向相反,若为匀速运动,风向和摩擦力是大小相等,风向相反的,并且和地转偏向力之间是垂直关系,
在西方一直流传这样一首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在学习中细节的重要性。应该这么说,在学习中重视学习细节其实是一种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细心的程度、用心的力度,更是一种科学的素养。重视细节分析和训练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和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乃至创新性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