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论语》中的“我们”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x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却被某些思想所解构,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文化的发展。而《论语》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经典之一,其内在映射现世社会的文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本文从《论语》中表现出的仁、恻隐之心、忠恕思想以及新儒学对儒家思想的阐释来谈《论语》中体现的“我们”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关键词:“我们”文化;仁;恻隐之心;忠恕;新儒学;现代意义
  作者简介:张依婷(1991.12-),女,甘肃金昌人,硕士研究生,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先秦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02
  “我们”是一个常用代词,是指包括自己在内的若干人。就中国文化而言,“我们”一词所蕴含的是区别于西方个人主义的集体主义意识。纵观整部《论语》,孔子及其弟子在日常生活及行为礼仪中,在许多方面都谈到了“我们”文化。
  一、“仁”与“我们”文化
  谈到《论语》中的“仁”,冯铁流在《先秦诸子学派源流考》中提到:“仁是在周人逐渐产生出来的文化中本身所含的人伦观念。孔子站在调和主义的立场,把它重新表述出来,形成了《论语》中的仁。”可见,“仁”的意识在先秦时代已经是大众意识了,孔子只是把他做了概括和表达。依杨伯峻注本,“仁”一字在整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一百零九次,所表达的内在含义是一种尊崇孝悌之道,克己复礼,爱人的内在修养。《说文解字》也对仁做出了类似的解释:“仁,亲也,从人从二。”按郑玄注:“仁者兼爱,故从二如邻切。”也就是说,是由两个人才能表现出仁的意思,是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才能形成“仁”的文化圈,由此来说便是一种个人意识的传播,即是从爱己到爱人,从我到我们。那么具有“仁”这种品格的人到底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孔子以仁的思想框架建构出来的立体形象就是孔子口中的君子。“君子”原指社会地位,随着时代的变化,渐渐成为具有美好人格之士的专称。《论语》中提到了君子的三种生存状态。第一种状态是“吾日三省吾身。”即一天之中多次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这种反省自身的做法,正是在关照“我们”这个群体,将自身利益与群体利益区分开来而又有机的结合,考虑自身行为是否与群体中的“我们”利益相悖,这样就可能与群体达成一致,使“我”与群体更加融合,从而由“我”过渡到“我们”。第二种状态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没有了“义”,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也如浮云,不值一提。也就是说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君子必定舍利取義。当我们面对不可兼得的“鱼”和“熊掌”时,如何取舍是决定我们个人发展的关键。而当我们选择为义而放弃利时,“我们”这种文化就会在我们的周围形成。第三种状态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强烈的社会关怀意识,即“任重而道远”的社会责任感,“仁以为己任”的使命感,“死而后已”的自我牺牲精神,这是一个人由“我”到“我们”的巨大跨越,牺牲自我,奉献社会,将“大家”的利益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将“我们”的利益始终担在肩上。立足当今社会,只有人人都将社会当作自己的家,努力建设和关怀我们的“大家”,才能使自己的“小家”受益。
  二、“恻隐之心”与“我们”文化
  从《论语》中不难看出,孔子对整个社会怀有极深切的悲悯之心。《论语》中有许多篇章可以为证。首先,对于自己亲近的人,孔子有恻隐之心。《论语·先进》中有“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渊是孔子最心爱的弟子,也是在众多弟子中受孔子称赞最多的,当自己朝夕相处的人去世后,伤心是最寻常不过的了。说明孔子这位圣人也有着普通人最寻常的感情。其次,对待朋友,孔子也有真切的同情心。《论语·乡党》:“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可见,对待朋友,孔子也有着真挚的关怀,当朋友去世后没有得到应有的礼葬,便伤心的亲自来埋葬他。再次,孔子对于陌生人,也有恻隐之心。《论语·述而》:“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可见他对于陌生人的死亡,也有发自内心的关怀。而这些恻隐之心,这些对陌生人的关怀与同情,就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互爱互助的“我们”文化圈。这与当代社会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有很大的共性。和谐社会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用关怀代替冷漠,用友爱之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这种对于陌生人的恻隐之心,显然在行为上可以形成“我们”文化圈。
  三、“忠恕”与“我们”文化
  孔子曾说自己的道是“一以贯之”,《论语·里仁》中有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另有《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恕”是可以用来终身信奉的行为标准。那么“忠恕”二字到底应该怎么解释呢?章太炎解释说“周以察物曰忠,心能推度曰恕。”《说文解字》中说:“中心为忠,如心为恕。”梁启超和胡适也都认为,孔子的忠恕即‘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综上所述,“忠恕”即一种利人、达人的文化价值观,是在告诉我们在行为处事方面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其实也是在建构一种“我们”的群体观念。
  四、新儒学中的“我们”文化观
  20世纪以来,学术界掀起了一股“新儒学”热潮,新儒学研究者对于儒学的现代阐释值得我们深思。美籍华人杜维明将儒家的“仁”解释为一个同心圆,是由个体到社会共同体的映照,是从内到外,由私到公的。这个观念有其现实性。《论语》中所表现出来的“我们”文化便是指引我们要从自己利益关照集体利益,发挥仁爱的精神,对他人包含宽容与恻隐之心,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金耀基在研究儒商文化中对儒商定义时,其中除了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以义制利,要有广博的关怀意识”。近代最早兴起的民族企业,都是本着实业救国的终极目的,都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笔者认为,这种行为举动就很好的再现了《论语》中“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的“我们”文化。他们把整个国家乃至社会看作是自己的责任。这是仁的最高境界。
  五、“我们”文化的现代意义
  人与人之间怎样形成“我们”?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爱,就无法形成“我们”。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宽容、关怀,现代社会才能走向良好的一端,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达到和谐的状态。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体现和谐、友善,笔者认为,践行由“我”到我们的思想观念转化,才能从经济、文化、政治上实现质的飞越。当代中国俨然已进入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然而,金钱的副产品也已凸显,面对金钱的诱惑,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感已岌岌可危。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使得人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人们似乎已经丧失了精神家园。而西方理念和西方价值观的大量涌入,也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遭到了解构,如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庸俗化、娱乐化等现象充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国人正逐渐地在混乱的文化中迷失。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断裂,提醒我们不得不重拾中国传统文化,从孔子那里重新找寻正在渐渐消失的中国精神。在自我主义横行的当代,我们更应该从《论语》中学习儒家的“仁道”,以爱和宽容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站在自身立场考虑他人的利益是否受到侵害;对他人和社会怀有恻隐之心,用自身的友爱和良善帮助他人;我们年轻人更要有社会责任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约束自己行为的同时,报答社会,奉献社会,真正的建立起一个和谐的“我们”群体。这就是论语中“我们”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2011.
  [2]章太炎讲演,曹聚仁整理.国学概论[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
  [3]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商务印书馆.2011.
  [4]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化[J].浙江大学学报.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一直以来,陶渊明被视为重视自我独立、追求自由的典范,然而生活的贫困让他在仕途和归隐之间反反复复,当他彻底弃官归隐,随着人生暮年的到来,生与死、功与名使他困扰,纵然是他喜欢的田园生活也无法消除他此时的顾虑,因此他渴望知音、渴望理解,他将精神世界寄托在阅读创作之中,以此来逃避现实。这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使得陶渊明的思想具有复杂性,通过他的诗文,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的复杂思想。  关键词:思想的复杂性
摘 要:李白诗歌有两大主题,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主要通过作者想为国立功、驰骋疆场来体现;理想主义则通过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权贵的蔑视来体现,但二者又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侠客行》中,李白通过对侠客的赞美和向往,寄托了自己为国为民的远大理想和功成身退的自由理想。  关键词:李白;《侠客行》;英雄主义  作者简介:艾茂莉,女,1985年出生,汉族,文学硕士,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实习研究员。  [中图分
摘 要:李益边塞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广为人传诵,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诗中“受降城”的具体位置,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本文立足李益诗歌的文本解析,通过查阅历代地理图集和各地史志,明确了“受降城”的具体位置。即诗中“受降城”与三受降城并无关联,而是指回乐县的城楼。  关键词:李益;边塞诗;受降城  作者简介:李嘉瑤(1989.6-),女,汉族,黑龙江双鸭山人,黑龙江大学13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及甲基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枇杷叶的甲基化情况,并研究枇杷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熊果酸和齐墩果酸与甲基化情况的相关性。  
摘 要:《论语·学而》中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即是说礼文化的作用贵在和谐,这正高度概括了中国之“礼”内在的根本的精神。“礼”不是孔子始创,但孔子丰富和发展了“礼”的内涵,对中华文明的传承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可以说,孔子之“礼”是中国之“礼”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孔子;礼;价值  作者简介:杜晓宇,美学硕士,河南省妇女干部学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前期课题组以糖皮质激素诱导建立斑马鱼骨质疏松模型基础上,本论文进一步建立骨代谢标志酶(碱性磷酸酶)的检测并探讨了维甲酸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合理性,以完善斑马鱼骨质疏松
摘 要:《春秋》与《春秋左氏传》都是儒家经典著作,记载了鲁国十二位国君的人生百态,留下春秋二百四十余年风云变幻的历史。鲁庄公是这段历史中的一个角色,因着他擅长“夫人外交”的母亲文姜,娶了仇人的女儿做夫人而受人诟病。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他秉承大义、知人善任的气度和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应该给予他公正合理的评价。  关键词:鲁庄公;身世;婚姻;为君之道  作者简介:袁爱学(1990.10-),女,甘肃临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