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中考将要来临,学生迎来的将是紧张的复习时期,如何有效地进行复习提高成绩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中考复习必须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要注重基础,把握重点,形成网络,融会贯通。下面就中考复习中谈一些想法:
一、复习方向要明确
有的教师在复习时感觉心中没有底,不知道哪些知识学生需要掌握,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说明这些教师没有去关注《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我们每年的中考命题都是依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的要求,所以我们的老师必需要认真的研读。在复习时还应该研究一下历年的中考试题,找出一定的规律,从近几年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范围、题型来看,中考越来越倾向于基础性、探究性、开放性。这就要求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研究这几年的中考,笔者发现命题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
1.基础性与能力性并重。我们每次的中考试题的难易度基本上是50%容易题,30%中档题,20%较难题。所谓容易题和中档题,主要是考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20%较难题就是考能力,主要考知识和材料信息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2.追求热点性、生活性、材料性、情景性、开放性命题。一般是以知识为落点,追求热点性、生活性切入,重视材料的引入、情景化设计,关注思维的过程和方法,鼓励开放性作答。
在复习中,对于知识哪些需要教,哪些不需教;能力包含哪些,应怎样培养,要有一个很好的把握,这样才能明确复习方向,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复习起来针对性会更强,效果会更佳。
二、基础知识要牢记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对历史知识的考察中基础知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复习的第一阶段要重点夯实基础,对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决不遗漏中考范围内的任何一个知识点。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比较法,就是将一些相关的有相同属性的知识进行归类、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异同,从而准确地把握所学的历史知识。例如在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作战的双方、战争的结果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两次大战的异同,从而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再如讲到资产阶级革命时,可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内容进行类比。发散思维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多方面、多角度来认识事物,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应变力。例如在讲到日本历史时,我们可以提问:日本历史上的两次重大改革是什么?(7世纪中期大化改新,1868 年的日本明治维新)这两次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度到封建社会,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二次转折,从封建社会过度到资本主义社会,日本从此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日本的两次崛起分别在什么时候?(1868年明治维新后,二战后,在美国的扶植下重新崛起。)日本崛起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发展教育、走科教兴国之路、改革开放、引进先进技术等)通过多种问题的提问,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问题,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知识,做到举一反三。
第二、二轮复习中,要重点进行专题复习,根据每阶段历史发展特点再整理出若干专题,如中国受屈辱史、抗争史、科技革命专题等。在单元复习、专题复习基础上,找出历史发展线索,探寻出历史发展的规律。然后以线带点,回归课本,巩固基础知识点。所以我们教师在复习阶段,要引导帮助学生系统整理,搞好专题复习。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的专题(包括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民族探索与复兴(近代化的探索、红色革命的探索、改革开放、中共重大会议等)。再比如世界近现代史的专题(如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三次科技革命及科技进步;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等等)。在专题复习时要注意利用好闲暇时间,一方面对复习过的内容,要做到“时习之”,通过“长相思”,做到“勿相忘”。一方面可以根据人物、地点、国家等来确定一些小的专题,把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变换一下方式,使基础知识巩固得更牢。
三、基本能力要掌握
中考除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外,对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考查的方面,所以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依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如通过重组、整合历史事件发展的纵横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历史发展趋势,提高分析、概括、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学习历史有一句话,叫“死去活来,得意忘形“(即超越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能灵活运用,得其真意而忽略细枝末节)。历史复习要善于寻找线索,善于联想,由此及彼,以期形成一个洋洋大观的有机知识体系。
当今社会正处在信息和知识不断发展的时代,在纷繁复杂的庞大信息中如何去伪存真,是人们必备的一项生存技能。各地命题者都有意识地加强这一方面的考查。无论题目简单还是复杂,都以知识为依托,有一定的综合性和一定的思维含量,重视了对学生的分析、理解、概括、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等能力的考查,更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历史学科信息阅读、收集、处理能力的考查。
历史史料(包括名人名言、历史图片、诗歌、口号标语、歌曲等)的运用,使试题具有了很强的可读性、趣味性,尽管它们大多数是教材中的原图或者是相类似的材料,但依托这些“旧”材料创造出的是新情景,学生在做题时必须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开动脑筋对这些材料重新组织、加工、整合,尽量避免了死记硬背得高分的现象发生,一定程度上考查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平时的复习中,要进一步加强史料教学。史料的灵活运用,可使课堂显得生动而有活力,加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因此通过搜集图片、文字、实物等,加强史料教学,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从而避免“大而空”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学生学得积极有趣,复习也变得不再枯燥乏味。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与世界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将中国史与世界史结合起来考查,历来是命题者常用的一种方法,2011年的各地中考有关这一模式的试题更是层出不穷,选择题中有之,非选择题中更是比比皆是。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有机结合,在对照和比较中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们在进行复习时,要注意将中国与世界史上的相关事件联系起来复习,如中外的改革、解放战争与美国的南北战争、中俄两国对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毛泽东与华盛顿、邓小平与林肯以及与罗斯福等,通过比较,需求共性,得出感悟与启迪。
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和答题能力也是在复习时要注意到的。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考试时要平心静气。做到胸有成竹,克服焦虑心理,既不能过度紧张,也不要盲目乐观,满不在乎,适度紧张才是临考前的最佳状态。
2.仔细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词语,正确理解题意和要求,将试题有效信息反馈到课本中,然后正确作答。
3.合理分配时间。我们的考试是政史合卷,共120分钟。答题要合理安排好时间,历史最好安排50分钟左右的时间,答题时先易后难。选择题一般用15分钟左右,非选择题用30分钟左右,最后用5—10分钟复查整个试卷。对个别难题可以暂时放一放,不要争一城一池的得失,但在交卷时,试卷上不要留有任何一字未答的题目。
4.规范答题,落实“一齐四化”。答题不规范是分数提高的瓶颈。因此,平时必须及时搞好讲评,进行校正。认真批改学生作业,掌握学情(这是前提)。讲评不能只是简单告诉答案,要讲清试题的意图,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指出错误所在,并说明错题的原因。 “一齐”即书写左对齐;“四化”即序号化、工整化、要点化、层次化。按分值、用学科术语答题,语言要简练、准确。
四、社会热点要关注
历史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科学地评价历史,正确地认识现实,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在历史复习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关注的时政热点可以是一段时期内一直关注的大事,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还有就是周年事件。复习中要重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借鉴作用,做到学以致用。分析这几年的中考题,发现与时政、社会热点联系很多,比如2008年的大地震、奥运会等,2009年的美国奥巴马当选总统,2010年的“世博”会等问题,2011年中日关系等以及今年的时政热点有哪些,我进行了一些分类整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本年度出现的热点
中考考查的时政热点一般为上年5月至当年4月期间的国内外重大新闻,所以我们整理的时政热点应该是这段时间内的,反映国内外重大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的内容。比如:G20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习近平访美、推进垄断行业改革、云南干旱、欧债危机等,另外今年还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第二年,这些都是我们要关注的重大问题。
2.具有长效价值的重大社会热点
一些与我们的生存环境和国计民生相关的、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引起普遍关注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长效价值的社会热点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如人口问题、能源问题、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社会和谐发展与世界全球化等。
3.周年性历史事件
中考所关注的周年性历史事件,往往是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命运的问题。因此,逢五、逢十、逢百的周年性事件应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另外,近年来中考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考查具有一定的“瞻前顾后”性,所以在备考2012年中考时,不仅要关注在2011年达到周年的事件,也不能忽视2013年的具有周年性的重大历史事件。
因此,在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多总结这些热点问题,在掌握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再扩展延伸相关联的内容和情景,加以强化训练。
总之,在中考历史复习中,如果能认真领会命题思路,明确复习方向,讲究复习策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使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提升能力,我相信,在中考中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复习方向要明确
有的教师在复习时感觉心中没有底,不知道哪些知识学生需要掌握,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说明这些教师没有去关注《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我们每年的中考命题都是依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的要求,所以我们的老师必需要认真的研读。在复习时还应该研究一下历年的中考试题,找出一定的规律,从近几年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范围、题型来看,中考越来越倾向于基础性、探究性、开放性。这就要求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研究这几年的中考,笔者发现命题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
1.基础性与能力性并重。我们每次的中考试题的难易度基本上是50%容易题,30%中档题,20%较难题。所谓容易题和中档题,主要是考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20%较难题就是考能力,主要考知识和材料信息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2.追求热点性、生活性、材料性、情景性、开放性命题。一般是以知识为落点,追求热点性、生活性切入,重视材料的引入、情景化设计,关注思维的过程和方法,鼓励开放性作答。
在复习中,对于知识哪些需要教,哪些不需教;能力包含哪些,应怎样培养,要有一个很好的把握,这样才能明确复习方向,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复习起来针对性会更强,效果会更佳。
二、基础知识要牢记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对历史知识的考察中基础知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复习的第一阶段要重点夯实基础,对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决不遗漏中考范围内的任何一个知识点。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比较法,就是将一些相关的有相同属性的知识进行归类、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异同,从而准确地把握所学的历史知识。例如在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作战的双方、战争的结果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两次大战的异同,从而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再如讲到资产阶级革命时,可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内容进行类比。发散思维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多方面、多角度来认识事物,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应变力。例如在讲到日本历史时,我们可以提问:日本历史上的两次重大改革是什么?(7世纪中期大化改新,1868 年的日本明治维新)这两次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度到封建社会,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二次转折,从封建社会过度到资本主义社会,日本从此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日本的两次崛起分别在什么时候?(1868年明治维新后,二战后,在美国的扶植下重新崛起。)日本崛起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发展教育、走科教兴国之路、改革开放、引进先进技术等)通过多种问题的提问,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问题,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知识,做到举一反三。
第二、二轮复习中,要重点进行专题复习,根据每阶段历史发展特点再整理出若干专题,如中国受屈辱史、抗争史、科技革命专题等。在单元复习、专题复习基础上,找出历史发展线索,探寻出历史发展的规律。然后以线带点,回归课本,巩固基础知识点。所以我们教师在复习阶段,要引导帮助学生系统整理,搞好专题复习。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的专题(包括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民族探索与复兴(近代化的探索、红色革命的探索、改革开放、中共重大会议等)。再比如世界近现代史的专题(如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三次科技革命及科技进步;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等等)。在专题复习时要注意利用好闲暇时间,一方面对复习过的内容,要做到“时习之”,通过“长相思”,做到“勿相忘”。一方面可以根据人物、地点、国家等来确定一些小的专题,把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变换一下方式,使基础知识巩固得更牢。
三、基本能力要掌握
中考除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外,对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考查的方面,所以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依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如通过重组、整合历史事件发展的纵横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历史发展趋势,提高分析、概括、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学习历史有一句话,叫“死去活来,得意忘形“(即超越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能灵活运用,得其真意而忽略细枝末节)。历史复习要善于寻找线索,善于联想,由此及彼,以期形成一个洋洋大观的有机知识体系。
当今社会正处在信息和知识不断发展的时代,在纷繁复杂的庞大信息中如何去伪存真,是人们必备的一项生存技能。各地命题者都有意识地加强这一方面的考查。无论题目简单还是复杂,都以知识为依托,有一定的综合性和一定的思维含量,重视了对学生的分析、理解、概括、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等能力的考查,更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历史学科信息阅读、收集、处理能力的考查。
历史史料(包括名人名言、历史图片、诗歌、口号标语、歌曲等)的运用,使试题具有了很强的可读性、趣味性,尽管它们大多数是教材中的原图或者是相类似的材料,但依托这些“旧”材料创造出的是新情景,学生在做题时必须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开动脑筋对这些材料重新组织、加工、整合,尽量避免了死记硬背得高分的现象发生,一定程度上考查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平时的复习中,要进一步加强史料教学。史料的灵活运用,可使课堂显得生动而有活力,加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因此通过搜集图片、文字、实物等,加强史料教学,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从而避免“大而空”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学生学得积极有趣,复习也变得不再枯燥乏味。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与世界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将中国史与世界史结合起来考查,历来是命题者常用的一种方法,2011年的各地中考有关这一模式的试题更是层出不穷,选择题中有之,非选择题中更是比比皆是。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有机结合,在对照和比较中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们在进行复习时,要注意将中国与世界史上的相关事件联系起来复习,如中外的改革、解放战争与美国的南北战争、中俄两国对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毛泽东与华盛顿、邓小平与林肯以及与罗斯福等,通过比较,需求共性,得出感悟与启迪。
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和答题能力也是在复习时要注意到的。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考试时要平心静气。做到胸有成竹,克服焦虑心理,既不能过度紧张,也不要盲目乐观,满不在乎,适度紧张才是临考前的最佳状态。
2.仔细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词语,正确理解题意和要求,将试题有效信息反馈到课本中,然后正确作答。
3.合理分配时间。我们的考试是政史合卷,共120分钟。答题要合理安排好时间,历史最好安排50分钟左右的时间,答题时先易后难。选择题一般用15分钟左右,非选择题用30分钟左右,最后用5—10分钟复查整个试卷。对个别难题可以暂时放一放,不要争一城一池的得失,但在交卷时,试卷上不要留有任何一字未答的题目。
4.规范答题,落实“一齐四化”。答题不规范是分数提高的瓶颈。因此,平时必须及时搞好讲评,进行校正。认真批改学生作业,掌握学情(这是前提)。讲评不能只是简单告诉答案,要讲清试题的意图,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指出错误所在,并说明错题的原因。 “一齐”即书写左对齐;“四化”即序号化、工整化、要点化、层次化。按分值、用学科术语答题,语言要简练、准确。
四、社会热点要关注
历史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科学地评价历史,正确地认识现实,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在历史复习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关注的时政热点可以是一段时期内一直关注的大事,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还有就是周年事件。复习中要重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借鉴作用,做到学以致用。分析这几年的中考题,发现与时政、社会热点联系很多,比如2008年的大地震、奥运会等,2009年的美国奥巴马当选总统,2010年的“世博”会等问题,2011年中日关系等以及今年的时政热点有哪些,我进行了一些分类整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本年度出现的热点
中考考查的时政热点一般为上年5月至当年4月期间的国内外重大新闻,所以我们整理的时政热点应该是这段时间内的,反映国内外重大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的内容。比如:G20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习近平访美、推进垄断行业改革、云南干旱、欧债危机等,另外今年还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第二年,这些都是我们要关注的重大问题。
2.具有长效价值的重大社会热点
一些与我们的生存环境和国计民生相关的、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引起普遍关注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长效价值的社会热点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如人口问题、能源问题、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社会和谐发展与世界全球化等。
3.周年性历史事件
中考所关注的周年性历史事件,往往是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命运的问题。因此,逢五、逢十、逢百的周年性事件应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另外,近年来中考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考查具有一定的“瞻前顾后”性,所以在备考2012年中考时,不仅要关注在2011年达到周年的事件,也不能忽视2013年的具有周年性的重大历史事件。
因此,在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多总结这些热点问题,在掌握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再扩展延伸相关联的内容和情景,加以强化训练。
总之,在中考历史复习中,如果能认真领会命题思路,明确复习方向,讲究复习策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使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提升能力,我相信,在中考中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