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2012中考历史复习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jiangdu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中考将要来临,学生迎来的将是紧张的复习时期,如何有效地进行复习提高成绩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中考复习必须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要注重基础,把握重点,形成网络,融会贯通。下面就中考复习中谈一些想法:
  一、复习方向要明确
  有的教师在复习时感觉心中没有底,不知道哪些知识学生需要掌握,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说明这些教师没有去关注《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我们每年的中考命题都是依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的要求,所以我们的老师必需要认真的研读。在复习时还应该研究一下历年的中考试题,找出一定的规律,从近几年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范围、题型来看,中考越来越倾向于基础性、探究性、开放性。这就要求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研究这几年的中考,笔者发现命题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
  1.基础性与能力性并重。我们每次的中考试题的难易度基本上是50%容易题,30%中档题,20%较难题。所谓容易题和中档题,主要是考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20%较难题就是考能力,主要考知识和材料信息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2.追求热点性、生活性、材料性、情景性、开放性命题。一般是以知识为落点,追求热点性、生活性切入,重视材料的引入、情景化设计,关注思维的过程和方法,鼓励开放性作答。
  在复习中,对于知识哪些需要教,哪些不需教;能力包含哪些,应怎样培养,要有一个很好的把握,这样才能明确复习方向,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复习起来针对性会更强,效果会更佳。
  二、基础知识要牢记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对历史知识的考察中基础知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复习的第一阶段要重点夯实基础,对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决不遗漏中考范围内的任何一个知识点。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比较法,就是将一些相关的有相同属性的知识进行归类、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异同,从而准确地把握所学的历史知识。例如在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作战的双方、战争的结果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两次大战的异同,从而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再如讲到资产阶级革命时,可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内容进行类比。发散思维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多方面、多角度来认识事物,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应变力。例如在讲到日本历史时,我们可以提问:日本历史上的两次重大改革是什么?(7世纪中期大化改新,1868 年的日本明治维新)这两次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度到封建社会,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二次转折,从封建社会过度到资本主义社会,日本从此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日本的两次崛起分别在什么时候?(1868年明治维新后,二战后,在美国的扶植下重新崛起。)日本崛起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发展教育、走科教兴国之路、改革开放、引进先进技术等)通过多种问题的提问,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问题,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知识,做到举一反三。
  第二、二轮复习中,要重点进行专题复习,根据每阶段历史发展特点再整理出若干专题,如中国受屈辱史、抗争史、科技革命专题等。在单元复习、专题复习基础上,找出历史发展线索,探寻出历史发展的规律。然后以线带点,回归课本,巩固基础知识点。所以我们教师在复习阶段,要引导帮助学生系统整理,搞好专题复习。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的专题(包括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民族探索与复兴(近代化的探索、红色革命的探索、改革开放、中共重大会议等)。再比如世界近现代史的专题(如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三次科技革命及科技进步;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等等)。在专题复习时要注意利用好闲暇时间,一方面对复习过的内容,要做到“时习之”,通过“长相思”,做到“勿相忘”。一方面可以根据人物、地点、国家等来确定一些小的专题,把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变换一下方式,使基础知识巩固得更牢。
  三、基本能力要掌握
  中考除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外,对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考查的方面,所以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依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如通过重组、整合历史事件发展的纵横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历史发展趋势,提高分析、概括、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学习历史有一句话,叫“死去活来,得意忘形“(即超越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能灵活运用,得其真意而忽略细枝末节)。历史复习要善于寻找线索,善于联想,由此及彼,以期形成一个洋洋大观的有机知识体系。
  当今社会正处在信息和知识不断发展的时代,在纷繁复杂的庞大信息中如何去伪存真,是人们必备的一项生存技能。各地命题者都有意识地加强这一方面的考查。无论题目简单还是复杂,都以知识为依托,有一定的综合性和一定的思维含量,重视了对学生的分析、理解、概括、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等能力的考查,更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历史学科信息阅读、收集、处理能力的考查。
  历史史料(包括名人名言、历史图片、诗歌、口号标语、歌曲等)的运用,使试题具有了很强的可读性、趣味性,尽管它们大多数是教材中的原图或者是相类似的材料,但依托这些“旧”材料创造出的是新情景,学生在做题时必须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开动脑筋对这些材料重新组织、加工、整合,尽量避免了死记硬背得高分的现象发生,一定程度上考查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平时的复习中,要进一步加强史料教学。史料的灵活运用,可使课堂显得生动而有活力,加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因此通过搜集图片、文字、实物等,加强史料教学,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从而避免“大而空”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学生学得积极有趣,复习也变得不再枯燥乏味。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与世界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将中国史与世界史结合起来考查,历来是命题者常用的一种方法,2011年的各地中考有关这一模式的试题更是层出不穷,选择题中有之,非选择题中更是比比皆是。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有机结合,在对照和比较中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们在进行复习时,要注意将中国与世界史上的相关事件联系起来复习,如中外的改革、解放战争与美国的南北战争、中俄两国对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毛泽东与华盛顿、邓小平与林肯以及与罗斯福等,通过比较,需求共性,得出感悟与启迪。
  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和答题能力也是在复习时要注意到的。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考试时要平心静气。做到胸有成竹,克服焦虑心理,既不能过度紧张,也不要盲目乐观,满不在乎,适度紧张才是临考前的最佳状态。
  2.仔细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词语,正确理解题意和要求,将试题有效信息反馈到课本中,然后正确作答。
  3.合理分配时间。我们的考试是政史合卷,共120分钟。答题要合理安排好时间,历史最好安排50分钟左右的时间,答题时先易后难。选择题一般用15分钟左右,非选择题用30分钟左右,最后用5—10分钟复查整个试卷。对个别难题可以暂时放一放,不要争一城一池的得失,但在交卷时,试卷上不要留有任何一字未答的题目。
  4.规范答题,落实“一齐四化”。答题不规范是分数提高的瓶颈。因此,平时必须及时搞好讲评,进行校正。认真批改学生作业,掌握学情(这是前提)。讲评不能只是简单告诉答案,要讲清试题的意图,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指出错误所在,并说明错题的原因。 “一齐”即书写左对齐;“四化”即序号化、工整化、要点化、层次化。按分值、用学科术语答题,语言要简练、准确。
  四、社会热点要关注
  历史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科学地评价历史,正确地认识现实,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在历史复习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关注的时政热点可以是一段时期内一直关注的大事,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还有就是周年事件。复习中要重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借鉴作用,做到学以致用。分析这几年的中考题,发现与时政、社会热点联系很多,比如2008年的大地震、奥运会等,2009年的美国奥巴马当选总统,2010年的“世博”会等问题,2011年中日关系等以及今年的时政热点有哪些,我进行了一些分类整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本年度出现的热点
  中考考查的时政热点一般为上年5月至当年4月期间的国内外重大新闻,所以我们整理的时政热点应该是这段时间内的,反映国内外重大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的内容。比如:G20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习近平访美、推进垄断行业改革、云南干旱、欧债危机等,另外今年还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第二年,这些都是我们要关注的重大问题。
  2.具有长效价值的重大社会热点
  一些与我们的生存环境和国计民生相关的、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引起普遍关注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长效价值的社会热点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如人口问题、能源问题、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社会和谐发展与世界全球化等。
  3.周年性历史事件
  中考所关注的周年性历史事件,往往是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命运的问题。因此,逢五、逢十、逢百的周年性事件应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另外,近年来中考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考查具有一定的“瞻前顾后”性,所以在备考2012年中考时,不仅要关注在2011年达到周年的事件,也不能忽视2013年的具有周年性的重大历史事件。
  因此,在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多总结这些热点问题,在掌握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再扩展延伸相关联的内容和情景,加以强化训练。
  总之,在中考历史复习中,如果能认真领会命题思路,明确复习方向,讲究复习策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使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提升能力,我相信,在中考中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的要求,系统科学地搜集处理教学信息,对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成果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总是伴随着教学的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观。文本材料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这种变化必然会导致内涵的变化,内涵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解答的多元化;再者,解读文本的主体情况也不一致,对相同或不同事物的反映也
本研究采用候选基因的策略,通过分析绒毛形成的生理机制,选择与绒毛性状密切关联的角蛋白关联蛋白KAP8.1、KAP8.2、KAP6.3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FGF5)基因,采用PCR-SSCP和PCR-R
过氧化氢酶体激活增殖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是配体活化的核转录因子。研究表明PPARs分为三种亚型,即PPARα、β、γ。PPARγ在动物脂肪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中化学物质结构理论的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探讨适合物质结构理论探究式教学模式,并对物质结构理论探究的范围、方式方法给以论证。  关键词:物质结构 探究 背景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99-01    探究理论认为,那些过难或过于简单的问题是不适合探究的,也就是说,探究的内容要与探究者的知识背景和探究能力相适应
摘要:低年级阶段的口语交际在于引发孩子们的“言欲”,本文围绕创设情境、编创故事展开口语交际,并将口语交际贯穿与课堂教学之中。让孩子们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应对、学会合作,从而使他们学会表达,乐于表达。  关键词:口语交际 创设情境 编创故事 交际 想象 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102-01    口语交际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摘要:作为高中一线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触摸到历史的真实,体验到历史学习的乐趣。转变教学观念、创设直观情景、编演历史课本剧、增强教师人格魅力等都是较为有效的策略,适应时代的潮流,尊重学生、尊重课程,实践和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关键词:历史学习 兴趣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100-01    当前,历史教学不
我是一名工作十五余年的青年教师,说有经验还欠缺点,说经验不足还有些。下面我就从自己的一些教学上的心得体会和其他老师的经验总结综合来谈谈怎么来上好习题讲评课。  习题讲评课也是一种课型。有些老师认为习题课就是做练习,对答案。枯燥单调,学生无精打采,好像很没有意思。可从我自己的教学体会来看,习题课决不简单,甚至有时比上正课还难!而要上好就更难了。其目的在于交流做题时的想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总结阶段
摘要: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每个学校思考的永恒命题,也是一个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小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小学生的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语文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它不仅能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教会学生很多做人的道理。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无疑的成为了新课改形势下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改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
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面对问题学生无话可说的现象,致使课堂陷入僵局,语文教师如何化解这种僵局并使学生从僵局中获得顿悟呢?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认为:课堂出现僵局不是一件坏事情,它说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矛盾,遇到了迷惑,遇到了困难,如果问题得到解决,必然会使学生的认识有所提高。这个时候才需要老师,才是真正展示语文教师才华和智慧的时候。此时,最需要的就是:教师搭建出合理的探究平台,以便让学生认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