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讨论题谈消化概念的教学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QINXIAOTIA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2006年6月第三版)63页有一道讨论题:“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分别在什么部位开始被消化?”
  这道题首先问的不够明确,题目中的“消化”是指物理性消化还是化学性消化?还是二者兼而有之?不同的理解,会产生不同的答案。
  教参所给的答案是:“淀粉、蛋白质、脂肪开始被消化的部位分别是口腔、胃、小肠。”(《生物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108页,2007年6月第三版)这就说明,教参的编者是把上述题目中的“消化”理解成“化学性消化”了。从教材编写意图看,教材的编者似乎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笔者认为这个讨论题是不妥当的。因为前面教材59页关于消化概念的内容是这样表述的:“消化作用包括食物被牙齿咀嚼、被舌搅拌、在胃肠中被搅拌和输送。以及食物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可吸收物质的过程。”从这里可以明显地看出,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部分。
  所以学生在回答上述讨论题的时候。如果回答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都是从口腔开始被消化的(在口腔中淀粉既有物理性消化叉有化学性消化,蛋白质和脂肪都是物理性消化)也是正确的。这样,同样一个讨论题,因为对题目意思理解的不同,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答案。
  作为中学教材,这样的讨论题似乎不够严谨。所以建议将其改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分别在什幺部位开始被化学性消化的?”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增加了“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这两个概念,是不是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了呢?因为七年级的学生还没学化学这门课程,不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怎么回事。
  笔者认为只要处理得好,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反而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消化”的概念。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仅仅“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学会灵活处理教材。
  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师只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学生就可以清清楚楚了。比如:把一张纸撕碎。虽然大小、形状改变了,但还是纸,这就是物理变化;把一张纸点火烧成灰,就已经不是纸了,这种变化就叫化学性变化。然后再讲消化的概念,自然就容易多了,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肠的蠕动都属于物理性消化,因为它们所起的作用是让食物变得更小,易于和消化液充分混合,性质没有改变:而食物在消化酶的作用下由原来分子比较大、结构比较复杂的物质转变成分子比较小、结构比较简单、易溶于水的可吸收物质的过程,属于化学性消化。消化既包括物理性消化也包括化学性消化。
  如果教师再结合教材59页图3—4食物消化示意图,让学生再辨别一下左边示意的咀嚼磨碎过程是物理性消化,右边示意消化酶作用下的分解过程是化学性消化,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了。
其他文献
一、选择题  1.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2.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  A.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裂解,从而病菌抗原白细胞介素消灭  B.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C
教材呈现策略之素材处理策略    素材处理策略源自兰本达教授的“材料引起经历”。这一策略的特点是:它呈现的内容是一些素材而不是结论,学生须加工处理这些素材才能获得结论。这些素材都是精心挑选和组织起来的有结构的材料。这种教材呈现方式的着眼点并不在于要记取某种“结论”,而是要给学生从材料中去寻绎意义提供一种机会,让他们在对材料的思维加工过程中学会学习。  素材处理策略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从形式上看一
为促进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本刊决定举行2007年“中学生物学优秀教学论文”评选活动。  论文内容为:(1)生物课堂教学中的科技活动教育;(2)生物课堂教学的改革;(3)生物实验课教学的改革;(4)生物科技或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开展;(5)生物传统教具或现代教具的制作和应用;(6)生物高考的研究;(7)生物教学如何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8)生物教育与素质教育;(9)生物课程标准与实验教材研究。  参评论
江苏省2007年高考生物试题主要突出了对中学生物教学的正确的导向作用,同时又具有较好的选拔功能,命题者对试题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的把握比较切合我省中学生物教学的实际,整张试卷“平”中见“奇”,“稳”中求“新”。概括起来说,今年我省高考生物试题体现了“一降二活三联系”的特点。  一“降”:继续降低考试中对知识难度的要求,注重基本知识的考查。  基础知识“重点”考。难点知识“简化”考,除第38题凝胶电泳属
摘要:对沈阳工学院2016、2017、2018三个学年大学生开学初填写的SCL-90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2017级异常率较低,但三个年级心理健康异常率总体差别不大;2016级男生异常率较女生高,其他年级男女差异不大,女生略高于男生。三个年级总均分均略高于全国常模,在各因子方面,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除2017级)、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常
摘要:企业的绩效考核是企业发展中一项艰巨又重要的工作。绩效考核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其建立的有效性决定了人力资源的有效性。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能够增强组织的运行效率,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从而带动企业的持续性发展。但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都存在弊端,与其经营目标脱节,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的领导者必须重视绩效管理,认真分析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的战略执行能力,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
摘要:调研课程思政在高职校开展情况,分析问题,结合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是产品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探索和实施成果导向下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达成,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提出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的典型案例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课程思政 成果导向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
一、选择题  1.图1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的庚代表不同的生物。  文件编号:1003—7586(2006)08—0041—0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要 以“染色体变异”为例进行高中生物概念转变教学的尝试与探索,并对实施概念转变教学需要考虑的因素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 概念转变 生物教学 前概念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1982年。Posner等人基于认知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概念转变模型(CCM)。该模型认为,学习者原来的概念要发生转变需要满足以下四点:对现有概念的不满;新概念的可理解性;新概念的合理
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了。“生物的新陈代谢”是生物学科的核心知识,既是理解生命现象与本质关系的墓础,也是学习其他章节知识、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由于本专题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宽、对能力要求比较高,同时,本专题知识与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等内容密切相关,在第二轮复习中,教师需要进一步理清知识脉络,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