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景观命名艺术略论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scis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校园景观点睛之笔的景观命名,是一项细致而富有审美意义的复杂心智活动。
  万物皆有名,有名后方可指代、传播。作为凝聚社会之灵气的校园景观命名也应得到重视。
  
  一、校园景观命名的意义
  
  (一)标识性
  标识性为校园景观名称的最基本功用。由于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随时都有校外人员到访,确立易于识别、便于寻访的不同区域及其现存景观的名称尤为必要。校园景观命名通过标牌等得以显示,以实现标识性功能。命名的标识性功能不仅体现在导引指示,还体现为给受众造成的心理印记。为学子及过客述说咏怀校园景观提供标签。
  (二)宣传性
  宣传性为校园景观名称的重要功能。一般校园景观的设计均考虑生态主题和人文主题,包括对人的尊重,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由此呈现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共存、共乐、共荣、共雅”的可人局面,同时还考虑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已达到校园环境的整体诗意化。基于以上主题和原则设计构建的校园景观,若能应景命名,将会在调动人们视觉的同时,引发受众的审美冲动,以起到宣传之效。
  (三)承继性
  标识性、宣传性为校园景观命名的现时意义,承继性当为其历史意义。校园设计建设乃是百年基业,校园景观命名也就有了其历史意义,只要校园存在,校园景观名称一般也应存在。所以校园景观命名不仅是为今天的标示、宣传,还为后世流芳。
  
  二、校园景观命名的原则
  
  (一)体现设计理念原则
  美国人苏尔在建立他的文化地理学体系时,强调了景观的文化性。他认为“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在他的文化支配下,在其长期的活动区域中,必然创造出与其相适应的地表特征。”因此可以说,景观是人们根据对某一地区文化的印象和感觉的集合进行地表塑造的产物,不仅有实用上的功能,也蕴涵着审美价值。
  校园景观作为自然与社会景观的组成元素之一,也刻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这种烙印的核心应是校园的精神文化,而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又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等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校园景观的设计理念等同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景观设计就是学校借助建筑设计师、园林设计师等能工巧匠之手来表达办学理念。既然如此,校园景观的设计理念当为校园景观命名的首要原则,对其他原则有提调作用。
  (二)反映学校传统原则
  谢选骏先生曾说,传统与现实实为一体,人们通过现实去理解传统,又通过传统强化现实,所以现实不同则对传统的感受亦不同。历史悠久的学校都有自身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发展积淀起来的优秀传统,它们经历了时空轮转的风雨洗礼,升华为学校彰显亮点的弥足珍贵资源。因此在校园景观命名中理应以精到之语,点燃现实景观中蕴藏的传统之光,进而引发受众在既得美感享受的基础上,产生历史的深邃感和传统的高雅感,进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益。
  (三)意蕴谐调原则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在创造美的原则的调控下努力实现学校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与风物景观的有机结合,力争“形神兼备”“谐调统一”。校园景观是校园整体规划的延伸和拓展,但因校园不同区域功能各异,所以也就有了不同的景观系统。不同的景观系统在总体设计理念的调控下,运用不同的设计语言,合理地组织空间序列,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与谐调性。因此校园景观命名在虑及标志型景观和独立性相对较强的景观如何表述的同时,更多地是要考虑各个景观系统命名的意蕴谐调性。
  笔者所在学校为省级示范高中,凭借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数代先贤的筚路蓝缕之功,形成了端正的治校理念和育人理念。在新校区校园景观命名中,即注意在校训“主动和谐,全面发展”精神的提挈下,统筹各系统景观的命名。如校前区域为“丁”型布局,下端竖线为校园南北主干道之一,由校门向北直通蔚为壮观的综合楼,主干道两侧各有一园林;上端横线为综合楼前校园东西主干道之一,向东通往教学区,向西通往体育活动区。据此布局,将上述南北主干道命名为“尚德路”,东西主干道向东路段命名为“修智路”,向西路段命名为“健体路”。总览三路名称,确与国家现行教育方针及我校积极推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契合,而且体现了“德育为首”主流思想,同时分别视之也不无意趣。
  (四)雅俗共赏原则
  就艺术而论,雅俗共赏是艺术工作者所要倾力追求的极高境界,这种境界意味着对众口难调的克服和有口皆碑的成功。书圣王羲之的作品之所以有穿透古今的生命力,得到行内行外不同层次人群的垂青即是“雅俗共赏”的范例。一定意义上讲,书圣之作“俗”在普通人表层直觉感受到的结构匀称、线条流畅,“雅”在行家内层理性感受到的风格特点、运笔技巧等。书圣之功力是难以企及的,但在含有艺术品位较高的校园景观命名过程中当需秉持雅俗共赏的原则,并着意追求景观的“层次性”。这种层次性的内涵主要为:一是能够在符合和满足作为校园主要人群(师生)审美需要的基础上,也能够符合不同文化知识层次的社会人群的审美需要,哪怕是认知需要;二是要切合特定学段的学校的实际,不可出现小学校园的“大雅化”、中学校园的“小儿科”、大学校园的“平民化”现象。
  
  三、校园景观命名的方式方法
  
  (一)自由性和约束性
  在我国以人的起名为代表的命名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间由于政治、经济、宗教、礼法、世俗、自然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传统命名文化在闪耀灵动的思想光辉的同时,也散布着封建迷信、神秘晦涩等不良色彩,如过分地讲究命理数理、阴阳五行等。因此,校园景观命名作为命名范畴中的元素之一,实施者可能在自觉或不自觉之中受到传统命名文化的启发或羁绊。在此情境中。借鉴传统命名文化中的精华,产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效是我们所期望的。所以校园景观命名方式方法的自由性和约束性首先表现在对传统命名文化的大胆的“扬弃”态度上和有所选择的尊重态度上。另外从校园景观命名的现实角度来看,在命名原则统率之下的方式方法虽然呈现出较大程度的开放性,但也必须接受法理和道德的约束,并非绝对地海阔天空。
  (二)丰富性和多样性
  校园景观命名方式方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属于自由性、开放性,但受制手约束性,在遵守法规和道德的前提下,有其广阔的驰骋空间。华师大潘文国教授在其著《中外命名艺术》中,总结提炼出有关地名、人名、企业名等普通命名和艺术化命名的诸多方略,如写实型、纪念型、夸饰型、符号型、述志型、竞争型等。马银春先生在其著《中华取名艺术大全》中,详析了人名、书斋名、行业名、品牌名等命名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方法,如代人代物命名的仰慕圣贤引经据典法、品德为先吉祥用字法、崇文尚武寄寓希望法、音韵谐音以数联珠法、虚实相生对立统一法、寓意双关象征取意法、文海拾贝趋文求雅法,等等。但在名称本身的丰富多彩之外,尤须注意命名实施者组成的多样性及群众性。作为一种复杂和事美全局、影响校史的活动,仅靠个体或少数人实施,力量捉襟见肘;同时命名草案通过反复论证以最终确认成品至关重要。
  校园景观的建設担负起积淀学捌历史、传统、文化和教育价值取向的重任,蕴含着巨大潜在教育意义,其建设的各个环节均应得到重视。综上所述,校园景观命名的原则和要领可概述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相融合、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融合、审美性和实用性相融合。
其他文献
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观点,也是为了实现优质、高效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信息技术环境下,借助多媒体授课,可以实现人—人、机
在第52届东盟外长会议上,中国与东盟就'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达成一致,将启动并尽快完成磋商。《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旨在对可持
青少年时期是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一、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现代生理学家认为,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康为基本条件。随着我
校长的管理意识,是校长对学校管理活动自觉能动反映所形成的逐步稳定化了的思维方式和意志品质的总和。校长的一切管理行为都受管理意识的支配。许多校长的实践证明,正确而稳定的管理意识,是促成校长正确决策、规范校长管理行为、优化学校管理过程、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的重要保证。  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管理者,其管理意识与一般的共性的管理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其特定的内涵。作为校长。其管理意识一般由六个基本要素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