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断一:《桂花雨》课堂教学
师:同学们,摇桂花到底有多乐呢,我们不妨来体会体会,请大家伸出双手来用力摇一摇。
学生伸出了双手,却不知该往哪儿放,在老师的指点下,他们把双手放至胸前,做出摇状。老师又提醒他们可以更加用力一些,于是学生很用力地进行了一番无实物小品演出。至于用了多少力,力该往哪儿使,也就不得而知了。
片断二:《黄山奇松》课堂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用怎样的形式来纪念黄山奇松?
有一学生答与奇松留影,于是教师便将他喊至台前,与投影屏幕上的奇松留影一张。学生满脸笑容站于松旁,随着教师“一——二——茄子!”无任何实物,合影完成。
有效教学的根本在于真实,“真”即真情、真景、真心、真言,“实”即扎实、厚实、实践、实在。失去了真实的语文教学,则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效之劳。以上教学,教师与学生共摇无影之树,共拍无景之照,表面的繁荣茂盛,难以掩盖其本质的空洞脆弱。真实的语文课堂,在于让语文充满思想,充满感情,充满人文精神。如果砍掉了这些枝干,单一追求知识的传递,技能的获得,方法的训练,语文课堂就会失去它的魅力,它的生命。
一、露真情,表真心,吐真言,有效教学方能根深
1.真情的自然流露,展现教学的最美
《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课的以情感人、以美育心的独特性;让学生亲密地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从而受到心灵感动、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图。但情感不是说来就来,说有就有的。语文教学的“情”是教情、学情、文情的统一。要做到“三情统一”,教师必须要储情于胸,并用激情感染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达到融情入理。同时,教师也要善于点拨,要营造点拨的基点,明确点拨的重点,巧设点拨的支点,把握点拨的特点,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读,在教师的点拨下灵光一现。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的说明文。课文在讲述金字塔外形宏伟与构造精巧时,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虽然简洁明了,但对于学生来说,缺少了情的渲染。为了实现从知识向情感的过渡,我使学生从金字塔体会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团结,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以烈日炎炎为背景,描写埃及劳动人民建造金字塔的场面,或想象其他场景,完成片段练习。学生通过对埃及人民的表情和动作描写,将埃及人民的艰辛与智慧呈现得淋漓尽致,这里体现了建造方法的妙,更体现了建造过程的苦。一篇说明文,同样可以以情感染学生,熏陶学生。
2.真境的巧妙创设,再现生活的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教师善于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调动他们健康的情感参与,一定能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是师生间感情和知识信息的交流,两者的交织流动,共同汇成教学过程中信息回路的总流。若能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高昂和愉悦的情绪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时而凝神谛听,时而驰思遐想,便可加大信息回路的总量,从而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材中含有无穷无尽的美:绚丽多彩的自然美,千姿百态的社会美,准确生动的语言美,高尚感人的行为美。这些美为我们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①声情并茂的朗诵能形成一种特定的旋律,能把作品中潜在的情愫和教师的理解及感受融为一体,转化为动人心弦的声音造型,形成绝佳的教学气势,一遍好的朗诵所产生的作用常能超过许多平淡的讲解;②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上故意激发疑问,挑起矛盾,常常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注意力迅速集中于对有关内容的思索,形成浓烈的教学气氛。激疑的关键在于选准问题的“触发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③教学中依据教材内容,有时可运用听音乐的方法制造气氛。一首动听的歌曲或一段悦耳的音乐,有其独特的魅力,能产生动人心弦的力量;④课堂上一幅气势宏伟、栩栩如生的挂图,一张色彩明丽、令人神往的照片,或是一个细致入微、感人至深的画面,都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新鲜的感觉和强烈的兴趣。学生能依据图像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描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⑤格言、对联、诗、词和精妙的歌词,语言优美隽永,言简意赅。教学中结合教材巧妙运用,能深深地吸引学生,产生相得益彰的奇效。
3.真心的言语表达,交流教学的智慧
学生阅读文本,不仅仅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因为阅读的过程是探索与创作的过程,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进入文本,与作者、人物进行深层对话,在角色体验中,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内化、批判,个性得以张扬,情感得以释放,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完善,生命的价值得以提升。学生通过读书,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味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这都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交流。
《船长》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文章按照“遇险——自救——殉职”的思路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船长高尚的忘我精神。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就必须走近他的心灵,与英雄对话是让学生真切感受伟大灵魂的有效途径。课堂学习的最后,我引领学生与船长进行了对话:“哈尔威船长虽已远离我们而去,但他的光辉形象早已化成一座丰碑巍然屹立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大海以它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宽阔胸襟接纳了这位英雄。站在大海边,你想对这位英雄说些什么?”
生(1):哈尔威船长,你是我心中永远的英雄!
生(2):哈尔威船长,你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也让我深刻地领悟到了生命的价值。
生(3):哈尔威船长,你的故事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请接受我真诚的敬意(鞠躬)。
生(4):哈尔威船长,你用自己的行为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虽然这里没有鲜花、掌声与喝彩,但你已经活在了“诺曼底”号每一个幸存者的心里,也活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
与英雄对话,让学生在一个神圣的境界里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此时的他们对英雄已不仅仅是敬畏、崇拜,更产生了从小学英雄、做英雄的理想。
二、求扎实,寻厚实,巧实践,有效教学方能叶茂
1.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有效教学之根本
崔峦老师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本身承载的东西包括识字、写字、读书、背诵、作文等,教师的教学应该力求用最简单的语言拉动学生最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学目标要简单,有针对性、目的性、可行性,要准确、恰当。教学设计的环节要清楚、简洁、删繁就简,留取最重要的内容奉献给学生。
在教学《学会查“无字词典”》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课文中的爸爸是怎样解释“骄阳似火”的?②运用“无字词典”里的知识,还可以怎样解释“骄阳似火”?③到“无字词典”中去查找“美不胜收”的意思。④任意说出一词,检验自己运用“无字词典”的能力。通过“学习课文解释——丰富课文解释——教师指导解释——学生自由解释”四步使学生既学习,又吸收,又深化,又运用。这四个步骤,体现了由易向难,由课本向生活过渡的过程。
2.厚实的语言文字感悟,有效教学之灵魂
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一个优秀的中华民族,致使我们的母语学科——语文,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系统,更积淀了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教学中,我们绝不能只浮游于文本的表面,而要深入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发现,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在主动参与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对评议文字的深层感悟,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和积累语言的同时,挖掘蕴含在文本中深层的人文内涵。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是在学生发展思维、丰富语言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的。
《白鹭》一文对白鹭栖息进行了这样一段描述:“晴天的早晨,每每看见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大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少有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瞭望,可它真的是在瞭望吗?”执教这一段时,笔者曾经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白鹭是在瞭望吗?如果是,它在瞭望什么?如果不是,你认为它在干什么?学生的见解很多,认为白鹭在观日出,看鱼儿嬉戏,又或是思念远方的同伴,享受清晨的新鲜空气。乍听之下,这确实是一幅很美很悠闲的栖息图,但细细推敲之后,又觉不妥,为什么如此悠闲自得的场景却用了一个极不协调的字眼“孤独”?
查阅资料得知,郭沫若创作这篇状物小品时正值抗日救亡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监视干扰,他只能写一些即兴短章。白鹭洁白无瑕,超凡脱俗,不正是对一切丑恶、污秽的深刻揭露与批判吗?“孤独地站立在树的绝顶”,托物言志,这样的写作手法可以向学生作简单的介绍。课外阅读时,我向学生补充介绍了文章的背景资料,并让他们再次畅谈“孤独瞭望”的话题。
生1:白鹭应该是在瞭望,他在看日出,除了欣赏日出的美丽,更追求太阳给大地带来的光明与温暖。
生2:白鹭站在小树的绝顶也许并不是为了刻意做什么,只是想站得更高,远离地面,它不屑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
生3:白鹭是孤独的,但他向往光明的信念是坚定的,他站在高处让我们感受到他对统治势力、黑暗势力的藐视。
现在,白鹭所带给我们的已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体验,更是精神世界的风暴洗礼,在白鹭美丽而柔弱的身躯里,蕴藏着作者炽热的理念,坚定的信仰,无穷的力量。只有读出这样的意味,我们才能真正读懂白鹭,读懂作者郭沫若。
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应回归到对人的培养,通过真实的教学培养真实的学生。真实的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打破教材、教师的权威,对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实的学生,不是在课堂上夸夸其谈,但动笔时一筹莫展,而是具备热爱学习、喜欢钻研探索的精神。总之,只有追求真实的课堂,联系真实的生活,培养真实的学生,语文教学的有效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责任编辑:贾腊生)
师:同学们,摇桂花到底有多乐呢,我们不妨来体会体会,请大家伸出双手来用力摇一摇。
学生伸出了双手,却不知该往哪儿放,在老师的指点下,他们把双手放至胸前,做出摇状。老师又提醒他们可以更加用力一些,于是学生很用力地进行了一番无实物小品演出。至于用了多少力,力该往哪儿使,也就不得而知了。
片断二:《黄山奇松》课堂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用怎样的形式来纪念黄山奇松?
有一学生答与奇松留影,于是教师便将他喊至台前,与投影屏幕上的奇松留影一张。学生满脸笑容站于松旁,随着教师“一——二——茄子!”无任何实物,合影完成。
有效教学的根本在于真实,“真”即真情、真景、真心、真言,“实”即扎实、厚实、实践、实在。失去了真实的语文教学,则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效之劳。以上教学,教师与学生共摇无影之树,共拍无景之照,表面的繁荣茂盛,难以掩盖其本质的空洞脆弱。真实的语文课堂,在于让语文充满思想,充满感情,充满人文精神。如果砍掉了这些枝干,单一追求知识的传递,技能的获得,方法的训练,语文课堂就会失去它的魅力,它的生命。
一、露真情,表真心,吐真言,有效教学方能根深
1.真情的自然流露,展现教学的最美
《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课的以情感人、以美育心的独特性;让学生亲密地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从而受到心灵感动、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图。但情感不是说来就来,说有就有的。语文教学的“情”是教情、学情、文情的统一。要做到“三情统一”,教师必须要储情于胸,并用激情感染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达到融情入理。同时,教师也要善于点拨,要营造点拨的基点,明确点拨的重点,巧设点拨的支点,把握点拨的特点,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读,在教师的点拨下灵光一现。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的说明文。课文在讲述金字塔外形宏伟与构造精巧时,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虽然简洁明了,但对于学生来说,缺少了情的渲染。为了实现从知识向情感的过渡,我使学生从金字塔体会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团结,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以烈日炎炎为背景,描写埃及劳动人民建造金字塔的场面,或想象其他场景,完成片段练习。学生通过对埃及人民的表情和动作描写,将埃及人民的艰辛与智慧呈现得淋漓尽致,这里体现了建造方法的妙,更体现了建造过程的苦。一篇说明文,同样可以以情感染学生,熏陶学生。
2.真境的巧妙创设,再现生活的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教师善于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调动他们健康的情感参与,一定能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是师生间感情和知识信息的交流,两者的交织流动,共同汇成教学过程中信息回路的总流。若能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高昂和愉悦的情绪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时而凝神谛听,时而驰思遐想,便可加大信息回路的总量,从而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材中含有无穷无尽的美:绚丽多彩的自然美,千姿百态的社会美,准确生动的语言美,高尚感人的行为美。这些美为我们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①声情并茂的朗诵能形成一种特定的旋律,能把作品中潜在的情愫和教师的理解及感受融为一体,转化为动人心弦的声音造型,形成绝佳的教学气势,一遍好的朗诵所产生的作用常能超过许多平淡的讲解;②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上故意激发疑问,挑起矛盾,常常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注意力迅速集中于对有关内容的思索,形成浓烈的教学气氛。激疑的关键在于选准问题的“触发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③教学中依据教材内容,有时可运用听音乐的方法制造气氛。一首动听的歌曲或一段悦耳的音乐,有其独特的魅力,能产生动人心弦的力量;④课堂上一幅气势宏伟、栩栩如生的挂图,一张色彩明丽、令人神往的照片,或是一个细致入微、感人至深的画面,都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新鲜的感觉和强烈的兴趣。学生能依据图像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描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⑤格言、对联、诗、词和精妙的歌词,语言优美隽永,言简意赅。教学中结合教材巧妙运用,能深深地吸引学生,产生相得益彰的奇效。
3.真心的言语表达,交流教学的智慧
学生阅读文本,不仅仅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因为阅读的过程是探索与创作的过程,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进入文本,与作者、人物进行深层对话,在角色体验中,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内化、批判,个性得以张扬,情感得以释放,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完善,生命的价值得以提升。学生通过读书,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味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这都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交流。
《船长》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文章按照“遇险——自救——殉职”的思路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船长高尚的忘我精神。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就必须走近他的心灵,与英雄对话是让学生真切感受伟大灵魂的有效途径。课堂学习的最后,我引领学生与船长进行了对话:“哈尔威船长虽已远离我们而去,但他的光辉形象早已化成一座丰碑巍然屹立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大海以它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宽阔胸襟接纳了这位英雄。站在大海边,你想对这位英雄说些什么?”
生(1):哈尔威船长,你是我心中永远的英雄!
生(2):哈尔威船长,你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也让我深刻地领悟到了生命的价值。
生(3):哈尔威船长,你的故事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请接受我真诚的敬意(鞠躬)。
生(4):哈尔威船长,你用自己的行为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虽然这里没有鲜花、掌声与喝彩,但你已经活在了“诺曼底”号每一个幸存者的心里,也活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
与英雄对话,让学生在一个神圣的境界里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此时的他们对英雄已不仅仅是敬畏、崇拜,更产生了从小学英雄、做英雄的理想。
二、求扎实,寻厚实,巧实践,有效教学方能叶茂
1.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有效教学之根本
崔峦老师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本身承载的东西包括识字、写字、读书、背诵、作文等,教师的教学应该力求用最简单的语言拉动学生最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学目标要简单,有针对性、目的性、可行性,要准确、恰当。教学设计的环节要清楚、简洁、删繁就简,留取最重要的内容奉献给学生。
在教学《学会查“无字词典”》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课文中的爸爸是怎样解释“骄阳似火”的?②运用“无字词典”里的知识,还可以怎样解释“骄阳似火”?③到“无字词典”中去查找“美不胜收”的意思。④任意说出一词,检验自己运用“无字词典”的能力。通过“学习课文解释——丰富课文解释——教师指导解释——学生自由解释”四步使学生既学习,又吸收,又深化,又运用。这四个步骤,体现了由易向难,由课本向生活过渡的过程。
2.厚实的语言文字感悟,有效教学之灵魂
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一个优秀的中华民族,致使我们的母语学科——语文,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系统,更积淀了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教学中,我们绝不能只浮游于文本的表面,而要深入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发现,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在主动参与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对评议文字的深层感悟,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和积累语言的同时,挖掘蕴含在文本中深层的人文内涵。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是在学生发展思维、丰富语言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的。
《白鹭》一文对白鹭栖息进行了这样一段描述:“晴天的早晨,每每看见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大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少有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瞭望,可它真的是在瞭望吗?”执教这一段时,笔者曾经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白鹭是在瞭望吗?如果是,它在瞭望什么?如果不是,你认为它在干什么?学生的见解很多,认为白鹭在观日出,看鱼儿嬉戏,又或是思念远方的同伴,享受清晨的新鲜空气。乍听之下,这确实是一幅很美很悠闲的栖息图,但细细推敲之后,又觉不妥,为什么如此悠闲自得的场景却用了一个极不协调的字眼“孤独”?
查阅资料得知,郭沫若创作这篇状物小品时正值抗日救亡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监视干扰,他只能写一些即兴短章。白鹭洁白无瑕,超凡脱俗,不正是对一切丑恶、污秽的深刻揭露与批判吗?“孤独地站立在树的绝顶”,托物言志,这样的写作手法可以向学生作简单的介绍。课外阅读时,我向学生补充介绍了文章的背景资料,并让他们再次畅谈“孤独瞭望”的话题。
生1:白鹭应该是在瞭望,他在看日出,除了欣赏日出的美丽,更追求太阳给大地带来的光明与温暖。
生2:白鹭站在小树的绝顶也许并不是为了刻意做什么,只是想站得更高,远离地面,它不屑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
生3:白鹭是孤独的,但他向往光明的信念是坚定的,他站在高处让我们感受到他对统治势力、黑暗势力的藐视。
现在,白鹭所带给我们的已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体验,更是精神世界的风暴洗礼,在白鹭美丽而柔弱的身躯里,蕴藏着作者炽热的理念,坚定的信仰,无穷的力量。只有读出这样的意味,我们才能真正读懂白鹭,读懂作者郭沫若。
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应回归到对人的培养,通过真实的教学培养真实的学生。真实的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打破教材、教师的权威,对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实的学生,不是在课堂上夸夸其谈,但动笔时一筹莫展,而是具备热爱学习、喜欢钻研探索的精神。总之,只有追求真实的课堂,联系真实的生活,培养真实的学生,语文教学的有效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责任编辑:贾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