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史知史明史中感悟史学魅力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lgrind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读史 方法论 经典研读思想智慧
  【中图分类号】K063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与古人注重经验积累,并将之转化为历史撰述,以供后来者学习借鉴密切相关。中国自古至今的史书卷帙浩繁、分类繁杂,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中史部分了15个大类,细分为27个属。这还只是狭义上的史部文献,如果从广义上来说,过去的一切包括经、子、集、佛、道等方面的文献都是历史书,都可以作为历史典籍来阅读,这就更加难以穷尽了。近代以来,随着出版技术的提升、创作人数的增加以及分类的细化,史书典籍更是无穷无尽、难以计数。面对如此类目众多、浩如烟海的历史书籍,我们究竟该从何入手进行阅读?在有限的时间里想要获得更多真知与智慧,有哪些方法可资参考借鉴?值得探究。

以“问题意识”为导向,针对性地选择和阅读经典


  历史典籍有很多类别,如哲学、文化、经济、社会、医学、政治等,读者可结合自身兴趣,或者工作需要,选择某一类或方面的史书进行针对性的阅读。当然,即使选择某一方面的史书,其实也是数量繁多。这就需要我们在这一类史书中选择经典进行阅读,以点带面,最大限度地了解某一方面的历史史实与经验教训。同时,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和阅读那些经过历史检验、闪耀思想光芒的经典,不仅可以有效掌握历史知识,也能以史为鉴,进而增长才干与智慧。
  史学经典一般都是作者经过多年深思熟虑、反复修改而成书,且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和洗涤,具有广泛影响力。比如读者要想了解上古夏商周三代的历史,那么最早的官方档案史籍《尚书》便是很好的选择。再如,想比较系统地了解汉代以前的历史,可以选择读《史记》。《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史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又如,想要了解更多古代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可以阅读《资治通鉴》,等等。通过针对性阅读,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集中精力从史书中寻找答案、提取有用的信息。否则,漫无边际的泛读,尽管可以做到博览群书,但是所掌握到的信息往往支零破碎、浮泛不精。

避免“尽信书,不如无书”: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我们对于以往历史的了解主要是基于史书,而古今中外的史书,实际上都是作者思想的展现,深受作者史学素养、价值观的影响,更有那个时代思想观念的烙印,如此便容易形成参差不齐的史学著述,有的甚至还会故意歪曲掩盖历史真相。所以,我们对待史书不能一味地迷信,而是要提高鉴别能力,拥有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如此才不会导致“尽信书,不如无书”。为了更加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史书所表达的内容而获得真知,我们可以借鉴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顺逆相结合之法。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说要想了解一本书的内容与思想,一定要考察、了解作者本人的所处时代、人生经历与心理历程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客观、真实的了解作者创作这部书或作品的用意及价值观所在。比如宋祁、欧阳修等人基于宋代国家治理、重建新文化体系的需要而撰写《新唐书》,该书在编纂旨趣、历史叙事、价值观等方面,与五代时期刘昫等人撰写的《旧唐书》有巨大的差异。通过“知人论世”之法,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同样是描写唐代历史的史书,差异为何如此之大。可以说,“知人论世”之法是读史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第一步,不可不察。
  另外,当我们顺着一部史书一直读下去,自然可以了解很多史实,但有的時候,我们又很容易被作者基于历史叙事所建构的历史观、历史框架及历史图景所束缚,以为当时的历史就是这样。实际上,真实的历史是流动的、动态的,永远不可能恢复,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史学家的历史。所以,需要我们通过“以意逆志”的方法来反观作者之意与历史叙事,从而形成与史书作者的“对话”。也就是说,每看完一部分历史史实,我们都要跳出字词、章句的束缚,从自身的感悟、知识的储备以及思想观念出发,深入洞察、思考史书创作的意图、历史史实及价值判断等,从而形成对历史更为客观的认知与把握。
  “以意逆志”实际上就是通过逆向思维,基于读者自身的认知、感悟及价值观来反观历史,冷静地思考历史,从而形成一种更为高远的角度来与史家及史书形成对话,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真实的历史史实。毕竟,史书都存在着“成见”与“格式”,比如中国古代的史书编纂、叙事都深受孔子《春秋》笔法的影响,擅长“曲笔”,很多地方比较隐晦;加上史家深受时代观念与作者编纂旨趣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历史叙事“言不尽意”“意在言外”等情形,所以读者就要从自身的积累、感悟及当下的需要出发,反观作者及史书本意,逆向思考,通过“对话”式的思考,对史书内容、思想有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知与心得体会。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比较阅读中感悟真知


  读史并非易事,就某一类史书而言,既要考虑到这一类史书的整体性,也要考虑到每一部史书的特点及内容。即使就一本书而言,我们既需要宏观地考察作者及其时代背景、成书过程、叙事特点、思想倾向等,也要从微观角度了解具体的历史史实;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是我们选择阅读史书及具体内容的基本方法之一。
  对于具体的某一部古代史书及历史史实,我们还需要运用比较式的阅读方法,而非轻信单一史书的记载。比如同样都是记载五代十国的历史,却在二十四史之中出现了两部正史:薛居正《旧五代史》、欧阳修《新五代史》。我们就不能局限于其中一部的记载。当我们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在编纂旨趣、历史叙事、价值判断等方面差异如此之大。怎么办呢?我们先通过比较考察的方法,了解其缘由:宋代初年的薛居正主持编纂《旧五代史》,基本上就是延续唐代官修史书的传统、历史叙事平铺直叙、评价缺乏主见;北宋中期的欧阳修撰写《新五代史》,主要是为了通过历史叙事来建立新的价值体系,思想性非常强。不仅如此,对于一些具体的人事记载与评价,两部史书的差异也非常大,比如《旧五代史》高度评价了五代时期的不倒翁宰相冯道,认为他“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而《新五代史》则斥责他为缺乏忠义、无廉耻之人。通过这两部书的比对阅读,我们就会相对客观地看待这段历史,对五代十国的历史也有更加客观的认知。又如,同样记载三国初期历史的《三国志》《后汉书》,对于当时曹操僭越为丞相一事的记载存在很大差异,《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记载云:“天子以公为丞相”,意思是说汉献帝将曹操任命为丞相;同样的史实在《后汉书·献帝纪》中则记载为:“曹操自为丞相。”也就是说,曹操自己担任丞相,只不过迫使汉献帝承认罢了。我们通过两部史书作者及编纂背景的比较,就会明了《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远离三国、不太受当时政治影响,反而更能客观记载历史史实。   总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既从整体上把握史书及史实,也从微观出发来考察史实的客观真实性,同时注意比较式的阅读,从而获得真知。不仅如此,宏观、微观有机结合,使我们既可以从历时性角度来分析总结历史规律、特点及历史得失、经验教训,也可以更加深入地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及其思想内涵,从而感悟更多新知。

博学反约:实现史学的价值转化


  我们在选择了需要阅读的经典史书之外,也须就某一方面的问题展开广泛阅读,如此才能尽可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掌握更为深入的历史规律。这就需要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广泛阅读,甚至是古今中外的相关史书都要争取翻阅下。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强调:“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通过读史来获取古今中外革命的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中国革命。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广泛涉猎,最大限度地了解古今中外在某一方面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以便更好地指导我们工作生活与社会实践。当然,广泛阅读并不等于面面俱到,而是结合个人需要与兴趣,有选择性的大量阅读,可采取跳读、浏览、泛读等,以便更充分地了解某一方面的史实。
  我们读史书并不仅仅是为了了解更多的历史史实,而是要把握其精神与思想,如王安石《读史》一诗中所言:“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在他看来,历史流传下来的并非都是精品,不能固守书中的记载,而是要切实了解其思想精髓,这才是读书之道。这实际上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博学反约。如孟子强调博学,也更注重“反约”,他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三国时期诸葛亮读书就喜欢“观其大略”,这其实就是博学反约之道,在泛读中撷取精华。
  诚然,历史书背后的精神与思想,并非容易获得。所以,我们有时候就不得不借助相关的方法论、哲学的书去激发思维,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如我们阅读中国古代政治史、文化史、生活史、民俗史、军事史等方面的历史书,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及道理,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助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史、民俗学、军事学等方面的论著辅助分析与理解,这样我们对以往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与理解。当我们将历史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才能够获得更加深刻的思想。
  反约,就是要深入思考,实现史学的价值转化。反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史书的思想精髓,而是要将之转化为现实生活与实践的指导。这实际上就需要我们结合现实需要,实现价值的转化,这种转化不仅仅体现在我们的认知体系、人格境界方面,还要运用到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社会实践等方面。实际上,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察觉到阅读史书的功用所在,如《周易》所载:“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就是说在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注重通过学习古圣先王的嘉言懿行,来提升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读史要注重独立思考,获得真知,并将之与现实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史学的经世致用的真正价值。正如鲁迅强调的讀书要会实践,这样才是会读书,“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时间精力来学习获得更多的历史新知,读什么、怎么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面对数量广博的史书,要突出问题意识,选择经典阅读,并进行深入思考。另一方面,阅读史书要有主体意识,要学会独立思考与判断,通过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比较鉴别等方式去获取真知。史书的内容纷繁芜杂,一些史书之间甚至互相矛盾,这就需要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既要坚持实事求是,也要一分为二、辩证统一地看待历史现象中的矛盾双方。通过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基于比较的方法,对历史史实及现象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汲取精华,去其糟粕。
  读史的目的不在于记住了多少历史史实,而是从中获得了多少感悟智慧与新知。同时,读史充满了现实取向性,其最终的归宿点在于现实运用,只有“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才能更好地掌握史书中的精髓,才能在实践中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史学的魅力。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②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责编/常妍 美编/杨玲玲
其他文献
【关键词】电商付费会员制 本土化 消费行为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电商付费会员制背后的商业逻辑  社会学认为,所谓消费,是指在现代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了满足需求和需要,对终极产品(物品、设施或劳务)的选择、购买、维护、维修或使用,这同时是赋予行为一定意义的过程,并产生满足、快乐、挫折或失望等体验。消费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种。消费者有自己的消费权利。消费行为研究在于探索个人是如何
【关键词】村级治理 “一肩挑” 基层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是指在农村换届中村支部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基层治理具有国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村级组织由基层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构成,“一肩挑”在强化党组织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领导地位的同时,对于群众主体性的发挥和村民自治的运行也会产
【关键词】数字货币 监管 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国际清算银行(BIS)在2020年第三次全球央行数字货币(CBDC)调查表明,全球66 家央行中,有86%在研究央行数字货币问题,其中10%即将发行本国CBDC。CBDC也称法定数字货币,由一国货币当局(中央银行)基于国家信用发行,是法定货币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延伸,具有法偿性,与之相对的是一系列以数字货币命名的加密资产或
【关键字】高校 美育建设 美育学科 美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美育建设同样迎来了新征程。近年来,国家以美育理论与实践为依据,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美育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将美育工作提升到了战略性层面。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当前我国高校的美育教学工作进行了深
【关键词】城市群 城镇化 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我国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与2010年相比,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新阶段,大力发展都市圈及周边地区中小
〔摘要〕大数据时代,数据是最重要的公共资源与生产要素,政府将依法采集获取的数据向社会公众进行开放势必会激发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红利,而政府数据开放的平台建设关系到这一工作的成效大小。加强政府数据开放的平台建设,要以组织管理为抓手,优化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发展模式和定位;以完善平台功能为基础,创新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服務形式;以加强数据治理为手段,夯实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建设的数据基础;以平台数据安全为保障
【关键词】和而不同 世界新秩序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和而不同”是独特而重要的中国政治智慧,可见于传统中国处理各种问题的做法中。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此展开相关理论和应用性研究。然而,现有的理论研究较空泛,并且受西方多元主义、相对主义思潮影响,多强调“不同”。这在理论上是偏颇的,在实践上也会带来误导。笔者认为,“和”是在尊重其成员的基础上的组织、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