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六年夏日祭

来源 :时代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ng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一个人死了。
   或者说,一个人就要死了。
   这件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一个北方小县城里。说是小城,也算有些规模,一百多万的人口,几千年的东夷人文。
   显然,死亡这样的事情,这里,每天都在发生。
  2
   是的,一个人死了并不奇怪。
   奇怪的是一个年仅二十五岁的青年人,自己宣布了自己的死亡。
   他像一个隔世的来人,用从容的语调、冷静的词汇完成了自己的死亡叙述。他肯定不是乡村的祀事客,更不会是教堂的牧师,但是对于死亡,在他看来不但几近平常,而且非常神圣和向往,基于这些因素,人们认定这是一位有臆想症的精神病患者在病发时做出的奇怪行为。
  3
   可能是因為这样,小城的人们仅仅把这件事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信息爆炸的年代,这种鸡毛蒜皮,随手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大家个个都行色匆匆,不会因为这点小事驻足,更不想去弄个究竟。直到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一个身披黄色军大衣的小伙子,在路边书摊上,随意地翻开一本破旧的杂志,发现了事情的蹊跷,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位年轻的小伙子,刚刚遭遇自己人生中第一次平淡的恋情,作为故事的另一个男主角,他在一座破旧的桥边等待恋人从桥的另一端出现,他一无所有百无聊赖,正依靠几棵来自故乡的大白菜度过人生中最寒冷的一个冬天。
   风太大,小伙子单薄的身躯不由自主地晃了一下,整个书摊在风里哗哗作响,仿佛有无数的话要说出来,他放下手中的书,裹紧了沾满油渍的黄大衣,踢踢踏踏地带走了满腹疑惑。
   踢踢踏踏是因为他的鞋子并不合脚。
  4
   小伙子只是偶然在书中翻阅到了一首短短的诗。
   诗的名字叫作《宋阳之死》。
   作者宋阳,一位管弦乐团中的小号手。
   写作时间是1996年6月15日,请您一定记住这个时间,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想让您在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能够把思绪暂停一下,合上书本,闭上眼睛,穿过人生的芜杂和烦琐,让您自己出现在1996年的街头。
   您看到街边那个穿黄色大衣的小伙子,就是我。
  5
   其实那只是一首篇幅很短的现代诗歌,只有十行。关于诗中描绘的死亡,从字面上,虽然“死”字出现两次,但是通篇文本没有任何恐怖、黑暗、困惑、咒怨等神秘气息,也没有患得患失、怯弱、逃避、排斥、暴躁等负面情绪的表达。如此分析,诗歌的主人是把他描述的死亡作为一种追求,来完成他人生的栖息,就像从岸边跃入水中,从一个房间进入另一个房间——另一个房间里,灯火看上去更加柔和与温暖。
   你一定要服从这首诗歌的舒缓节奏,也一定要尊重它的纯朴简约,如同森林深处的河流,像雨水渗进砂土,作者用六月作为死亡时间,那时候麦穗垂首艾草旺盛,他希望用艾草的气味拒绝蚂蚁成群结队的造访。这个季节,艾草插满了故乡的屋檐,鸽子和孩子们的口哨作为事件背景音乐,两种声音相互缠绕在一起,穿过了阳光下的丛林。
   诗人正在整理书架,作为多年以来的习惯,他不会让任何一本书蒙尘,也是不想让灰尘遮蔽了心灵的光芒。六月的风很快就吹干了他写下的墨迹,他在白色的纸上留下了黑色的字,这时候,他一定会轻轻地打开虚掩的窗户,我想,他的房间一定会有窗户,如果没有,请允许我们一起给他虚构上,至少一扇。最后,他写道:
   “死亡,是一个什么颜色的动词?”
   你肯定无法从黑色中分辨出白或者黄,当然,我说的黑色也可能是其他的颜色。总之,颜色是虚晃一枪,令人吃惊的是,他把死亡作为一个动词!
   动词!为什么是动词?
   难道这是他的一场阴谋?他正策划用死亡来完成什么?
   无法想象一位乐队的小号手,他发出慷慨嘹亮华丽明快的声音会与死亡有关。整个乐队在铿锵推进的过程中,他负责的高音部分,抒情或悲壮的表达效果一定淋漓尽致,而且一定倍具丰富的神秘色彩。
  6
   一个死了的人还要继续活着,一个活着的人却为自己写好了讣告,这个事件本身就充斥着各种假设。一些在他的诗中出现过的人和事物慢慢浮现:无法相信未来的兄弟、在光阴里慢慢陈旧了的故居、连任的村长、楚楚动人的妓女、第三十五位情人、兴华西路的广告牌、鸟笼子里的老鼠、重新认识了自己的骨头、坚持了很久的秋风、一盆安放在床头的吊兰、夜晚里见到的树木、刀光里的汉字,等等等等。在诗人的另一首诗里,他这样写道:
   “谁?谁懂得今夜微风的暗语?
   谁面向红尘,面向凝滞的河流面向枯枝上面的白雪?
   ……”
   我的兄弟啊!这世界有一万个理由让你活下去!其中至少有一千种可以让你活得人模狗样,至少,你手里还有抵抗寒冷的几种武器,就算最后你穷得只剩下拳头,你可以用身体、灵魂交换到任何物质,捏紧了,仍然活得理直气壮。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你一定要穿越喧嚣的人间,去探寻死亡背后的意义?你为什么急于摆脱被身体束缚着的灵魂?你要在生与死之间建立什么?莫非你要告诉我们一些只有死亡了的人才有权利说的话?
   一直认为死亡不需要价值与意义,死亡没有任何颜色。
   还是茫然,没有人来拨开我这一头的雾水。
  7
   时间可以作为事件的注脚,那个年代,所有的潮水都汹涌澎湃。
   就像前面说到那位姓查的书生,诗人的身份使事件蒙上了一层滑稽的气氛,作为被现实一件一件脱光了衣服的群体,诗人们个个如丧考妣,灰头土脸一无是处,像一只只无头苍蝇,令面前如雪的墙壁蒙羞。
   荷尔德林追问在贫乏的时代诗人何为?诗人,这些曾经带着荆棘花王冠,在黑夜里走遍大地的人,你们告诉我!死亡就是唯一的答案吗?   8
   诗人在1996年6月15日叙述了自己的死亡,而我在时隔几年之后认识了事件的当事人,他异常清醒。
   他从一个叫作象舟的小镇而来,穿越了二十公里轻微的繁华。我们在一个小酒馆里消耗了大量的啤酒。小酒馆门口静默肃立着两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树叶上落满了鸟的叫声和来自这个城市的灰尘。
   一见如故,我们谈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朦胧、青春、辉煌,也谈到了令人不齿的某某流派、某某主义,当然,我们谈得最多的还是乡愁、伤痛、妥协、离开等话题,我们会因为明天沉默不语,也会因为一件小事而心领神会哈哈一笑。
   当然,我不必在这里故弄玄虚,也无意于把这个事件写成类似侦探推理的文章,对于那首困扰我好久名叫《宋阳之死》的诗歌,在我问起他的时候,作为死亡事件的始作俑者,他目光如炬神情平静,我企图能在他的眼中发觉一丝不安,或者,接下来我们的谈话会因为这首诗歌让他变得顾盼左右,但是我没有成功。他的坦然让我吃惊,作为被缪斯眷顾的天才诗歌少年,长期隐居于这座北方的小城,他敏感地觉察到了自己的呼吸越来越急促,因为文化的空气越来越稀薄。而此后的十年间,他一不留神而引领的文学热潮在这个小城波澜起伏。离开小城的日子里,在朋友间欲言又止的神情里,他的影子忽隐忽现。
   苦闷的景象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一次溺水的经历,我在慌乱中丢失了呼吸的芦苇,我眼中只剩下一片明晃晃的天空。
   “持续的雨水阻止脚步,让你看清即将来临的亡灵,
   请收回你的鲜血、骨骼,潜藏在梦中的女人。
   世间的人们呵!原谅我在黎明来临之前,
   用自己的鲜血,清洗自己的墓碑。”
   我做不了预言家,但是,从那时候我就知道,诗歌最终会埋葬他的躯体和不平静的睡眠。
  9
   关于死亡,作为生者,我们如同隔岸观火,只能远望揣测,永远无法了解真相。但是,在我们的身体里、神态中,有一些东西,将会得到传承和永存。这些东西来自古人,也会出现在未来人的生命中。
   无法理清纷乱的思绪,我求助于一位语言大师,村上春树思想的光芒曾经数次照亮我的迷茫:“诉诸语言之后确很平凡,但当时的我并不是将其作为语言,而是作为一团薄雾样的东西来用整个身心感受的。无论镇纸中,还是桌球台上排列的红白四个球体里,都存在着死。并且我们每个人都在活着的同时像吸入细小灰尘似的将其吸入肺中。在此以前,我是将死作为完全游离于生之外的独立存在来把握的。就是说:‘死迟早会将我们俘获在手。但反言之,在死俘获我们之前,我们并未被死俘获。’在我看来,这种想法是天经地义、无懈可击的。生在此侧,死在彼侧。我在此侧,不在彼侧。在活得好端端的青春时代,居然凡事都以死为轴心旋转不休。”
   隔海向彼岸的大师致敬,我从他的文字里隐约看到了死亡的端倪,或许,这位异国他乡的哲人更能准确注解诗人死亡的意义。
  10
   一个人带着思想的能量降临,生存和毁灭确实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死亡是故事的结局,也是故事的开始,这条路上,熙熙攘攘的人们挤在一起,未来一无所知,死亡的感觉无法传递。
   思想催开了路边的花朵,人们的手却纷纷指向前方虚无缥缈的亮光,或者可以这样认为:诗人宋阳因为天生的触觉,感知并破解了微风中的暗语,用诗歌说出了路尽头的死亡。生命迹象的个体以及个体中诗意的部分。这位向死而生的灵魂歌者,在小城难以获取需要的安慰,他与死亡双向相互做着选择。与其说是死亡在这一刻选择了他,倒不如说他选择了死亡,他说出了死亡而没人相信,甚至都没人听见他说的到底是什么,直到他的内心变得宁静。
   一件事,当你说出了它,它就不存在了,它已经死亡。
   后来诗人远走他乡,这是生命对他的责罚,燃烧过的青春留给身后那座小城,他,一个人黯然离场。
   时间又过去了十年,我不再是那个穿黄大衣的年轻人,他也不再是那个天才诗歌少年。死亡离我们越来越近,而来自一九九六年的“死亡”两个字变得越来越刺眼。这些年,我们不再谈青春,不愿谈辉煌……因为青春和辉煌跟那座小城一起,被雪藏,被埋葬,当然,也被深深地铭记。
  11
   关于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文字,只能这样了,我庆幸是一个句号,而不是一个叹号。
   我泡好一杯茶,这个小城,春天出产上好的绿茶。
   昨天,小号手宋阳发来短信告诉我:我要回小城,希望一聚。
   我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见到他了。今夜,必是一场宿醉,光影凌乱处,希望我和他,彼此都能遇見另外一个自己。
  12
   死亡,另一个名字叫新生。
其他文献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2014—2020年)提出:“完善校企合作各项制度。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作培养机制,使人才培养融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校企合作已成为促进就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经之路。  宣城市工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本着“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在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基础上,
创新成果获得3项国家专利授权,公开发表3篇技术论文,编订1万余字的操作规范,他带出多名航天机构产品制造的技能骨干。  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积极开展各项技术创新,圆满完成了火星、嫦娥等10余项国家重点型号的技能攻关工作,工作室成员获得11项国家专利授权和1项国防专利授权。他就是天津市“海河工匠”李晓宝。  不服输,攻克难题是他的日常工作  太阳翼机构为卫星入轨后太阳翼展开提供约束和动力,该机构关
莫道“人间四月芳菲尽”,杭城四月却是春意正浓。4月21日,阳光晴好,满目葱绿,悠扬悦耳的音乐、鲜艳亮眼的花束、可口精致的甜品……所有这一切都勾勒出春天的欢乐与美好。对于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出嫁”的女儿们来说今天可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校友们一大早从四面八方赶回“娘家”共庆学前教育专业30周年华诞。  再聚首喜看变迁  学校教学楼103教室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闻声寻去,原来是86届学生的交流
当前背景下,农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宋银秋等人主编的《农业科技英语综合教程》一书,立足于国际科研、前沿学术的视野,收录了众多农业科技研究、国际学术现状的精华,旨在让农业科技英语学习者能全面、系統掌握国际、国内科研成果,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实现农业发展的跨越,必须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而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就需要掌握国际、国内前沿的学术理论,明晰农业术语与农
新学期伊始,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烹饪系副主任金晓阳的电话就被企业“打爆了”。“都是来要新一届实习生的,仅上海就有50多家企业。”由于学生供不应求,金晓阳最后婉拒了一半的企业。  无独有偶,酒店管理系党总支书记何立萍也在为挑选哪几家合作企业做新生“婆家”发愁:“都是五星级以上的连锁酒店集团!”  当部分高职院校还在遭遇“校热企冷”时,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却已实现了从“学院跟着企业走”到“企业追着学院跑”的“
【摘 要】 STEM教育项目在我园已经开始落实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收获。STEM幼儿课程项目的研究与开展,有利于幼儿教育全面开展和落实。项目的开展将幼儿的学习内容拓展得更深、更广、更宽。我园在开设STEM项目过程中,将班级博物馆建设与STEM课程项目融为一体。这项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幼儿园区生活的经历,又促进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地成长,为园区的班级文化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
年度考核和评定等次几乎是所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都要进行的工作,也是绩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年度考核和评优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在人事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组织历年为员工评定的考核等次,除25%的优秀比例外几乎全部是合格。年度考核的结果呈现出明显的集中趋势和中间倾向,没有真正体现员工之间的实际绩效存在的差异,造成绩效管理的扭曲。  误区:重轮流、多平均、轻绩效  本来应该将员工区分开来的评优机制怎
我的老家叫董村,村西住着一户人家,男主人姓吕,人们都叫他“大柱子”,人有些不灵光,说傻,也算不上,他也懂人情事故,见面主动打招呼,递烟,村里人婚丧嫁娶,他总第一个跑去帮忙。但就是有些反应迟钝,脑子不太拐弯,按村里人说法,叫“灌过牛黄丸”的。  大柱子的媳妇是外地人,有人说是四川的,也有人说是越南的。他的这个外地媳妇,在董村生活了五年,生下一个男孩,叫羽生。羽生三岁那年,外地女人逃走了,剩下羽生跟他
本期在线顾问:  杨学友,锦州市人民检察院高级检察官    同意事后补签劳动合同,可否主张双倍工资?  去年10月初,张先生被一家印染公司聘为技术员。与张先生一起被聘用的共有5人。上班的当日,公司就有言在先:劳动合同定于2011年1月中旬正式签订,此前这3个月属于临时工性质,不算工龄,如果不同意,公司将不予聘用。并拿出写有此项内容的意向书,让张先生等人签字。想到找工作的不容易,张先生他们均同意并签
借由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乡土中国”观点分析,以村落、庄田、宗族等构成的基层社会为传统文化艺术提供了创生、继承、发展的必要空间,由此不难判断乡村文化艺术应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质上是一种“生于斯、长于斯、兴于斯”的文化样态。从更宏大的历史人文尺度上观察,乡村文化艺术具有强烈的根源性,它缘起于华夏先民所创生的伟大农耕文明,且始终围绕着农业、农民、农村展开自我体系建构,从而与乡村时空保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