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基于价值链的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方式的演变
国际分工是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之前,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是产业间的国际分工,即不同国家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生产专业化的分工,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指导了产业间国际分工。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20世纪60年代后又出现了新的国际分工方式产业内分工,即同一产业内产品的“差别化”分工,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这种国际分工方式已被保罗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等新贸易理论所解释。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分工又进一步深化,出现了产品内的国际分工形式,这种分工不同于产业间国际分工和产业内国际分工,是一种基于产品价值链分割条件下的国际分工。
(二)基于价值链的国际分工
价值链最早由迈克·波特提出,认为价值链是企业生产过程中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项活动的集合。价值链国际分工形式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由跨国公司主导,将生产经营活动分成不同的环节,并根据各国要素禀赋的不同,放在不同的国家来生产经营,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通过产品价值链的国际分工,跨国公司强化了自身核心竞争力。之前出现的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其比较优势体现在最终产品上,而价值链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更多地体现为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或工序上的优势,所以价值链国际分工是国际分工进一步细化和深入的表现。当前跨国公司将附加值低的产品生产工序外包或到他国投资设厂进行生产,就是价值链分割的表现。
二、价值链国际分工视角下我国加工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 价值链国际分工视角下我国加工产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廉价、丰裕的劳动力,政府主导的投资性财政,大量企业做贴牌生产,积极开展加工贸易,确立了自己“世界加工厂”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主要是港商,并以中小企业为主。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大量台商到大陆投资,这些企业大都是为跨国公司代工的制造性企业。90年代后期以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直接到中国进行投资,大量制造业务使用了外包方式。通过加工贸易的多年发展,我国当前已成为世界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中心和OEM制造中心,承担着大部分产品价值链中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加工组装环节。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进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另外,我国也取得了制造产业的在位优势。我国利用外资切入全球价值链后,通过熟能生巧、标准化和专业分工等完成的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形成了各种产业集群,获得了在位优势。在位优势的存在转化为成本优势,延缓了要素成本上升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负面影响,维护了既得的产业在位。如东莞市一家五金制品公司的老板最终卖掉了在越南投资新建不到两年的一家五金制品厂,因为主要原材料锌合金不得不从东莞采购再用货柜运过去,技术工人也要从东莞工厂调去,当地招聘工人只能做一些相对简单的活,有时周边甚至连一家合格的电镀厂都找不到,导致成本无法控制。所以,尽管我国要素成本上升,由于这种在位优势,仍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并为我国产业升级奠定基础。
(二)价值链国际分工视角下我国加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确立“世界加工厂”地位的同时,由于在价值链国际分工中主要承担了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环节,随着经济的发展,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来说:
1.处于被治理地位,产业缺乏自主发展能力。由于我国在价值链国际分工中主要承担了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环节,我国企业只是获得了加工组装的订单,按订单要求进行生产随后交货于买家。至于产品价值链的前端设计、研发,以及后端最终产品的销售,仍掌握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者手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价值链体系中扮演着治理者的角色,而我国企业则处于被治理地位,没有产品设计和研发优势,没有品牌和自有的销售渠道。因此,对国外订单依靠性很强,缺乏产业自主独立发展能力。
2.产业发展面临着丧失在位风险。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来说,主要凭借了丰裕廉价的劳动力、优惠的政策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承接了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这是跨国公司价值链分割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区位选择的结果。然而,作为加工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 对成本比较敏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要素成本的上升,竞争力逐渐削弱,跨国公司势必会利用全球范围内调度、配置资源的能力,对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重新进行全球范围内区位选择,寻找更为有利的生产场所。一旦订单或外资企业迁移,加工产业面临着消失的风险。如近几年,我国不断出现跨国采购商订单外移东南亚的现象。总之,基于价值链的国际分工模式,随着要素成本的上升,使得我国面临着丧失产业在位的风险。
3.产业附加值低。宏基集团创办人施振荣提出了 “微笑曲线”理论,价值链就像人在微笑时形成的U型曲线,位于中间的生产制造环节附加值最低,位于曲线两端的研究设计和品牌附加值最高。当前,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竞争力的构筑不再依靠对产品价值链的整体占有,而是利用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优势,抢占价值链的高端,将低附加值的制造和装配等低附加值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国沿海地区企业加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绝大多数位于制造环节,附加值较低。国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国内企业为了获得订单,不断压价,利润率很低,行业利润绝大部分被掌握核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所摄取。如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手机大部分都是来自富士康们的“中国制造”,一款750美元的高端iPhone手机,富士康只能拿到25美元。再如生产一双耐克鞋,一美元的利润里中国只能赚4美分。
三、提升我国产业自我发展能力的对策
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我国加工产业在规模和成本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总体仍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我们需要重新调整企业战略和产业发展政策,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位置,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 发挥在位生产优势,借助国内市场逐渐向价值链两端扩展
加入全球价值链的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功能就是加工生产,很少接触价值链两端的设计研发和销售,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也牢牢地掌握着这些附加值高的环节,为避免增加竞争对手,不会主动帮助我国企业提升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所以,我国加工企业可以借助国内市场逐渐向价值链两端扩展。由于我国加工企业在生产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而以国内市场为导向的本土企业在研发和营销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两类企业可以协作整合,通过互相学习获得竞争力,从而培养产业自主发展能力。
(二)积极吸引外资,并鼓励更多本地企业参与外资企业的业务
根据我国台湾地区吸引外来投资的经验,在吸引外资的同时,通过本地企业的发展,逐步实现了产业的本地化,并形成了产业升级和对外扩散的能力。单纯依靠外资的进入和订单来发展经济和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升级是不现实的,因为跨国公司为掌握核心价值链会进行防止技术、知识、渠道等外溢的行为。外资的发展只是为当地企业与外资企业建立联系的生产网络提供了可能,不具有必然性。因此,在坚持吸引外资的同时,还应注重加强对外商企业的政策导向,鼓励外资企业就地选择供应商,与本地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本地更多企业参与产品价值链,将会产生产业集聚,延缓跨国公司可能因为成本上升而订单外移或资本外移倾向,避免丧失在位风险。
(三)通过先国内再国外的途径,加强品牌建设
我国企业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的限制,进入国际市场的途径较少,大多数企业不得不采取贴牌生产的方式,从而无法开创自己的出口品牌。这些企业具有一定的生产优势,在品牌的建设上,可通过先国内再国外的途径。具体来说,就是利用自己的生产优势与以国内市场为主的本土企业联合起来,先在国内市场逐渐建立品牌。通过国内品牌知名度的提高和品牌培养的经验积累,逐步再将品牌推向国际市场。通过品牌的建设,企业利润也会随之增加。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一)国际分工方式的演变
国际分工是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之前,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是产业间的国际分工,即不同国家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生产专业化的分工,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指导了产业间国际分工。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20世纪60年代后又出现了新的国际分工方式产业内分工,即同一产业内产品的“差别化”分工,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这种国际分工方式已被保罗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等新贸易理论所解释。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分工又进一步深化,出现了产品内的国际分工形式,这种分工不同于产业间国际分工和产业内国际分工,是一种基于产品价值链分割条件下的国际分工。
(二)基于价值链的国际分工
价值链最早由迈克·波特提出,认为价值链是企业生产过程中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项活动的集合。价值链国际分工形式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由跨国公司主导,将生产经营活动分成不同的环节,并根据各国要素禀赋的不同,放在不同的国家来生产经营,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通过产品价值链的国际分工,跨国公司强化了自身核心竞争力。之前出现的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其比较优势体现在最终产品上,而价值链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更多地体现为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或工序上的优势,所以价值链国际分工是国际分工进一步细化和深入的表现。当前跨国公司将附加值低的产品生产工序外包或到他国投资设厂进行生产,就是价值链分割的表现。
二、价值链国际分工视角下我国加工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 价值链国际分工视角下我国加工产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廉价、丰裕的劳动力,政府主导的投资性财政,大量企业做贴牌生产,积极开展加工贸易,确立了自己“世界加工厂”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主要是港商,并以中小企业为主。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大量台商到大陆投资,这些企业大都是为跨国公司代工的制造性企业。90年代后期以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直接到中国进行投资,大量制造业务使用了外包方式。通过加工贸易的多年发展,我国当前已成为世界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中心和OEM制造中心,承担着大部分产品价值链中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加工组装环节。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进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另外,我国也取得了制造产业的在位优势。我国利用外资切入全球价值链后,通过熟能生巧、标准化和专业分工等完成的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形成了各种产业集群,获得了在位优势。在位优势的存在转化为成本优势,延缓了要素成本上升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负面影响,维护了既得的产业在位。如东莞市一家五金制品公司的老板最终卖掉了在越南投资新建不到两年的一家五金制品厂,因为主要原材料锌合金不得不从东莞采购再用货柜运过去,技术工人也要从东莞工厂调去,当地招聘工人只能做一些相对简单的活,有时周边甚至连一家合格的电镀厂都找不到,导致成本无法控制。所以,尽管我国要素成本上升,由于这种在位优势,仍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并为我国产业升级奠定基础。
(二)价值链国际分工视角下我国加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确立“世界加工厂”地位的同时,由于在价值链国际分工中主要承担了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环节,随着经济的发展,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来说:
1.处于被治理地位,产业缺乏自主发展能力。由于我国在价值链国际分工中主要承担了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环节,我国企业只是获得了加工组装的订单,按订单要求进行生产随后交货于买家。至于产品价值链的前端设计、研发,以及后端最终产品的销售,仍掌握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者手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价值链体系中扮演着治理者的角色,而我国企业则处于被治理地位,没有产品设计和研发优势,没有品牌和自有的销售渠道。因此,对国外订单依靠性很强,缺乏产业自主独立发展能力。
2.产业发展面临着丧失在位风险。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来说,主要凭借了丰裕廉价的劳动力、优惠的政策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承接了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这是跨国公司价值链分割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区位选择的结果。然而,作为加工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 对成本比较敏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要素成本的上升,竞争力逐渐削弱,跨国公司势必会利用全球范围内调度、配置资源的能力,对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重新进行全球范围内区位选择,寻找更为有利的生产场所。一旦订单或外资企业迁移,加工产业面临着消失的风险。如近几年,我国不断出现跨国采购商订单外移东南亚的现象。总之,基于价值链的国际分工模式,随着要素成本的上升,使得我国面临着丧失产业在位的风险。
3.产业附加值低。宏基集团创办人施振荣提出了 “微笑曲线”理论,价值链就像人在微笑时形成的U型曲线,位于中间的生产制造环节附加值最低,位于曲线两端的研究设计和品牌附加值最高。当前,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竞争力的构筑不再依靠对产品价值链的整体占有,而是利用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优势,抢占价值链的高端,将低附加值的制造和装配等低附加值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国沿海地区企业加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绝大多数位于制造环节,附加值较低。国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国内企业为了获得订单,不断压价,利润率很低,行业利润绝大部分被掌握核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所摄取。如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手机大部分都是来自富士康们的“中国制造”,一款750美元的高端iPhone手机,富士康只能拿到25美元。再如生产一双耐克鞋,一美元的利润里中国只能赚4美分。
三、提升我国产业自我发展能力的对策
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我国加工产业在规模和成本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总体仍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我们需要重新调整企业战略和产业发展政策,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位置,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 发挥在位生产优势,借助国内市场逐渐向价值链两端扩展
加入全球价值链的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功能就是加工生产,很少接触价值链两端的设计研发和销售,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也牢牢地掌握着这些附加值高的环节,为避免增加竞争对手,不会主动帮助我国企业提升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所以,我国加工企业可以借助国内市场逐渐向价值链两端扩展。由于我国加工企业在生产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而以国内市场为导向的本土企业在研发和营销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两类企业可以协作整合,通过互相学习获得竞争力,从而培养产业自主发展能力。
(二)积极吸引外资,并鼓励更多本地企业参与外资企业的业务
根据我国台湾地区吸引外来投资的经验,在吸引外资的同时,通过本地企业的发展,逐步实现了产业的本地化,并形成了产业升级和对外扩散的能力。单纯依靠外资的进入和订单来发展经济和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升级是不现实的,因为跨国公司为掌握核心价值链会进行防止技术、知识、渠道等外溢的行为。外资的发展只是为当地企业与外资企业建立联系的生产网络提供了可能,不具有必然性。因此,在坚持吸引外资的同时,还应注重加强对外商企业的政策导向,鼓励外资企业就地选择供应商,与本地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本地更多企业参与产品价值链,将会产生产业集聚,延缓跨国公司可能因为成本上升而订单外移或资本外移倾向,避免丧失在位风险。
(三)通过先国内再国外的途径,加强品牌建设
我国企业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的限制,进入国际市场的途径较少,大多数企业不得不采取贴牌生产的方式,从而无法开创自己的出口品牌。这些企业具有一定的生产优势,在品牌的建设上,可通过先国内再国外的途径。具体来说,就是利用自己的生产优势与以国内市场为主的本土企业联合起来,先在国内市场逐渐建立品牌。通过国内品牌知名度的提高和品牌培养的经验积累,逐步再将品牌推向国际市场。通过品牌的建设,企业利润也会随之增加。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