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说理的思维类型及其运用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zvi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种说法认为,近代科学精神没有能在中国萌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思维认识事物一直缺乏理性分类意识。这是有其深刻道理的。中国本没有“科学”一词,近代日本人将西方的Science——“分科之学”翻译成 “科学”,由留学生们带回,中国才有了科学这一概念。“科学”乃“分科之学”也,典型如西方动物分类学的深入发展最终诞生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理性分类意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目前中学阶段的议论文写作教学所缺乏的正是这种理性分类意识。
  吉尔兹说:人是悬挂在意义之网里的动物。人栖身于其间的这个意义世界,因果关系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根据特点不同,因果关系分为事实性因果(合规律性)、价值性因果(合目的性)、条件性因果(合现实性)三类。议论文写作中,因果建构是其核心。议论说理往往说的是其“合理性”,即“合乎理性”,合理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合目的性,同时往往还需要从合规律性和合现实性中寻找支持,以证其然。因果有类型,议论说理自然也要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应对之,据此以划分其类对于议论文写作教学是有重要意义的。
  苏洵的史论名篇《六国论》代表着一种非常典型的议论范式,我们以此作为典例,深入到文本内部,梳理议论说理的思维路径,探究规律,来对议论说理的三种不同思维类型进行分析厘定。
  一、阐述:由果溯因
  《六国论》开篇提出全篇总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然后追溯原因,点出理由:“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形成中心论点之下的第一个分论点。接着模拟论敌口吻,提出反对意见:“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作者充分意识到自己立论可能存在的矛盾与漏洞,故而再进一步追加理由:“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赂者”成为“不赂者丧”的原因,补上漏洞,使自己的观点更全面更深入,同时又成为第二个分论点。段落最后再作论点重申“故曰:弊在赂秦也。”至此首段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简要论述: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切分为两个分论点,二者共同拱卫支持中心论点,立论全面,无懈可击,并成为全篇行文展开的结构提纲。
  第一段作为简论,提示了下文的行文思路,以下层次自然从“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方面展开论述。从“秦以攻取之外”到“此言得之”,出现了多组对比,在很多教材版本中往往统统被划归一段(自然段),细究其实是大有问题的。开头把秦“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进行了比较,这一组对比的目的在于更进一步揭示“赂秦而力亏”的实质,秦之大欲诸侯大患皆不在战,文章没说“在”什么,因为第一段中论点已有非常明确的表达——“在赂秦”。由此可见,这一部分实际是对总论点及其理由的一种形象化阐述。赂秦的韩、魏、楚等国,割让失地自然造成国力亏损,赂而力亏是一个显在的事实性因果,所以这一层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溯因阐述,点出其合规律性的客观事实以倡明道理。
  二、推证:以果证因
  文章从“思厥先祖父”开始的几组对比,跟第一组对比明显有所不同。第一组对比多从事实上的因失地而“力亏”的角度进行阐述,而这几组对比,实质在于紧紧围绕“赂秦”的行动目的与实际效果这一核心展开对比。梳理一下其思维路径,实际可以还原为一个完整的逻辑推理:割地赂秦如果能够赢得持久的和平,那也算是一个有意义的策略;实际情况却是——赂秦以求苟安而不可得;所以说,赂秦“犹抱薪救火”,必将殃及自身,终“至于颠覆”。这样一种说理思维显然是从赂秦者的预想出发,从价值性因果的角度,通过假言推理(此处具体来讲属于归谬反证的方法)来以果证因,揭示“赂秦”而“破灭”的必然性,也就论证了“赂秦”的不合理、不可行。
  兩相比较,二者说理思维有着显著不同:前者从事实性因果角度出发,由果溯因,阐述明确其内涵,追溯原因多涉及的是客观规律性的一种认知,采用阐述的方法,属于阐述型议论;后者把价值目的作为出发点考虑,由此推演论证其行为的正确与否、合不合理,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运用有效的演绎推理逻辑对因果加以论证,是为推演型论证。
  三、分析:条件归因
  以上层次是就六国中的魏、韩、楚这三个有赂秦行为的诸侯国展开论述的。要想让“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站得住脚,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问题是:六国中只有三国赂秦,“不赂者”齐燕赵何以也最终灭亡?在简论段中作者已经给出了初步的理由,现在需要的是展开对这一矛盾的具体分析。
  “不赂者”凡举齐、燕赵两种情况,前者“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其他诸侯国的灭亡成为齐国最终灭亡的条件,这是扣住“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角度来进行归因分析。关于燕赵两国,作者用了较多篇幅来分析强调其“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赵国五战秦“二败而三胜”,都是为了突出其“后亡”及“用兵之效”的现实结果,这是从反面角度做分析,“战”比“赂”好,为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这一分论点再补一笔。然后再把燕赵两国放在一起考察,寻找其必然灭国的共同原因,“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同样以条件归因思维使之与“弊在赂秦”紧密联系起来,是紧扣第二分论点“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加以分析论证。
  总而言之,这里所强调的是:齐燕赵三国的最终灭亡都是以“赂秦者”因“赂”而自取灭亡为条件的。至此,对两个分论点的正面论证已经完成。下文“向使”开始的反面假设分析,通过抽掉关键条件再进行考察的方法,设想不如此会有的结果——“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再推进一层,强调“赂秦”之实不可行。作者的分析极有分寸感,因为一国之灭亡有很多因素(文中也具体分析到了刺客、良将等问题),“赂秦”而亡的三国只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所以要说“或未易量”。
  这里用到的是分析的方法。分析的对象是矛盾,分析型议论就是抓住事物的内在矛盾,确定对立面,分析矛盾的各侧面,寻求矛盾转化的现实条件,循以展开一步步具体分析,使之在层次上逐步深化,最后归结引申,得出结论。   四、思路、结构与表达
  三种议论思维类型内隐为思路,外显则为结构:阐述型议论往往从论点出发,循着“树立观点——分解阐述——引申总结”的理路阐发;推演型论证则由前提推进,“明确前提——逻辑推演——观点确立”;分析型议论面对的矛盾,也就是说理的论题,“发现矛盾,提出问题——具体分析——得出结论”是其行文规律。与此同时,三种思维类型在文中又呈现为不同的表述方式——阐述、推论与分析。
  《六国论》第一段确立论点并对之阐述形成分论点,属立论段;从“秦以攻取之外”到“固不在战矣”是对论点内涵的阐释,应独立出来,成为阐释段;以下两段针对分论点展开因果推证与归因分析,充分论证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是为论证段。
  “赂秦”之弊已经明确,不赂之“惠”也已论及,那么,六国具体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灭亡呢?这是行文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作者同样以假设的方式,为六国设计了救亡图存之道,主要有三点:重谋臣、礼贤士、联合抗秦,强调其效果“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推证此道之切实合理可行。由此再深入一步,对其“有如此之势”而“赂秦”的现象进行心理归因分析——“为秦人之积威之所劫” ,这是进一步总结教训,并得出一个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结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这一层实践决策论述的意义就不仅限于六国了。决策段中普遍性结论的获得为下文针对当时现实作归结收束做好了铺垫。最后把北宋当朝和六国作一类比,强化说理的现实针对性、目的性。
  一篇典范的议论文从结构功能角度来看往往由五个基本的功能段构成:立论段、阐释段、论证段、决策段和归结段。立论段主要是确立论点或论题,确定全文论述的中心,多用阐述或分析。阐释段重在把核心内涵解释清楚,为下文展开论述界定到位,阐述为主。论证段往往是文章主体,为自己的立场观点提供溯因阐述、逻辑推证或归因分析。决策段则是由观点理由引申得出的实践性决策主张,重在解决问题,为强调决策的合理,常常也需要做简明的阐述、推证或分析。归结段往往重申观点、深化结论或针对现实、倡导主张。
  三种议论思维,五类功能段,议论说理,循以成篇。这是针对议论的科学实用的微观分类,也具有探索从根本上构建理性思维写作知识体系的积极意义。如果由此再进一步类型细分,则能强化写作训练的可操作性,更便利于教学中逐项落实、深化實践。
  [作者通联:山东淄博第四中学]
其他文献
自读课文该如何教,本不是一个问题。自读,自然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适时点拨为辅。这样的安排,按理说,是最有利于体现新课程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然而,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的自读课,要么被当成精读课进行研磨,要么蜻蜓点水般三言两语一带而过。凡此种种,自然是课程定位不准确所导致的。  肖盛怀老师的《散步》课堂实录,其课堂重心始终定位在问题的发现、思考、讨论中,这就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
古典诗歌赏析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诗歌赏析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困扰着大多数语文教师。如何找准教学的“起点”和“落点”呢?  这次听了各位老师的市属优质课,尤其是湖州二中许琴琴老师的《积雨辋川庄作》(这首诗选自余恕诚主编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给我颇多启发。这堂课的“起点”和“落点”,把握得很准,是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充满了
《在桥边》讲述的是战后德国一位受伤的退伍军人——“我”被安排在一座新桥上数过往行人的故事。其情节非常简单,但文中的言语形式,尤其是文中词语频繁地超常规搭配使用,颇值得玩味。这些超常规搭配的词语背后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笔者不揣鄙陋,在此作一管窥。  一、张冠李戴显不满  “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  文章开篇第一句,从叙述内容上看颇为平常,但“缝补了腿”这样的叙述语言却极不
作文,是学生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素养的集中体现。而议论文写作直接体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和价值观念。  笔者结合自己的高中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现状,认为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学生的社会视野狭窄。很多学生长期埋头作业,生活局限于学校,对外界发生的热点问题所知很少。因此,议论文写作中,支撑观点的材料往往陈旧,千人一面,动辄牛顿、爱迪生、居里夫人。由此造成议论文缺乏时代性和
【评议文章】林玉碧《体式思维与初中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13;赵春霞《形式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诗阅读教学内容确定》,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郑文静《初中现代诗歌教学内容研究》,杭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吴世广《初中新诗教学内容研究》,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13;李佳雨《现代叙事学视野下高中小说教学内容的建构》,山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
本书是“生命语文”首倡者熊芳芳继引爆语文界媒体圈的《高考微作文》一书之后的又一力作。28年的写作教学实践和深度思考,连续多年在知名杂志撰写作文指导专栏,指导学生发表文章五百余篇……作者以灵感创意、审题立意、选材内容、构思章法、语言技巧、考场策略六个方面为基本构架,紧扣作文写作的要点和高考作文的脉络,用灵动的语言、深邃的思想、丰厚的文学底蕴、鲜活的时代气息,唤醒学生的写作潜能,突破写作瓶颈,提高作文
带有自信色彩的安徒生童话《丑小鸭》,故事生动、优美,蕴意更是深刻。《丑小鸭》执著的人生态度激励了许许多多身处逆境的人们为理想而奋斗,“丑小鸭”的成长历程对于将要或正在面对成长问题的七年级学生而言,无疑有许多启发之处。为此,我作了精心预设。    案例一  第一节课是在六班,这个班学生语文素养不错,发言踊跃,表达能力也强。对这节课我是充满了信心。诚如所料,课堂教学十分顺利,学生按着预设的思路每一步都
王荣生教授提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体式”概念。他指出,“阅读是对具体的有某种特殊体式的文本的阅读,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文体教学。”文体是文章的构成体制、格式和样式,有着体式、语体和风格三个层面的内涵。语文教学涉及到的文本体式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文言文、戏剧等,仔细划分下来,分支精细众多。在诗歌教学中,文体是合理选择、创生诗歌阅读教学内容的重要维度;诗歌的体式特征、语体特征、抒情性特点等,对诗歌
一、疏影横斜   《享受教育——那些美丽的瞬间》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汲安庆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选集,是他对自己以往从事中学教育之旅的一次回眸,一次梳理,一次重温。汲老师以一个同行者的身份,用饱蘸诗意的文笔,叙写着他教育途中的故事与思索,折射出烂漫的智慧之光。他的选集,像一江春水,滋润了沿途的花花草草;如一棵绿树,染绿了所途经的荒寒沙漠;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教育路上的迷惘者。   捧卷在手,一如“掬水
长期以来,文言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过度教学”的病症。具体表现为,不论何种类型的文言课文,总是从第一个字教到最后一个字,唯恐哪一个字、哪一句话没有解释到位,学生便无法理解。此种教法,如果撇开文本的课程属性,只将其视作一篇独立存在的文章,或许无可厚非。一旦将其纳入三年一贯制、甚至六年一贯制的学科课程知识体系中,便会发现,其中必然存在着太多的不合理性。比如,同样是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古汉语语法问题,出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