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如春风化雨般走进了课堂,受到教师和学生的热烈欢迎,并凸显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及卓越的成效。但是,不可否认,在实践中还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的现象,课程改革在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扭曲了我们的课程改革,也偏离了课程改革的方向。如何认识并走出这些误区,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些深刻的反思。
一、课堂教学不能形式化
观摩新课程课堂教学课,总感觉课堂教学过于形式化,未能把握住课堂改革的要害,也没有真正领悟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如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但是,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仅当作“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标签。每堂课都有这么一个“合作学习”的环节,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似乎就不是新课程教学了。不仅普通教学者这样,就是名师示范课也如此。于是乎,教师在课前总是挖空心思,耗费主要精力,想尽量让这一环节热闹些、醒目些,也真是好戏连台,花样不断翻新,令人眼花缭乱。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见到,教师总是习惯性地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围成一小圈,大约花上5~8分钟的时间,对事先设置的问题进行讨论。这就是常说的“小组合作学习”了。表面上看课堂教学热热闹闹的,学生也似乎“合作”得很到位,其实,这里头问题很多。且不说这四人小组组合时的随意性,也不说“合作”时“热闹”的背后是不是有序、高效。单就时间上来说,就显得过于仓促与匆忙。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过程,总被牵着鼻子来回跑;有的是问题设置得不合理或学生参与不均衡、不深入,或者探究不深入,浅尝辄止,或者马马虎虎、草草收兵等等。
当然,这些“合作学习”的环节,乍看起来很热闹,学生也在积极互动,给人的感觉是课堂教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其实,在表象的里头,更多的是放纵、随意、低效。学生关注的不是“我们”怎么样,而是“我”怎么样。显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认识上的误区。新课程课堂教学,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人把它具体化为四个环节,即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课文—合作探究问题—拓展延伸练习。教研员也常常用这四个环节来衡量教师的教研课是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客观地讲,这四个环节对从传统教学转入到新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具有理论实践的具体性、实际操作的方便性,很受教师欢迎。但是,不分具体内容,一味地按部就班,生搬硬套,所带来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存在运用上的误区。有人以为把四个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个环节上分别演示一下,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了。其实,表面上的组合,永远代替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再者,学生认识不到位、目的不明确,没有养成合作的习惯,也是造成这个环节低效的原因。
那么,怎样防止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呢?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精心分组,使组员达到最佳状态的组合,每次“合作”都要有一位带头人。这是保证成功合作的基础。②注重平时训练,从点滴做起,养成“合作”的良好习惯。这是成功合作的前提。③保证有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过程。这是成功合作的条件。④教师积极参与,适时、适度引领。这有利于为学生成功合作学习营造氛围。⑤展示成果,及时点评,从而激发学生成功合作的兴趣。⑥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赏析,为成功合作学习添足后劲。另外,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课堂教学上的一个环节,更是学生课外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课后落实了这个环节,并内化为习惯,变成实实在在的自觉行为,小组合作学习就会获得高效,走向成功。说到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习惯的养成、一种合作精神的倡导,合作应成为一种能引领学生养成终身学习、探究的品质。
二、情境的设置要和谐
一个好的情境,往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并积极地投身于自主探究的氛围中去。好的情境,往往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程教学十分重视情境的设置工作,常被用作评价一堂公开教学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有的教师甚至不惜花费大量时间,想方设法把情境设置得新颖一些、丰富一些。结果,一堂课之中,又是唱来又是跳,又是图片又是动画,有的干脆来一段风情电影……花哨的情境让人眼花缭乱,也着实让学生惊叹不已、大饱眼福。学生被紧紧地吸引住了,被彻底地征服了。但是,待该课结束后,激情消失了,闭目静心想一想:“我学到了什么呢?”此刻,恐怕脑袋里除了花花绿绿的影子外,剩下的就是一片空白了。由此不难看出,在整堂课上学生关注的是情境本身,而忽略了课堂的学习内容,忽视了课堂的学习和探究,忽略了在学习中与同学的真诚合作,这种喧宾夺主的情境,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为什么会走进这些误区呢?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往往只关注“我”的编造和设置,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接受能力;强调的是“我”对情境的理解而不是学生对情境的领悟水平如何提高。客观地讲,对课件制作的不熟悉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教师自己不能根据课堂内容的实际需要,独立自主地制作恰如其分的情境,就只好上网搜寻,看看哪些大概可用,感觉不错的就“拿”过来组合。这种组合,是不可能恰到好处地融合教学、对学生课堂收获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的。如此,情境的花哨、过分的渲染也就在所难免了。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在完善教学形式方面,怎么才能达到情境设置和谐的目标呢?其一,教学情境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领悟水平,找准切入点;要坚持科学适度的原则,考虑到情境的真实性、有效性,千万不能舍本求末,单纯为课堂情境而制造情境。其二,教师要努力提高课件的制作能力,心中所悟,能够得心应手地应用到课件制作上。其三,要克服贪多贪全的心理。好的情境,或是一词一句,或是只言片语,就足以紧扣学生的心,引领学生投身到感知、领悟、探究的活动中去,而不是堆砌大量多媒体材料,图一时视觉冲击而使学生不愿主动思考问题。总之,情境是一个引子、一种契机、一种氛围,课堂的学习内容、课堂的学习过程和探究活动、与同学的合作等,才是课堂教学与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
三、切忌评价空洞、滥用鼓励
新课程提倡对学生要赏识、激励、宽容,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鼓励为主,但绝不是否认必要的批评和惩戒。现在的问题是,许多教师都非常忌讳批评学生,更不要说去惩戒学生了,害怕一不留心会因批评或惩戒惹出麻烦来。每年因教师对学生的惩戒不当而引发的事件有上升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对学生更多的举动就是反复表扬了,从幼儿园开始,以至学生考上大学。于是乎,教师夸奖学生的话语如泉水一样汩汩地流出来,什么“你真聪明”、“你太厉害了”、“你太棒了”、“你太伟大了”之类的话语俯拾皆是!课堂上,即使学生回答了很简单的问题,甚至回答根本就是错误的,教师也拐弯抹角地给予褒奖。
实际上,这些哗众取宠的、笼统的、缺乏教育意义的鼓励毫无价值可言。学生在听腻了的褒扬中,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已失去了对课堂本应有的激情和喜悦。长期下去,课堂带给学生的只能是迷失、麻木。有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本来就和它的同伴没什么两样的普普通通的哈巴狗,由于天天照镜子,脾气开始变了,变得越来越傲气了,连走路的姿势也变得霸气十足了。最后,变得连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同伴也瞧不起了……其实,它还是原来的“它”,一点儿也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它为什么会变化如此之大呢?原来,它天天照的镜子,是一面凸面镜。它每次往镜子面前一站:啊,我原来是这样高大,比同伴不知高大多少倍呢!时间久了,它还真的以为自己比同伴高大许多倍呢!我们的学生假如一直处在过度褒扬的氛围中,这对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以至世界观、人生观是极其有害的!
诚然,对学生创造性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奖励。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要实事求是,以恰当的态度对待。既要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也要把握可取之处,给予适当的鼓励,不可挫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但绝不是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褒扬。不错,好成绩是学生努力奋斗换来的,但“夸”要有一个度。明明是缺点、错误还要表扬,这样的表扬会有什么后果呢?一个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批评,未来如何去面对挫折和失败呢?没有批评和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培养不出健全的人格。因此,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与批评恰当结合,才是富有魅力和价值的评价。
四、处理师生关系要有一个度
新课程倡导和谐、民主和平等的师生观,一些教师将这种新的师生观理解成想尽办法讨好学生,让他们在与教师的相处当中没有任何的压力。这些教师认为只有在这种宽松的、无拘无束的师生关系当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天性和优长,获得最好的发展。例如在上课的时候,教师会和与自己同姓的学生说:“500年前我们还是一家呢!”拉扯一些和课堂教学毫无关系的事情。这种对新课程师生观的理解和实践似乎就过了头。
建立和谐、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不是要教师对学生“低声下气”、“卑躬屈膝”。如果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没有一个度,教学质量不会得到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反而受到阻碍,这样的师生关系同样与新课程理念相背离。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师生人格平等重要的前提下,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更需要教师比从前更多地用高尚的人格、丰富的学识以及亲和的个人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同时鼓励学生与教师平等交往,从这种交往中获得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所建立的师生关系才是优质的师生关系。
一、课堂教学不能形式化
观摩新课程课堂教学课,总感觉课堂教学过于形式化,未能把握住课堂改革的要害,也没有真正领悟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如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但是,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仅当作“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标签。每堂课都有这么一个“合作学习”的环节,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似乎就不是新课程教学了。不仅普通教学者这样,就是名师示范课也如此。于是乎,教师在课前总是挖空心思,耗费主要精力,想尽量让这一环节热闹些、醒目些,也真是好戏连台,花样不断翻新,令人眼花缭乱。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见到,教师总是习惯性地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围成一小圈,大约花上5~8分钟的时间,对事先设置的问题进行讨论。这就是常说的“小组合作学习”了。表面上看课堂教学热热闹闹的,学生也似乎“合作”得很到位,其实,这里头问题很多。且不说这四人小组组合时的随意性,也不说“合作”时“热闹”的背后是不是有序、高效。单就时间上来说,就显得过于仓促与匆忙。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过程,总被牵着鼻子来回跑;有的是问题设置得不合理或学生参与不均衡、不深入,或者探究不深入,浅尝辄止,或者马马虎虎、草草收兵等等。
当然,这些“合作学习”的环节,乍看起来很热闹,学生也在积极互动,给人的感觉是课堂教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其实,在表象的里头,更多的是放纵、随意、低效。学生关注的不是“我们”怎么样,而是“我”怎么样。显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认识上的误区。新课程课堂教学,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人把它具体化为四个环节,即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课文—合作探究问题—拓展延伸练习。教研员也常常用这四个环节来衡量教师的教研课是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客观地讲,这四个环节对从传统教学转入到新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具有理论实践的具体性、实际操作的方便性,很受教师欢迎。但是,不分具体内容,一味地按部就班,生搬硬套,所带来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存在运用上的误区。有人以为把四个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个环节上分别演示一下,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了。其实,表面上的组合,永远代替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再者,学生认识不到位、目的不明确,没有养成合作的习惯,也是造成这个环节低效的原因。
那么,怎样防止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呢?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精心分组,使组员达到最佳状态的组合,每次“合作”都要有一位带头人。这是保证成功合作的基础。②注重平时训练,从点滴做起,养成“合作”的良好习惯。这是成功合作的前提。③保证有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过程。这是成功合作的条件。④教师积极参与,适时、适度引领。这有利于为学生成功合作学习营造氛围。⑤展示成果,及时点评,从而激发学生成功合作的兴趣。⑥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赏析,为成功合作学习添足后劲。另外,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课堂教学上的一个环节,更是学生课外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课后落实了这个环节,并内化为习惯,变成实实在在的自觉行为,小组合作学习就会获得高效,走向成功。说到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习惯的养成、一种合作精神的倡导,合作应成为一种能引领学生养成终身学习、探究的品质。
二、情境的设置要和谐
一个好的情境,往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并积极地投身于自主探究的氛围中去。好的情境,往往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程教学十分重视情境的设置工作,常被用作评价一堂公开教学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有的教师甚至不惜花费大量时间,想方设法把情境设置得新颖一些、丰富一些。结果,一堂课之中,又是唱来又是跳,又是图片又是动画,有的干脆来一段风情电影……花哨的情境让人眼花缭乱,也着实让学生惊叹不已、大饱眼福。学生被紧紧地吸引住了,被彻底地征服了。但是,待该课结束后,激情消失了,闭目静心想一想:“我学到了什么呢?”此刻,恐怕脑袋里除了花花绿绿的影子外,剩下的就是一片空白了。由此不难看出,在整堂课上学生关注的是情境本身,而忽略了课堂的学习内容,忽视了课堂的学习和探究,忽略了在学习中与同学的真诚合作,这种喧宾夺主的情境,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为什么会走进这些误区呢?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往往只关注“我”的编造和设置,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接受能力;强调的是“我”对情境的理解而不是学生对情境的领悟水平如何提高。客观地讲,对课件制作的不熟悉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教师自己不能根据课堂内容的实际需要,独立自主地制作恰如其分的情境,就只好上网搜寻,看看哪些大概可用,感觉不错的就“拿”过来组合。这种组合,是不可能恰到好处地融合教学、对学生课堂收获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的。如此,情境的花哨、过分的渲染也就在所难免了。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在完善教学形式方面,怎么才能达到情境设置和谐的目标呢?其一,教学情境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领悟水平,找准切入点;要坚持科学适度的原则,考虑到情境的真实性、有效性,千万不能舍本求末,单纯为课堂情境而制造情境。其二,教师要努力提高课件的制作能力,心中所悟,能够得心应手地应用到课件制作上。其三,要克服贪多贪全的心理。好的情境,或是一词一句,或是只言片语,就足以紧扣学生的心,引领学生投身到感知、领悟、探究的活动中去,而不是堆砌大量多媒体材料,图一时视觉冲击而使学生不愿主动思考问题。总之,情境是一个引子、一种契机、一种氛围,课堂的学习内容、课堂的学习过程和探究活动、与同学的合作等,才是课堂教学与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
三、切忌评价空洞、滥用鼓励
新课程提倡对学生要赏识、激励、宽容,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鼓励为主,但绝不是否认必要的批评和惩戒。现在的问题是,许多教师都非常忌讳批评学生,更不要说去惩戒学生了,害怕一不留心会因批评或惩戒惹出麻烦来。每年因教师对学生的惩戒不当而引发的事件有上升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对学生更多的举动就是反复表扬了,从幼儿园开始,以至学生考上大学。于是乎,教师夸奖学生的话语如泉水一样汩汩地流出来,什么“你真聪明”、“你太厉害了”、“你太棒了”、“你太伟大了”之类的话语俯拾皆是!课堂上,即使学生回答了很简单的问题,甚至回答根本就是错误的,教师也拐弯抹角地给予褒奖。
实际上,这些哗众取宠的、笼统的、缺乏教育意义的鼓励毫无价值可言。学生在听腻了的褒扬中,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已失去了对课堂本应有的激情和喜悦。长期下去,课堂带给学生的只能是迷失、麻木。有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本来就和它的同伴没什么两样的普普通通的哈巴狗,由于天天照镜子,脾气开始变了,变得越来越傲气了,连走路的姿势也变得霸气十足了。最后,变得连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同伴也瞧不起了……其实,它还是原来的“它”,一点儿也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它为什么会变化如此之大呢?原来,它天天照的镜子,是一面凸面镜。它每次往镜子面前一站:啊,我原来是这样高大,比同伴不知高大多少倍呢!时间久了,它还真的以为自己比同伴高大许多倍呢!我们的学生假如一直处在过度褒扬的氛围中,这对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以至世界观、人生观是极其有害的!
诚然,对学生创造性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奖励。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要实事求是,以恰当的态度对待。既要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也要把握可取之处,给予适当的鼓励,不可挫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但绝不是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褒扬。不错,好成绩是学生努力奋斗换来的,但“夸”要有一个度。明明是缺点、错误还要表扬,这样的表扬会有什么后果呢?一个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批评,未来如何去面对挫折和失败呢?没有批评和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培养不出健全的人格。因此,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与批评恰当结合,才是富有魅力和价值的评价。
四、处理师生关系要有一个度
新课程倡导和谐、民主和平等的师生观,一些教师将这种新的师生观理解成想尽办法讨好学生,让他们在与教师的相处当中没有任何的压力。这些教师认为只有在这种宽松的、无拘无束的师生关系当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天性和优长,获得最好的发展。例如在上课的时候,教师会和与自己同姓的学生说:“500年前我们还是一家呢!”拉扯一些和课堂教学毫无关系的事情。这种对新课程师生观的理解和实践似乎就过了头。
建立和谐、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不是要教师对学生“低声下气”、“卑躬屈膝”。如果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没有一个度,教学质量不会得到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反而受到阻碍,这样的师生关系同样与新课程理念相背离。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师生人格平等重要的前提下,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更需要教师比从前更多地用高尚的人格、丰富的学识以及亲和的个人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同时鼓励学生与教师平等交往,从这种交往中获得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所建立的师生关系才是优质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