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教师囿于教材,难以放下“师威”,独霸课堂的“话语权”,采用“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模式,学生习惯于跟从、接受,缺少思考的时间与想象的空间,难以开启思维,只有依赖于机械地训练提高考分,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严谨性,教师要摆脱生硬的灌输,就要以提问为学生提供思维铺垫,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恢复记忆,在联系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当学生某一知识链条断裂,思维就会受阻,教师要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恢复记忆,修复断裂.当学生在阅读中对某些原理理解不透彻、掌握不牢固,教师要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通过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挖掘隐性条件.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未知量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条件有可能满足吗?条件是否可以确定未知量?引导学生反思,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原则
1.层次性.课堂提问,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合理安排问题的顺序,若提出的问题杂乱无章,势必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趣味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课堂提问,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觉得有趣,吸引学生提出问题.
3.启发性.高中数学相对于初中数学而言,内容更抽象、难度更大,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要以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启发学生在思考中释疑解惑.
4.灵活性.在课堂提问中,有时学生的思维受阻,答案未必会与“标准答案”一致,甚至不准确.教师如果替代学生的思考,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提问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教师要提出一些辅助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重新建立连接,激活被断开的结点,帮助学生走出思维困境.
二、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1.提问功能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在精心研读教材、精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提出的问题固有功能须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教师要将数学的“锚”抛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为学生提供知识与思维的生长点.如,提出问题:如何将任意角三角函數求值问题转化为0~360°角三角函数求值问题?求390°的正弦、余弦值.学生从三角函数的定义出发,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可以用弧度制表示sin(α 2kπ) =sinα,cos(α 2kπ) =cosα, (k∈Z),因而可以求出sin390°=sin30°=12,cos390°=cos30°=32.教师引导学生推导角π-α与角α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时,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要提出问题: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一定相等.反过来呢?如果两个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它们的终边一定相同吗?尝试找出和30°角正弦值相等,但终边不同的角.学生借助于已有经验,得出角π-α与角α的终边关于y轴对称,则可以知道sin(π-α) =sinα.
2.问题设计有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把握好知识的“生长点”,设计问题串,与学生的旧知建立连接,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要分2~3个层次.如,在推导对数运算法则loga(xy)=logax logay(x>0,y>0)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问题1:若设logax=M,logay=N,将它们改成指数形式,会得到怎样的结果?问题2:根据x=aM,y=aN,能推导出xy等于一个什么样的式子?问题3: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aMaN等于什么?改成对数式,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3.要留有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大部分数学问题需要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推理计算.如果学生思考时间不足,就难以准确地回答问题,也不能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教师不能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要留有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开启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如果教师的提问仓促,学生缺少自主思考的时间,就会导致思维受阻,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引导.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以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开启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原则
1.层次性.课堂提问,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合理安排问题的顺序,若提出的问题杂乱无章,势必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趣味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课堂提问,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觉得有趣,吸引学生提出问题.
3.启发性.高中数学相对于初中数学而言,内容更抽象、难度更大,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要以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启发学生在思考中释疑解惑.
4.灵活性.在课堂提问中,有时学生的思维受阻,答案未必会与“标准答案”一致,甚至不准确.教师如果替代学生的思考,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提问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教师要提出一些辅助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重新建立连接,激活被断开的结点,帮助学生走出思维困境.
二、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1.提问功能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在精心研读教材、精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提出的问题固有功能须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教师要将数学的“锚”抛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为学生提供知识与思维的生长点.如,提出问题:如何将任意角三角函數求值问题转化为0~360°角三角函数求值问题?求390°的正弦、余弦值.学生从三角函数的定义出发,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可以用弧度制表示sin(α 2kπ) =sinα,cos(α 2kπ) =cosα, (k∈Z),因而可以求出sin390°=sin30°=12,cos390°=cos30°=32.教师引导学生推导角π-α与角α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时,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要提出问题: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一定相等.反过来呢?如果两个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它们的终边一定相同吗?尝试找出和30°角正弦值相等,但终边不同的角.学生借助于已有经验,得出角π-α与角α的终边关于y轴对称,则可以知道sin(π-α) =sinα.
2.问题设计有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把握好知识的“生长点”,设计问题串,与学生的旧知建立连接,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要分2~3个层次.如,在推导对数运算法则loga(xy)=logax logay(x>0,y>0)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问题1:若设logax=M,logay=N,将它们改成指数形式,会得到怎样的结果?问题2:根据x=aM,y=aN,能推导出xy等于一个什么样的式子?问题3: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aMaN等于什么?改成对数式,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3.要留有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大部分数学问题需要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推理计算.如果学生思考时间不足,就难以准确地回答问题,也不能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教师不能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要留有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开启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如果教师的提问仓促,学生缺少自主思考的时间,就会导致思维受阻,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引导.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以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开启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