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镜头理论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与蒙太奇相对立的电影制作理论。长镜头是与短镜头相对而言,是在一个较长的不间断镜头里,通过推、拉、摇、移、跟等综合运动摄影(摄像)这种空间连续的场面调度,完整的纪录一个事件段落的全过程,形式独特的纪实风格。安德烈·巴赞以长镜头理论为电影美学的核心思想,创立了记录学派。他主张在屏幕上再现具体的生活的原生形态,以保持屏幕形象真实感、现场感,以保持拍摄对象及运动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完整性。
虽然长镜头理论由来已久,但是纵观影史长镜头的运用却还是属于比较少见的,惯用长镜头的导演侯孝贤曾说,自己是因为没有资金才使用长镜头,但是如今的长镜头确是在财力、人力和超强的导演调度能力上的考验,杜琪峰在拍摄《大事件》时特意找来了曾掌镜《指环王》的摄影师,但是在其看完剧本之后以“无法胜任”拒绝了这次考验,当然之后杜琪峰带领摄制组自食其力,奇迹般地完成了一段近7分钟时长得复杂而精致的长镜头开场,其实现困难度和花费都是相当高的。并有说杜琪峰是凭借此长镜头得到了当年的金马奖,可能言过其实,但这个长镜头绝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功效。长镜头多见于被用作影片开场,交代故事的环境和背景,有时会配以字幕同时出现,给影片带来一个流畅甚至宏大的开场。
作为《地心引力》的导演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这不是他第一次在影片中运用长镜头了,2006年其执导的《人类之子》中就运用了2个长镜头:一个是位于影片三分之一处的长4分4秒的开车遇杀手阻击的戏,一个是位于影片末尾的长10分钟的巷站。两个长镜头相比,末尾的巷战更加的炫目,显示出大场面的调度功力,在大空间中,镜头的运动和演员的走位以及道具的配合都是十分考验导演功力的,类似此片汽车内调动不大的画面,却也在镜头后,做了观众无法想象的工作,不仅用到了一种可以延伸到车内任何角落,并可以360度流畅拍摄车外的拍摄装备,那辆汽车也经过了改装,内部座椅可以调节以配合摄像机的运动,而镜头从车内移出车外后,在这短短的10秒内,改装的汽车又恢复了原装,位于车身周边铺筑拍摄的装置瞬间消失,可想而知这不起眼的几秒钟,工作人员是付出了何等的努力,才造就了这精彩绝伦的长镜头。
就场面调度来说,影史上有一个更堪称完美的长镜头。1958年的《历劫佳人》由于环球公司的胡乱剪辑,让这部影片七零八落,但是庆幸的是开场的长镜头被保留,这个镜头涉及到非常复杂的空间调度,从屋顶转到楼房的另一面,之后是跟拍,其中有上下的升降,还有横向的跨越整条街的移动,这在当年的摄影条件来说几乎是不可实现的,导演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运用了当时可能实施的一切技术,吊臂、摄影车和起重机,这段3分20秒成功的长镜头案例,在此后50年间竟然没人能逾越,,正是这个镜头将故事发生的环境交代出来,让观众对当年美国和墨西哥边境的混乱一目了然,并从一个定时炸弹开始,造成了惊心动魄的紧张效果,在广角和特写间的切换也非常自然。后来这个镜头被很多大导演模仿,最成功的是美国导演罗伯特·奥尔特曼(Robert Altman)在《大玩家》中的8分钟镜头。
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影片总能在结尾处发力,给人以触动内心的效果,他拍摄的《职业:记者》在结尾处运用了一个长6分17秒的长镜头,这是一个安静舒缓的镜头,镜头从主角躺倒在床上后,摇至一侧的铁窗,然后镜头慢慢向前移动,直至穿过了铁窗后在外景中移动,最后调转方向,变为了从外向内拍摄的镜头。这里运用了一个现今看来很常见的拍摄方式“穿墙镜头”,现在有了数字技术的进步,拍摄这类镜头时,都是在前期选好接点,后期做出的效果,而在当年安东尼奥尼拍摄这个镜头时,花费了大约11天,在摄像机无法通过铁窗栏杆的限制下,采用了边拍边拆的手段完成了这惊世骇俗的镜头,并在摄影机调转回头的时候,铁窗又完好如初,如何做到的至今也是迷。这个镜头在保持内外空间独立性的同时,干净利索的穿窗而过,直接将内外环境形成了对比,颠覆了传统的戏剧表现手法,为长镜头又添一力作。
我们国内的观众比较习惯地认为国外的电影拍摄的技术和手段要厉害很多,但就长镜头而言,早在上世纪,中国抗日电影《小兵张嘎》就在影片中成功的运用了长镜头,此时长镜头的运用刚刚起步。这个镜头可标题为“嘎子带你进部队”,它主要就是交代了部队的环境,镜头跟随罗金宝和嘎子进入院子,然后一路钻进葡萄树下,再拐进小篷屋里,在上房,再下梯子,进入另一个院子等,犹如迷宫般的一段进入隐蔽的部队之路,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无从考证,但根据当年国内的情况来说,这个镜头一定是我们伟大的电影剧组自己创造的结晶,创作时也未考虑什么长镜头理论,只是跟着感觉,认为这样能更好地表现主题。这样一来,喜欢这部儿时的电影并不仅仅是停留在怀旧等层面上了,它之所以成功,还体现在它在当时时髦的电影语言上,这个长镜头功不可没。
上世纪90年代,吴宇森在《辣手神探》中也有一段长2分37秒的医院枪战长镜头,其拍摄的难度在于不仅要照顾到周润发和梁朝伟的耍帅,还要照顾到群众演员在爆炸和烟雾中的走位,甚至有一些高难度的翻窗镜头,在经过了精确的计算和排演后才得以实现,但多年后吴导坦言这是由两个镜头拼合而成的,只是当年的观众都被骗了。90年代后期香港和日本合拍了一部电影《不夜城》,开场镜头跟随金城武的背影在东京新宿的歌舞伎厅穿梭了3分47秒,期间运用了跟拍和吊臂等来完成上下楼梯等镜头,这一场戏为故事后面的大动荡铺成了背景,是一部少见的开场便紧贴主题的电影。提到国产电影的长镜头,也会很容易让观众想到2006年的《云水谣》,或者我们可以将它归到一个长镜头的大的范畴里,因为它那美轮美奂的开场是通过数字后期实现的,所以谈不上什现场调度、走位排演之类的考验脑力和体力的额外工作。
最后我们还是要提一下《俄罗斯方舟》这部电影,我想在无论今后电影发展到什么程度,只要谈到长镜头,就躲不开这部电影,我们且不讨论其本身在内容上的价值,单说这是一部用一个镜头拍完的长90分钟的电影,它就足以屹立在电影技术史的长河中了。影片讲述是一个法国外交馆游览俄国某博物馆的记录,的确,这部电影更像是记录而不是故事,导演和他的剧组花了7个月来排演,只是布光就用了26个小时,而整个电影拍摄时间只用了2个多小时,前3次拍摄因技术上的难题而中断,第4次才一举成功。这是世界上唯一一部一个镜头拍摄完成的电影。(希区柯克的《夺魂索》虽然整部电影是一个镜头,但不是一次拍摄的,是用几个长镜头巧妙无缝衔接在一起。)
对于推崇蒙太奇的很多电影人来说,对长镜头还是存在很多争议,大多不认可是认为长镜头有偷懒之嫌。如蔡明亮的《爱情万岁》在结尾处,便是一个女人在镜头前哭了7分钟的长镜头,有人说这是考验耐性的艺术片,也是偷懒地延长影片时间。在众多号称艺术的影像作品中,都能找到艺术家导演“偷懒”的创作,他们可以将摄像机放在那,对着天空,对着大海,或者随便什么,一拍就是一天,最后的作品也就是几十分钟的场景,没有任何其它因素。这类作品,大多数还是依照了艺术家的意图,让你感受到他想要表达的东西。电影更是如此,即便是单纯的哭几分钟,还是有观众能感受得到导演意图。
不论长镜头还是蒙太奇,都是为电影叙事所服务的,长得其所便成为经典,而那些为了长而长,只是自欺欺人,不是有这句话么,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虽然长镜头理论由来已久,但是纵观影史长镜头的运用却还是属于比较少见的,惯用长镜头的导演侯孝贤曾说,自己是因为没有资金才使用长镜头,但是如今的长镜头确是在财力、人力和超强的导演调度能力上的考验,杜琪峰在拍摄《大事件》时特意找来了曾掌镜《指环王》的摄影师,但是在其看完剧本之后以“无法胜任”拒绝了这次考验,当然之后杜琪峰带领摄制组自食其力,奇迹般地完成了一段近7分钟时长得复杂而精致的长镜头开场,其实现困难度和花费都是相当高的。并有说杜琪峰是凭借此长镜头得到了当年的金马奖,可能言过其实,但这个长镜头绝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功效。长镜头多见于被用作影片开场,交代故事的环境和背景,有时会配以字幕同时出现,给影片带来一个流畅甚至宏大的开场。
作为《地心引力》的导演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这不是他第一次在影片中运用长镜头了,2006年其执导的《人类之子》中就运用了2个长镜头:一个是位于影片三分之一处的长4分4秒的开车遇杀手阻击的戏,一个是位于影片末尾的长10分钟的巷站。两个长镜头相比,末尾的巷战更加的炫目,显示出大场面的调度功力,在大空间中,镜头的运动和演员的走位以及道具的配合都是十分考验导演功力的,类似此片汽车内调动不大的画面,却也在镜头后,做了观众无法想象的工作,不仅用到了一种可以延伸到车内任何角落,并可以360度流畅拍摄车外的拍摄装备,那辆汽车也经过了改装,内部座椅可以调节以配合摄像机的运动,而镜头从车内移出车外后,在这短短的10秒内,改装的汽车又恢复了原装,位于车身周边铺筑拍摄的装置瞬间消失,可想而知这不起眼的几秒钟,工作人员是付出了何等的努力,才造就了这精彩绝伦的长镜头。
就场面调度来说,影史上有一个更堪称完美的长镜头。1958年的《历劫佳人》由于环球公司的胡乱剪辑,让这部影片七零八落,但是庆幸的是开场的长镜头被保留,这个镜头涉及到非常复杂的空间调度,从屋顶转到楼房的另一面,之后是跟拍,其中有上下的升降,还有横向的跨越整条街的移动,这在当年的摄影条件来说几乎是不可实现的,导演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运用了当时可能实施的一切技术,吊臂、摄影车和起重机,这段3分20秒成功的长镜头案例,在此后50年间竟然没人能逾越,,正是这个镜头将故事发生的环境交代出来,让观众对当年美国和墨西哥边境的混乱一目了然,并从一个定时炸弹开始,造成了惊心动魄的紧张效果,在广角和特写间的切换也非常自然。后来这个镜头被很多大导演模仿,最成功的是美国导演罗伯特·奥尔特曼(Robert Altman)在《大玩家》中的8分钟镜头。
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影片总能在结尾处发力,给人以触动内心的效果,他拍摄的《职业:记者》在结尾处运用了一个长6分17秒的长镜头,这是一个安静舒缓的镜头,镜头从主角躺倒在床上后,摇至一侧的铁窗,然后镜头慢慢向前移动,直至穿过了铁窗后在外景中移动,最后调转方向,变为了从外向内拍摄的镜头。这里运用了一个现今看来很常见的拍摄方式“穿墙镜头”,现在有了数字技术的进步,拍摄这类镜头时,都是在前期选好接点,后期做出的效果,而在当年安东尼奥尼拍摄这个镜头时,花费了大约11天,在摄像机无法通过铁窗栏杆的限制下,采用了边拍边拆的手段完成了这惊世骇俗的镜头,并在摄影机调转回头的时候,铁窗又完好如初,如何做到的至今也是迷。这个镜头在保持内外空间独立性的同时,干净利索的穿窗而过,直接将内外环境形成了对比,颠覆了传统的戏剧表现手法,为长镜头又添一力作。
我们国内的观众比较习惯地认为国外的电影拍摄的技术和手段要厉害很多,但就长镜头而言,早在上世纪,中国抗日电影《小兵张嘎》就在影片中成功的运用了长镜头,此时长镜头的运用刚刚起步。这个镜头可标题为“嘎子带你进部队”,它主要就是交代了部队的环境,镜头跟随罗金宝和嘎子进入院子,然后一路钻进葡萄树下,再拐进小篷屋里,在上房,再下梯子,进入另一个院子等,犹如迷宫般的一段进入隐蔽的部队之路,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无从考证,但根据当年国内的情况来说,这个镜头一定是我们伟大的电影剧组自己创造的结晶,创作时也未考虑什么长镜头理论,只是跟着感觉,认为这样能更好地表现主题。这样一来,喜欢这部儿时的电影并不仅仅是停留在怀旧等层面上了,它之所以成功,还体现在它在当时时髦的电影语言上,这个长镜头功不可没。
上世纪90年代,吴宇森在《辣手神探》中也有一段长2分37秒的医院枪战长镜头,其拍摄的难度在于不仅要照顾到周润发和梁朝伟的耍帅,还要照顾到群众演员在爆炸和烟雾中的走位,甚至有一些高难度的翻窗镜头,在经过了精确的计算和排演后才得以实现,但多年后吴导坦言这是由两个镜头拼合而成的,只是当年的观众都被骗了。90年代后期香港和日本合拍了一部电影《不夜城》,开场镜头跟随金城武的背影在东京新宿的歌舞伎厅穿梭了3分47秒,期间运用了跟拍和吊臂等来完成上下楼梯等镜头,这一场戏为故事后面的大动荡铺成了背景,是一部少见的开场便紧贴主题的电影。提到国产电影的长镜头,也会很容易让观众想到2006年的《云水谣》,或者我们可以将它归到一个长镜头的大的范畴里,因为它那美轮美奂的开场是通过数字后期实现的,所以谈不上什现场调度、走位排演之类的考验脑力和体力的额外工作。
最后我们还是要提一下《俄罗斯方舟》这部电影,我想在无论今后电影发展到什么程度,只要谈到长镜头,就躲不开这部电影,我们且不讨论其本身在内容上的价值,单说这是一部用一个镜头拍完的长90分钟的电影,它就足以屹立在电影技术史的长河中了。影片讲述是一个法国外交馆游览俄国某博物馆的记录,的确,这部电影更像是记录而不是故事,导演和他的剧组花了7个月来排演,只是布光就用了26个小时,而整个电影拍摄时间只用了2个多小时,前3次拍摄因技术上的难题而中断,第4次才一举成功。这是世界上唯一一部一个镜头拍摄完成的电影。(希区柯克的《夺魂索》虽然整部电影是一个镜头,但不是一次拍摄的,是用几个长镜头巧妙无缝衔接在一起。)
对于推崇蒙太奇的很多电影人来说,对长镜头还是存在很多争议,大多不认可是认为长镜头有偷懒之嫌。如蔡明亮的《爱情万岁》在结尾处,便是一个女人在镜头前哭了7分钟的长镜头,有人说这是考验耐性的艺术片,也是偷懒地延长影片时间。在众多号称艺术的影像作品中,都能找到艺术家导演“偷懒”的创作,他们可以将摄像机放在那,对着天空,对着大海,或者随便什么,一拍就是一天,最后的作品也就是几十分钟的场景,没有任何其它因素。这类作品,大多数还是依照了艺术家的意图,让你感受到他想要表达的东西。电影更是如此,即便是单纯的哭几分钟,还是有观众能感受得到导演意图。
不论长镜头还是蒙太奇,都是为电影叙事所服务的,长得其所便成为经典,而那些为了长而长,只是自欺欺人,不是有这句话么,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