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每天负责给我送饭的是许医生的儿子许慎,他比我高一个年级。
每次来他都先轻轻敲门,“砰砰砰”,正好三下。我开门接过饭菜,然后又关上门。估摸着我吃完了,他又再次敲门,“砰砰砰”,也是三下,待我开门后把餐盒拿走。
入院的第二天一早,许慎带了一本杂志过来,说是怕我无聊。我冲他笑了笑,什么也没说就把门关上了。杂志的名字让我后来一想起来还是忍不住笑——小开本的杂志封面上写着四个大字:“儿童文学”。
那些天我都呆在素白一片的病房里,听着外面时远时近的口号声,无聊时就看看窗台上不知道是谁种的芦荟,看看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的麻雀和窗外地面上交错的光影。而那本杂志被我端正地放在那盆芦荟的旁边,从来没有翻过。
出院的那天,我以为许慎不会来给我送早饭了,却没想到七点的时候“砰砰砰”的敲门声还是照常响了。
这次,许慎没有在走廊等我,而是坐在椅子上看着我把粥喝完。许慎拿着餐盒准备走的时候,我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叫住了他:“你……”我不知道后面自己要说什么。
“嗯?什么?”许慎整理着手里的餐盒,并没有抬头看我。
“这么多天……你……你不怕被我传染么?”我眯着还有些红肿的眼睛,却依然看不清他。
这时许慎才抬起头来笑了。“被传染了才好呢!那样我就有逃课的理由了。”他说完还吐了吐舌头。见我没回话,许慎摇了摇手里装着餐盒的袋子,说:“没事的话,我先走了。你出院了也要好好休息。”
看着许慎消失在走廊的尽头,我才关上门,重新坐回病床上开始发愣。我以前一直对高中遐想万千,却万万没想到我的高中生活竟然是这样拉开序幕的:托红眼病的“福”,我一开学就被隔离在校医院里,连军训也免了。
刚收拾好东西,我正准备一个人走出去,就看见班主任、医生还有几个陌生的同学。他们说是来接我出院的,还说要庆祝一下。在关上病房门的那一刻,我望着窗台上的那盆绿色植物,默默地对自己说:“再见,芦荟!”
跟着大家站到了阳光下,我才发现自己忘了跟许慎道一句“再见”。
2
没有理由的、出乎意料的,刚上高中的我成绩差得一塌糊涂。我尽管认真听课,但还是完全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每当无意间看见其他同学在听完老师讲课之后作恍然大悟状,我更对自己失望了,第一次觉得“鼠辈”这样的词语放在自己身上再合适不过。数理化的周考总是不及格,我却依旧不敢提问、不敢请教,只是一个人坐在自己的“小方格”里,一边啃笔头一边皱着眉头骂自己又蠢又笨。
一想起父母在外对他人说起“女儿在省重点中学念书”时的自豪模样,我便不敢告诉他们其实自己在这个“高手云集”的学校里表现得有多么糟糕——他们一向引以为傲的女儿现在连当个“残兵败将”的资格都没有。
在远离家乡的第一个冬天,我把一件又一件的衣服往身上裹了又裹,却还是感冒得像成绩一样“一塌糊涂”。硬撑了几天后,我被室友和班主任强行拖进了校医院输液。新来的护士总是找不对血管,在我的右手臂上插了好几下才插好针头。
冬天生病的人太多,护士没时间时刻照料我。我看着右手臂上那一个个针眼,眼泪、鼻涕终于一起决堤般地流了出来。由于穿得太厚,我的左手没法从口袋里掏出纸巾来,只好在脸上乱抹。其他来看病的学生都作惊悚状地看我一眼,然后又匆匆地从我旁边走过去了。
就在我抬起左手用校服袖子擦脸上的鼻涕时,眼前出现了一张特写的脸——那正是许慎的脸。他只说了一句“猫,还是花的”,我就笑了。一不小心扯到针头,痛得我“龇牙咧嘴”的。下一秒,插着针头的右手就被另外一只手给按住了。
“别动!”许慎这次没有笑,眼睛里还有愠色。我乖乖点头,本能地想抽回被他按住的手。许慎明白了我的意思,放开了手。我正要松一口气,他的手却已经放在我额头上了。我还没反应过来,他的手又跑到他自己的额头上去了。末了,许慎笑说:“烧差不多已经退了。”
“跟个花猫一样!”说完许慎从兜里掏出纸巾,又把手向我伸过来。我不由自主地往后躲了一下。许慎再没说什么,把纸巾塞在我的左手里,让我自己擦脸。
“不许吃油腻的、麻辣的、生冷的……多喝水、穿厚点儿,记得戴手套、系围巾,晚上盖好被子……”许慎拿着我的药,陪我朝宿舍走去。我在落后他一步的地方一边回答着“嗯”一边点头,偶尔打几个喷嚏,擦一下鼻涕。
在宿舍楼前,许慎把药递给我,又“叽里咕噜”说了一通。但我只记得最后一句:“……感冒得再厉害也没人替你难受。”我点点头,然后跑进了宿舍。
为什么你总是要在我最狼狈的时候出现,而不是像小说里写的那样,我在最美的时候遇见你呢?
3
我第一个学期的成绩有多惨不忍睹,班上的同学都有目共睹,尤其是数理化。尽管如此,我还是咬着牙在文理分科意向表上的“理”那栏打了一个钩。交了表以后,我瞬间释然了,从此真是走上了“不归路”——我想学医,想自己治自己的病。
俗话说“久病成医”,可惜我没有那个天分,时常生病却一点儿也不通病理,只知道生病了就要吃药、打针、输液、住院,病历、药方也都看得半懂不懂。
听妈妈说,一岁半以前我差不多都是在医院里度过的。对此我一点儿也不怀疑,因为我身上到处都是根据土方子“烧”出来的小伤疤。左手虎口留下的疤是圆的,右手臂上留下的疤是扁的,小时候我就靠这个来辨别左右,屡试不爽。
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些疤,如果有人问起,我就说是妈妈怕我走丢了而故意做的标记,这样即便我走到阎王爷那里了她也能找到我。这么多年来大家对我的话连一点儿怀疑都没有,但这样的说法在许慎那里却行不通。
许慎看着我沉默了半天才开口:“徐翩翩,你骗得了别人,可骗不了我。这些有疤的地方都是很重要的穴位,不会有人胡乱点的。只要有点儿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
一点儿医学常识都没有的我能说什么呢?我什么也不能说,只好愣愣地点点头。我这才发现,碰见许慎后,我的招牌动作从摇头变成了点头。他说什么我都没办法反驳,只能点头,像啄木鸟一样。 4
噩梦!实实在在的噩梦!神经就像打了结——物理、化学、生物试卷上的每一个汉字和字母我都认识,但只要它们连在一起,我就完全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了。每一种排列都好像带有深刻的隐喻,其中的奥秘只有站在“门”内的人才知道,而我连“门缝”都没有看到。
在撕碎了所有理、化、生的试卷后,我终于鼓起勇气把课桌搬到了文科班的教室。我虽然不敢抬头看文科班里其他同学脸上捉摸不透的表情,但还是把背伸直了:既然没地洞可钻,那么我必须挺直腰杆!
我在搬到文科班很久以后才无意间知道许慎也想学医,目标是考上北京大学医学部。得知这个消息后,我不知道自己该哭还是该笑。笑是因为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哭是因为“道”终究是不合了,并且就算我仰断了脖子也望不到北大的门槛。
我没想到告别了阿基米德、告别了牛顿的世界竟如此美好,好像连空气都重新换过一样——原是理科“废柴”的我到了文科班就“爆发”了,考试分数猛地上升,补好落下的功课以后,我的排名竟然再也没有掉出过前十。
于是书架上的《时间简史》、《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等书落满了一层厚厚的灰,当时一心要学好理科的豪情壮志也如风中的尘埃般飘远了。只是偶尔打开窗,从书上飞扬起来的尘埃还是会呛得我喘不过气来——我终究是放弃了些什么。
不知道为什么,我身体的免疫力竟提高些了。我不会再经常感冒了,去校医院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班主任经常在开班会时拿我当最佳案例——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才是学习成绩得以提高的基石。
5
七月的末尾,为冲刺高考而特别安排的补课正式开始。补课开始后的第二天一早,当看到同学们一起闹哄哄地下楼梯时,我才知道原来由今年高考成绩特别突出的学姐、学长“唱主角”的“高考经验分享会”即将开始。到了会场,我把眼镜擦了几遍后,确定没看到许慎。主持人把将要发言的学姐、学长介绍了一遍后,我也没有发现许慎。许慎,落榜了?在七月的高温中我忍不住打了一个寒战。
在散场的时候,我几次想挤上台去,问问许慎曾经的同学,许慎到底去哪儿了?他怎么可能落榜呢?可是人潮汹涌,我终究被挤出了大礼堂。站在中午炽热的阳光下,我突然有种说不出来的难过。
生活继续。我拼命地做题,用大量的试卷把空闲时间给填满。只是偶尔在半夜听见外面淅淅沥沥的雨声时,我会忍不住问自己究竟失去了些什么。究竟失去了些什么?我无从得知。但有舍必有得,我相信自己终究也会得到些什么。
记得以前许慎说过,如果我能坚持每天跑步,就不会像病恹恹的茄子一样弱了。我接受了他的建议,开始每天在下了晚自习后去操场跑步。空空荡荡的操场上我总能听见自己的心跳,“怦怦怦”。我喜欢在跑完以后摸摸自己的脉搏,回想许慎说过的话:“只要你的心脏还在跳动,你的血液还在循环,你就有责任照顾好你的身体。尊重你的身体,不伤害它,它才会感激并回馈于你。”
我这么努力地让自己好起来,可是,你还能看见吗?
6
一年以后的“高考经验分享会”上,当坐在台上的我被学弟、学妹问起:徐翩翩学姐,你说你高一时的成绩一塌糊涂,那是什么支撑着你,让你越来越好的呢?现在回想起那段灰暗的日子又是什么感觉呢?我竟然忍不住想要掉眼泪。旁边将要拿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男生顾航好心地在桌子下面递给我纸巾。
见我许久没有反应,顾航拿起了话筒,说他是我高一时的同学,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他说刚开学时第一个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徐翩翩。因为班主任在自我介绍之后,就对大家说:“徐翩翩同学得红眼病了,现在被隔离在校医院。大家有空就去看看她,关心一下。”这时我才想起当时来接我出院的人当中好像就有顾航。
顾航还说经常有同学看见徐翩翩在上物理课时掐自己的手,手臂上经常青一块、红一块的,看上去特别恐怖。徐翩翩一到大考就生病,只要她一生病垃圾桶里就是满满的一桶卫生纸。很多同学都劝她转到文科班去,但她就是不肯,直到连续三个月都是班里最后一名,她才一口气撕碎所有的理科卷子,转到文科班去了。要是徐翩翩继续读理科,估计连三本线都过不了。说到这里,顾航和我相视而笑。
从大礼堂出来,顾航神经兮兮地拽着我问:“当时你是不是真的经常生病啊?我们都以为你是为了见许慎才故意把自己搞生病的呢!”
见我愣着没说话,顾航困惑了,接着说:“你干吗摆出这个表情?当时你确实‘配不上’许慎嘛!他那么优秀,你那么‘失败’……哈哈!你没事吧?”
我稳住了自己的心跳,说:“没事。那……那他最后去哪儿了?”
“北京大学医学部呀!地球人都知道那是他的目标啊!”顾航见我没说话,又困惑了,一脸惊讶地盯着我,问:“徐翩翩,你没开玩笑吧?你怎么会不知道呢?!”
7
我确实是不知道。我只知道许慎是校医院许医生的儿子,从小就对医学感兴趣。我不知道许慎体内的血小板偏少,一有伤口就血流不止;我不知道许慎如愿去了北京大学医学部;我不知道他去年只是因为打篮球时摔了膝盖,在医院躺着,才没去经验分享会;我不知道许慎大一的寒暑假一回来就呆在校医院——只要校医院开着门。
我更没料到的是现在许慎就在校医院里!
“既然不能在我最美的时候遇见你,就让我在最美的时候与你重逢在下一场遇见。”三年后,我终于明白了这句台词的含义。可会不会太晚了呢?
校医院和三年前一样,门口贴着用毛笔写的“安静”二字(后来我才知道这两个字是许慎觉得那些来看病的学生太吵,才自己写来贴上去的)。暑假里只有高三学生才在学校,校医院里静谧无声。我能清晰地听见自己的心跳,“怦怦怦”。
我轻轻地敲了敲里面医务室的门,“砰砰砰”,正好三下。
之后一片安静,只有悠悠的风穿过的声音。
我又敲了三下,“砰砰砰”。
除了静还是静。所有的委屈和火气一下子涌了上来:难道我被顾航他们一伙人耍了?
我正要转身离开时,门开了。
穿着白大褂的许慎眉眼蹙成一团,右手紧紧捏着左手——左手臂上血红一片。我看得一愣一愣的,什么委屈和火气都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还愣着干什么!快过来帮我止血!”接着许慎又气鼓鼓地瞪了我一眼,说:“都怪你突然敲门,害得我一下子……”
每天负责给我送饭的是许医生的儿子许慎,他比我高一个年级。
每次来他都先轻轻敲门,“砰砰砰”,正好三下。我开门接过饭菜,然后又关上门。估摸着我吃完了,他又再次敲门,“砰砰砰”,也是三下,待我开门后把餐盒拿走。
入院的第二天一早,许慎带了一本杂志过来,说是怕我无聊。我冲他笑了笑,什么也没说就把门关上了。杂志的名字让我后来一想起来还是忍不住笑——小开本的杂志封面上写着四个大字:“儿童文学”。
那些天我都呆在素白一片的病房里,听着外面时远时近的口号声,无聊时就看看窗台上不知道是谁种的芦荟,看看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的麻雀和窗外地面上交错的光影。而那本杂志被我端正地放在那盆芦荟的旁边,从来没有翻过。
出院的那天,我以为许慎不会来给我送早饭了,却没想到七点的时候“砰砰砰”的敲门声还是照常响了。
这次,许慎没有在走廊等我,而是坐在椅子上看着我把粥喝完。许慎拿着餐盒准备走的时候,我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叫住了他:“你……”我不知道后面自己要说什么。
“嗯?什么?”许慎整理着手里的餐盒,并没有抬头看我。
“这么多天……你……你不怕被我传染么?”我眯着还有些红肿的眼睛,却依然看不清他。
这时许慎才抬起头来笑了。“被传染了才好呢!那样我就有逃课的理由了。”他说完还吐了吐舌头。见我没回话,许慎摇了摇手里装着餐盒的袋子,说:“没事的话,我先走了。你出院了也要好好休息。”
看着许慎消失在走廊的尽头,我才关上门,重新坐回病床上开始发愣。我以前一直对高中遐想万千,却万万没想到我的高中生活竟然是这样拉开序幕的:托红眼病的“福”,我一开学就被隔离在校医院里,连军训也免了。
刚收拾好东西,我正准备一个人走出去,就看见班主任、医生还有几个陌生的同学。他们说是来接我出院的,还说要庆祝一下。在关上病房门的那一刻,我望着窗台上的那盆绿色植物,默默地对自己说:“再见,芦荟!”
跟着大家站到了阳光下,我才发现自己忘了跟许慎道一句“再见”。
2
没有理由的、出乎意料的,刚上高中的我成绩差得一塌糊涂。我尽管认真听课,但还是完全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每当无意间看见其他同学在听完老师讲课之后作恍然大悟状,我更对自己失望了,第一次觉得“鼠辈”这样的词语放在自己身上再合适不过。数理化的周考总是不及格,我却依旧不敢提问、不敢请教,只是一个人坐在自己的“小方格”里,一边啃笔头一边皱着眉头骂自己又蠢又笨。
一想起父母在外对他人说起“女儿在省重点中学念书”时的自豪模样,我便不敢告诉他们其实自己在这个“高手云集”的学校里表现得有多么糟糕——他们一向引以为傲的女儿现在连当个“残兵败将”的资格都没有。
在远离家乡的第一个冬天,我把一件又一件的衣服往身上裹了又裹,却还是感冒得像成绩一样“一塌糊涂”。硬撑了几天后,我被室友和班主任强行拖进了校医院输液。新来的护士总是找不对血管,在我的右手臂上插了好几下才插好针头。
冬天生病的人太多,护士没时间时刻照料我。我看着右手臂上那一个个针眼,眼泪、鼻涕终于一起决堤般地流了出来。由于穿得太厚,我的左手没法从口袋里掏出纸巾来,只好在脸上乱抹。其他来看病的学生都作惊悚状地看我一眼,然后又匆匆地从我旁边走过去了。
就在我抬起左手用校服袖子擦脸上的鼻涕时,眼前出现了一张特写的脸——那正是许慎的脸。他只说了一句“猫,还是花的”,我就笑了。一不小心扯到针头,痛得我“龇牙咧嘴”的。下一秒,插着针头的右手就被另外一只手给按住了。
“别动!”许慎这次没有笑,眼睛里还有愠色。我乖乖点头,本能地想抽回被他按住的手。许慎明白了我的意思,放开了手。我正要松一口气,他的手却已经放在我额头上了。我还没反应过来,他的手又跑到他自己的额头上去了。末了,许慎笑说:“烧差不多已经退了。”
“跟个花猫一样!”说完许慎从兜里掏出纸巾,又把手向我伸过来。我不由自主地往后躲了一下。许慎再没说什么,把纸巾塞在我的左手里,让我自己擦脸。
“不许吃油腻的、麻辣的、生冷的……多喝水、穿厚点儿,记得戴手套、系围巾,晚上盖好被子……”许慎拿着我的药,陪我朝宿舍走去。我在落后他一步的地方一边回答着“嗯”一边点头,偶尔打几个喷嚏,擦一下鼻涕。
在宿舍楼前,许慎把药递给我,又“叽里咕噜”说了一通。但我只记得最后一句:“……感冒得再厉害也没人替你难受。”我点点头,然后跑进了宿舍。
为什么你总是要在我最狼狈的时候出现,而不是像小说里写的那样,我在最美的时候遇见你呢?
3
我第一个学期的成绩有多惨不忍睹,班上的同学都有目共睹,尤其是数理化。尽管如此,我还是咬着牙在文理分科意向表上的“理”那栏打了一个钩。交了表以后,我瞬间释然了,从此真是走上了“不归路”——我想学医,想自己治自己的病。
俗话说“久病成医”,可惜我没有那个天分,时常生病却一点儿也不通病理,只知道生病了就要吃药、打针、输液、住院,病历、药方也都看得半懂不懂。
听妈妈说,一岁半以前我差不多都是在医院里度过的。对此我一点儿也不怀疑,因为我身上到处都是根据土方子“烧”出来的小伤疤。左手虎口留下的疤是圆的,右手臂上留下的疤是扁的,小时候我就靠这个来辨别左右,屡试不爽。
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些疤,如果有人问起,我就说是妈妈怕我走丢了而故意做的标记,这样即便我走到阎王爷那里了她也能找到我。这么多年来大家对我的话连一点儿怀疑都没有,但这样的说法在许慎那里却行不通。
许慎看着我沉默了半天才开口:“徐翩翩,你骗得了别人,可骗不了我。这些有疤的地方都是很重要的穴位,不会有人胡乱点的。只要有点儿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
一点儿医学常识都没有的我能说什么呢?我什么也不能说,只好愣愣地点点头。我这才发现,碰见许慎后,我的招牌动作从摇头变成了点头。他说什么我都没办法反驳,只能点头,像啄木鸟一样。 4
噩梦!实实在在的噩梦!神经就像打了结——物理、化学、生物试卷上的每一个汉字和字母我都认识,但只要它们连在一起,我就完全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了。每一种排列都好像带有深刻的隐喻,其中的奥秘只有站在“门”内的人才知道,而我连“门缝”都没有看到。
在撕碎了所有理、化、生的试卷后,我终于鼓起勇气把课桌搬到了文科班的教室。我虽然不敢抬头看文科班里其他同学脸上捉摸不透的表情,但还是把背伸直了:既然没地洞可钻,那么我必须挺直腰杆!
我在搬到文科班很久以后才无意间知道许慎也想学医,目标是考上北京大学医学部。得知这个消息后,我不知道自己该哭还是该笑。笑是因为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哭是因为“道”终究是不合了,并且就算我仰断了脖子也望不到北大的门槛。
我没想到告别了阿基米德、告别了牛顿的世界竟如此美好,好像连空气都重新换过一样——原是理科“废柴”的我到了文科班就“爆发”了,考试分数猛地上升,补好落下的功课以后,我的排名竟然再也没有掉出过前十。
于是书架上的《时间简史》、《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等书落满了一层厚厚的灰,当时一心要学好理科的豪情壮志也如风中的尘埃般飘远了。只是偶尔打开窗,从书上飞扬起来的尘埃还是会呛得我喘不过气来——我终究是放弃了些什么。
不知道为什么,我身体的免疫力竟提高些了。我不会再经常感冒了,去校医院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班主任经常在开班会时拿我当最佳案例——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才是学习成绩得以提高的基石。
5
七月的末尾,为冲刺高考而特别安排的补课正式开始。补课开始后的第二天一早,当看到同学们一起闹哄哄地下楼梯时,我才知道原来由今年高考成绩特别突出的学姐、学长“唱主角”的“高考经验分享会”即将开始。到了会场,我把眼镜擦了几遍后,确定没看到许慎。主持人把将要发言的学姐、学长介绍了一遍后,我也没有发现许慎。许慎,落榜了?在七月的高温中我忍不住打了一个寒战。
在散场的时候,我几次想挤上台去,问问许慎曾经的同学,许慎到底去哪儿了?他怎么可能落榜呢?可是人潮汹涌,我终究被挤出了大礼堂。站在中午炽热的阳光下,我突然有种说不出来的难过。
生活继续。我拼命地做题,用大量的试卷把空闲时间给填满。只是偶尔在半夜听见外面淅淅沥沥的雨声时,我会忍不住问自己究竟失去了些什么。究竟失去了些什么?我无从得知。但有舍必有得,我相信自己终究也会得到些什么。
记得以前许慎说过,如果我能坚持每天跑步,就不会像病恹恹的茄子一样弱了。我接受了他的建议,开始每天在下了晚自习后去操场跑步。空空荡荡的操场上我总能听见自己的心跳,“怦怦怦”。我喜欢在跑完以后摸摸自己的脉搏,回想许慎说过的话:“只要你的心脏还在跳动,你的血液还在循环,你就有责任照顾好你的身体。尊重你的身体,不伤害它,它才会感激并回馈于你。”
我这么努力地让自己好起来,可是,你还能看见吗?
6
一年以后的“高考经验分享会”上,当坐在台上的我被学弟、学妹问起:徐翩翩学姐,你说你高一时的成绩一塌糊涂,那是什么支撑着你,让你越来越好的呢?现在回想起那段灰暗的日子又是什么感觉呢?我竟然忍不住想要掉眼泪。旁边将要拿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男生顾航好心地在桌子下面递给我纸巾。
见我许久没有反应,顾航拿起了话筒,说他是我高一时的同学,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他说刚开学时第一个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徐翩翩。因为班主任在自我介绍之后,就对大家说:“徐翩翩同学得红眼病了,现在被隔离在校医院。大家有空就去看看她,关心一下。”这时我才想起当时来接我出院的人当中好像就有顾航。
顾航还说经常有同学看见徐翩翩在上物理课时掐自己的手,手臂上经常青一块、红一块的,看上去特别恐怖。徐翩翩一到大考就生病,只要她一生病垃圾桶里就是满满的一桶卫生纸。很多同学都劝她转到文科班去,但她就是不肯,直到连续三个月都是班里最后一名,她才一口气撕碎所有的理科卷子,转到文科班去了。要是徐翩翩继续读理科,估计连三本线都过不了。说到这里,顾航和我相视而笑。
从大礼堂出来,顾航神经兮兮地拽着我问:“当时你是不是真的经常生病啊?我们都以为你是为了见许慎才故意把自己搞生病的呢!”
见我愣着没说话,顾航困惑了,接着说:“你干吗摆出这个表情?当时你确实‘配不上’许慎嘛!他那么优秀,你那么‘失败’……哈哈!你没事吧?”
我稳住了自己的心跳,说:“没事。那……那他最后去哪儿了?”
“北京大学医学部呀!地球人都知道那是他的目标啊!”顾航见我没说话,又困惑了,一脸惊讶地盯着我,问:“徐翩翩,你没开玩笑吧?你怎么会不知道呢?!”
7
我确实是不知道。我只知道许慎是校医院许医生的儿子,从小就对医学感兴趣。我不知道许慎体内的血小板偏少,一有伤口就血流不止;我不知道许慎如愿去了北京大学医学部;我不知道他去年只是因为打篮球时摔了膝盖,在医院躺着,才没去经验分享会;我不知道许慎大一的寒暑假一回来就呆在校医院——只要校医院开着门。
我更没料到的是现在许慎就在校医院里!
“既然不能在我最美的时候遇见你,就让我在最美的时候与你重逢在下一场遇见。”三年后,我终于明白了这句台词的含义。可会不会太晚了呢?
校医院和三年前一样,门口贴着用毛笔写的“安静”二字(后来我才知道这两个字是许慎觉得那些来看病的学生太吵,才自己写来贴上去的)。暑假里只有高三学生才在学校,校医院里静谧无声。我能清晰地听见自己的心跳,“怦怦怦”。
我轻轻地敲了敲里面医务室的门,“砰砰砰”,正好三下。
之后一片安静,只有悠悠的风穿过的声音。
我又敲了三下,“砰砰砰”。
除了静还是静。所有的委屈和火气一下子涌了上来:难道我被顾航他们一伙人耍了?
我正要转身离开时,门开了。
穿着白大褂的许慎眉眼蹙成一团,右手紧紧捏着左手——左手臂上血红一片。我看得一愣一愣的,什么委屈和火气都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还愣着干什么!快过来帮我止血!”接着许慎又气鼓鼓地瞪了我一眼,说:“都怪你突然敲门,害得我一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