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调查分析上海地区HIV感染者中隐匿性HBV感染的流行现状。方法 对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就诊的HIV感染者在尚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前采集血标本,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CV,CD+4T细胞计数,使用巢式PCR法检测HBVS区。结果 105例(男92例,女13例)HBsAg阴性的HIV感染者中32例(男27例,女5例)HBV DNA阳性;16~30岁年
【机 构】
:
201508,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科,201508,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科,201508,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调查分析上海地区HIV感染者中隐匿性HBV感染的流行现状。方法 对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就诊的HIV感染者在尚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前采集血标本,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CV,CD+4T细胞计数,使用巢式PCR法检测HBVS区。结果 105例(男92例,女13例)HBsAg阴性的HIV感染者中32例(男27例,女5例)HBV DNA阳性;16~30岁年龄组22例,其中5例HBV DNA阳性,31~49岁年龄组44例,其中15例HBV DNA阳性,50~75岁年龄组39例,其中12例HBV DNA阳性;32例中有27例至少一项HBV血清学标志物阳性,5例均阴性。47例合并HCV感染者中有14例HBV DNA阳性,阳性率29.8%;58例未合并HCV感染的HIV感染者中18例HBV DNA阳性,阳性率为31.0%。CD+4T细胞计数平均值145.1个/μl(4~623个/μl),75例CD+4T细胞<200个/μl的患者中有26例HBV DNA阳性,约占34.7%,30例CD+4T细胞>200/μl患者中有6例HBV DNA阳性,阳性率为20.0%。以上各项之间两两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IV感染者中存在隐匿性HBV感染,且与HIV感染者性别、年龄、HBV标志物、是否合并HCV感染及CD+4T细胞计数无明显相关。
其他文献
耐药细菌引起的感染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特别是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而发生在社区的MRSA(community-associated MRSA,CA-MRSA)感染更是病情凶险,有效的治疗药物少。因此,面对MRSA的感染,临床需要从包括清除定植、早期诊断、有效阻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来源的纯化CD+34细胞移植前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免疫学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其与SLE发病机制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吸附等方法动态监测18例SLE患者移植前及移植后1、3、6、12个月时淋巴细胞亚群、补体C3、补体C4、补体CH50、免疫球蛋白等免疫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移植后早期各T细胞亚群均明显减低,除CD45RO+CD+4细胞外,其余各T细胞亚群
目的 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的安全性。方法 对1996年1月-2006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并使用二甲双胍的243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二甲双胍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肝肾功能、血乳酸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本组老年糖尿病患者服用二甲双胍治疗时间3个月~21年[(6.6±3.9)年],单用二甲双胍治疗43例(17.7%),联合其他
垂体分泌过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引起的库欣综合征即库欣病,约占库欣综合征患者总数的70%。其男女发病率差别显著,男女性别之比为1∶3~1∶8。库欣病通常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和研究,因而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不同性别患者临床和生化特点的差异,提高临床医师的认识水平。
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摄入后产生的有益或治疗功效超出了它们固有的营养价值。已有报道,在实验性结肠炎和人类炎症性肠病(IBD),益生菌可以提供有益的治疗作用。遗憾的是,IBD使用微生态药物在循证医学和随机对照研究尚未得到证实。而且,由于采用的益生菌的制备工艺和菌株的不同,导致了实验性结肠炎研究结果出现较大差异。近年来,有关益生菌制剂的作用机制研究已取得了显著进展。
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骨髓涂片中具成熟特征的白血病细胞占有核细胞的20%以上,诊断为伴成熟特征的ALL(ALLm),临床鲜见且易误诊。
患者男,66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左下腹持续性隐痛和腹泻3个月,体温波动于38.5~39.5℃,大便3~6次/d,黄色水样便;无畏寒、恶心、呕吐等症状,2006年3月6日至24日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肠镜检查提示降结肠、乙状结肠溃疡,活检病理为“结肠慢性炎症伴坏死及肉芽组织形成”;大便培养“粪肠球菌优势生长”,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伴菌群失调”,用奥沙拉嗪和头孢三嗪等抗炎治疗,腹痛缓解,体温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复杂的临床综合征,1967年首次提出时,其病死率高达75%。近40年来,经过不懈努力,欧美国家ARDS的病死率降至25%~40%。令人不安的是,我国ARDS的预后似乎并未同步改善,北京和上海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ARDS的病死率高达50.0%和68.7%。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我们必须客观地评价ARDS的治疗策略,重新审视ARDS治疗原则是否合理,为ARDS的治疗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绝大多数胰腺癌患者一经确诊已属晚期或局部进展期,手术无法根治,预后极差,因此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除手术及放疗、化疗等常规治疗手段外,内镜治疗、生物治疗、基因治疗等方法近年来也在不断探索中。令人振奋的是,近年来对胰腺癌的发病机制及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有较多进展,随之而来的靶向治疗药物为胰腺癌治疗带来新希望。本研究对近年来胰腺癌治疗的进展做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