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是推进高校新时期学生党建工作的时代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行动指南,它需要我们注重党建团建的协调发展,党员数量质量的协调发展,党员结构的协调发展,体系载体的协调发展,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开拓创新。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职;学生党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5-0144-0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党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提高党执政兴国能力的重要指导思想。高职院校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其党组织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学生党建工作。
一、高职学生党建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时代和现实的客观要求与必然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动呈现新的特点,不同利益群体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出现明显不同,这种差异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大学生身上。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迈进,高职学生的生源基本是最后一批,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特殊学生群体增多,如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等;加上高职学生修业年限比较短,只有2~3年时间,这些问题对高职学院党组织做好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当代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素质、富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群体,高职学院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所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院党组织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做实做好党建工作。
高校是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园地,也是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和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前哨阵地,高职学院党组织应当结合实际,扎实推进学生党建工作,把优秀大学生吸引和凝聚到党的组织和事业中来,这有利于增强党组织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不断壮大党建工作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增强学生党员责任意识,激励他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好的影响和激励他们努力学习、锻炼成才、多做贡献。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党组织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整体筹划,明确重点,注重落实,逐步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学生党建工作良好局面。
二、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高职学生党建工作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所提出的“协调发展”既是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行动指南。“协调发展”在高职学生党建工作中我认为大致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党建和团建的协调发展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共青团工作密不可分,建立起完善有效的联系机制,才能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促党建,不断增强党的战斗力、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党组织可以通过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确定正确的成才方向和远大理想,从而激发学习热情,进而成为奋发成才的不竭动力,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等党建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干部队伍的素质,影响到团建工作。同时,团组组织和活动是高职学院党组织考察和培养学生党员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为党组织输送大量的优秀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推优”工作不仅是共青团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一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团组织的推优工作,“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团组织要积极做好学生团员教育工作,端正团员入党动机,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要细分教育对象,针对团员、入党积极分子,利用各种时机、渠道、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培养优秀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搭建平台,为学生党建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党员质量和数量协调发展
理解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本着积极而又慎重的态度,在确保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发展学生党员,使学生党员数量有新的突破。“数量体现主流,质量体现标准”,增加数量和提高党员质量都是科学发展的要求。随着全国总人口的增长和保持持续发展的状态,必须不断发展党员,党员数量不断增加,才能发挥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对于学院来将,一支相当数量的优秀学生党员队伍将极大地有利于学校的学生工作;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地位、任务和工作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必须保证党员的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既要求我们在发展新党员的过程中不能降低标准,也需要不断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高校党组织必须坚持质量建党的原则,要认真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理想信仰和道德意识,要看发展党员是否自觉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标准,又要看大流、看大节、看发展,不求全责备。
(三)注重学生党建结构的协调发展
高职学院三年的培养机制,与学生党员的发展机制,使高职学院学生党员呈现典型的“倒三角形”。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有一个学期的实习安排,这些学生党员如同流动党员,这些就造成了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处于“发展一批、送走一批”的困境,学生党员培养的多,作用发挥的少,缺乏自我“造血”功能。高职学院党组织,应当在工作中,注重党员结构问题,坚持“早发现、早培养、早发展、早发挥作用”的学生党员发展方针,主动搞好与中学阶段的衔接工作,重视低年级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使学生党员能早发挥作用。党员分布和结构更趋合理,做到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分布合理的党支部,逐步使学生党员结构从“倒三角形”向“橄榄球形”发展。
(四)注重党建体系与载体的协调发展
完善的党建体系和创新的教育载体都是学生党建科学发展的要求。在运作体系上,“健全机制、规范程序、分头把关、提高水平”,即健全“学院党委——系党总支——党支部——团支部”组织机制,完善党员发展机制,改进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机制,探索不合格党员正常处置机制,建立党员工作监督、责任追究制度,分层次、有重点、全方位的加快机制构建,规范选苗、教育、培养、发展、继续教育等各方面工作,逐步形成一整套科学、严谨的运作机制。在载体建设上,创新工作载体,如建立和拓展党员承诺制、党员挂牌制、党员示范寝室、党员责任区、党员接待日、争当“四员三联”(宣传员、组织员、督导員、信息员,至少联系一位入党积极分子、至少联系一名后进生、至少联系一个学生寝室)等载体,使学生党员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学院建设的方方面面,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进高职学生党建工作的开拓创新
新时期,高等教育外部大环境和高校内部小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部分高职院校都经历了从中专、成人到高职的变革,在此背景下高职学生党建工作必须以开拓促发展,以创新促协调,在工作中尤其需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认真观察研究学生群体特点,推动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创新。近年来,高职院校学习普通高校逐步形成了“学院党委——系党总支——党支部——党员”的组织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主体是组织,党员缺乏主动性,往往是组织上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党内生活缺乏互动性。面对新情况、新要求,高职学院党组织要积极探索与新情况相适应的组织设置,尝试突破单一的支部建设模式,多种形式地设立党支部。学校应改变单纯的“灌输”模式,采用风格各异的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 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鼓励、支持学生参与有组织的社会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在实践中认识国情、体察民情、了解社会,让实实在在的先进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贴近他们的生活,贴近他们的思想,贴近他们的情感,贴近他们的实际;学校还应积极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传播媒体,开设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道德建设等方面的教育讲座、专题论坛等,引导大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入党”转为主动的“我要入党”。
机构和制度创新。高校学生党建的机构设置和制度化建设创新,应该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合理设置学生党组织机构,切实完善学生党组织——团组织——学生集体(班级、社团、宿舍)等三个工作层面,健全分层次、有重点、全方位的机制,规范选苗、教育、培养、发展等方面的工作程序,注重纵向层层把关、横向分头把关。同时设立入党联系人制度、入党民主评议制度、入党面试答辩制度、入党前公示制度、入党后责任追究制度等,通过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以及严谨系统的规章制度,有效落实、实现学生党建工作的良性互动,以好的制度、好的机制、好的作风来促进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福君.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特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2).
[2]陈荣武,王爱祥.新形势下高职学生思想教育与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思考[J].化工高等育,2003,(2).
[3]李彩香.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3).
[4]梁会禄.研究新形势 探索新思路 开创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新局面[J].中国冶金教育,2006,(3).
作者简介:吴刚群(1979-),浙江东阳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学生处副处长,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职;学生党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5-0144-0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党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提高党执政兴国能力的重要指导思想。高职院校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其党组织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学生党建工作。
一、高职学生党建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时代和现实的客观要求与必然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动呈现新的特点,不同利益群体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出现明显不同,这种差异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大学生身上。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迈进,高职学生的生源基本是最后一批,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特殊学生群体增多,如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等;加上高职学生修业年限比较短,只有2~3年时间,这些问题对高职学院党组织做好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当代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素质、富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群体,高职学院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所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院党组织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做实做好党建工作。
高校是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园地,也是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和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前哨阵地,高职学院党组织应当结合实际,扎实推进学生党建工作,把优秀大学生吸引和凝聚到党的组织和事业中来,这有利于增强党组织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不断壮大党建工作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增强学生党员责任意识,激励他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好的影响和激励他们努力学习、锻炼成才、多做贡献。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党组织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整体筹划,明确重点,注重落实,逐步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学生党建工作良好局面。
二、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高职学生党建工作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所提出的“协调发展”既是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行动指南。“协调发展”在高职学生党建工作中我认为大致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党建和团建的协调发展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共青团工作密不可分,建立起完善有效的联系机制,才能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促党建,不断增强党的战斗力、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党组织可以通过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确定正确的成才方向和远大理想,从而激发学习热情,进而成为奋发成才的不竭动力,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等党建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干部队伍的素质,影响到团建工作。同时,团组组织和活动是高职学院党组织考察和培养学生党员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为党组织输送大量的优秀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推优”工作不仅是共青团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一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团组织的推优工作,“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团组织要积极做好学生团员教育工作,端正团员入党动机,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要细分教育对象,针对团员、入党积极分子,利用各种时机、渠道、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培养优秀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搭建平台,为学生党建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党员质量和数量协调发展
理解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本着积极而又慎重的态度,在确保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发展学生党员,使学生党员数量有新的突破。“数量体现主流,质量体现标准”,增加数量和提高党员质量都是科学发展的要求。随着全国总人口的增长和保持持续发展的状态,必须不断发展党员,党员数量不断增加,才能发挥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对于学院来将,一支相当数量的优秀学生党员队伍将极大地有利于学校的学生工作;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地位、任务和工作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必须保证党员的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既要求我们在发展新党员的过程中不能降低标准,也需要不断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高校党组织必须坚持质量建党的原则,要认真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理想信仰和道德意识,要看发展党员是否自觉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标准,又要看大流、看大节、看发展,不求全责备。
(三)注重学生党建结构的协调发展
高职学院三年的培养机制,与学生党员的发展机制,使高职学院学生党员呈现典型的“倒三角形”。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有一个学期的实习安排,这些学生党员如同流动党员,这些就造成了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处于“发展一批、送走一批”的困境,学生党员培养的多,作用发挥的少,缺乏自我“造血”功能。高职学院党组织,应当在工作中,注重党员结构问题,坚持“早发现、早培养、早发展、早发挥作用”的学生党员发展方针,主动搞好与中学阶段的衔接工作,重视低年级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使学生党员能早发挥作用。党员分布和结构更趋合理,做到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分布合理的党支部,逐步使学生党员结构从“倒三角形”向“橄榄球形”发展。
(四)注重党建体系与载体的协调发展
完善的党建体系和创新的教育载体都是学生党建科学发展的要求。在运作体系上,“健全机制、规范程序、分头把关、提高水平”,即健全“学院党委——系党总支——党支部——团支部”组织机制,完善党员发展机制,改进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机制,探索不合格党员正常处置机制,建立党员工作监督、责任追究制度,分层次、有重点、全方位的加快机制构建,规范选苗、教育、培养、发展、继续教育等各方面工作,逐步形成一整套科学、严谨的运作机制。在载体建设上,创新工作载体,如建立和拓展党员承诺制、党员挂牌制、党员示范寝室、党员责任区、党员接待日、争当“四员三联”(宣传员、组织员、督导員、信息员,至少联系一位入党积极分子、至少联系一名后进生、至少联系一个学生寝室)等载体,使学生党员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学院建设的方方面面,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进高职学生党建工作的开拓创新
新时期,高等教育外部大环境和高校内部小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部分高职院校都经历了从中专、成人到高职的变革,在此背景下高职学生党建工作必须以开拓促发展,以创新促协调,在工作中尤其需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认真观察研究学生群体特点,推动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创新。近年来,高职院校学习普通高校逐步形成了“学院党委——系党总支——党支部——党员”的组织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主体是组织,党员缺乏主动性,往往是组织上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党内生活缺乏互动性。面对新情况、新要求,高职学院党组织要积极探索与新情况相适应的组织设置,尝试突破单一的支部建设模式,多种形式地设立党支部。学校应改变单纯的“灌输”模式,采用风格各异的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 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鼓励、支持学生参与有组织的社会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在实践中认识国情、体察民情、了解社会,让实实在在的先进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贴近他们的生活,贴近他们的思想,贴近他们的情感,贴近他们的实际;学校还应积极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传播媒体,开设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道德建设等方面的教育讲座、专题论坛等,引导大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入党”转为主动的“我要入党”。
机构和制度创新。高校学生党建的机构设置和制度化建设创新,应该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合理设置学生党组织机构,切实完善学生党组织——团组织——学生集体(班级、社团、宿舍)等三个工作层面,健全分层次、有重点、全方位的机制,规范选苗、教育、培养、发展等方面的工作程序,注重纵向层层把关、横向分头把关。同时设立入党联系人制度、入党民主评议制度、入党面试答辩制度、入党前公示制度、入党后责任追究制度等,通过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以及严谨系统的规章制度,有效落实、实现学生党建工作的良性互动,以好的制度、好的机制、好的作风来促进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福君.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特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2).
[2]陈荣武,王爱祥.新形势下高职学生思想教育与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思考[J].化工高等育,2003,(2).
[3]李彩香.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3).
[4]梁会禄.研究新形势 探索新思路 开创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新局面[J].中国冶金教育,2006,(3).
作者简介:吴刚群(1979-),浙江东阳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学生处副处长,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