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休克期有关补液公式的临床应用与评价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g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第三军医大学烧伤休克期补液公式(简称三医大公式)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防治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5--2007年笔者单位收治的热力烧伤患者(烧伤总面积大于或等于30%TBSA、伤后8h内入院且无特殊疾患)共71例,分为成人组(46例)、小儿组(25例)。患者入院后即按照三医大公式进行液体复苏治疗,同时监测尿量、心率、血压等指标,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补液速度。记录并统计2组患者补液量、实际补液系数、尿量。结果71例患者均平稳度过休克期,未发生明显的因液体复苏引起的相关并发症。成人组伤后第1、2个24h及小儿组伤后第2个24h的实际补液量超过各自计划补液量的16%~38%。成人组第1、2个24h的实际补液系数大于公式所要求的补液系数。2组患者第1个24h尿量为1.1~1.2mL·kg^-1·h^-1左右;第2个24h成人组为(1.2±0.4)mL·kg^-1·h^-1,小儿组为(1.7±0.5)mL·kg^-1·h^-1。结论三医大公式是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治疗的较好选择,在应用此公式时须强调进行个性化液体复苏治疗。

其他文献
伤口负压治疗是近十几年来提出并开展的新方法,它包括1993年德国外科医师Fleischmann等最先提出的封闭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及1997年美国外科医师Argenta和Morykwas。首创的封闭负压辅助闭合(vacuum-assisted closure,VAC)2项关键技术。两者原理相同(即封闭负压吸引)、作用机制相近,但在选材、方法与适应证等方
期刊
期刊
多重耐药性细菌在综合性医院流行已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它使抗感染治疗陷入困境。对医院细菌分布状况及其耐药特点进行监测,可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笔者对2002年1月-2006年12月本单位收治的烧伤患儿流行病学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了解小儿烧伤的流行病学特征。
病理性瘢痕继发于组织创伤,是组织修复愈合的产物,其临床治疗措施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压力疗法、局部激素注射等。干扰素(IFN)是近年来应用逐渐增多的细胞因子类药物,包括α、β和γ3种类型,本文主要对IFN-γ治疗病理性瘢痕的研究进行综述。
目的了解应用伊氏外固定架治疗瘢痕挛缩性足下垂的疗效。方法2004年6月-2007年10月,笔者应用伊氏外固定架治疗烧伤后瘢痕挛缩性足下垂患者6例,将组装好的伊氏外固定架按照穿针固定原则安装在患侧小腿和足部。术后3d开始转动螺纹杆上的螺母,第1周旋转螺母2~4圈/次,4次/d;1周后旋转螺母1-2圈/次,4次/d,逐渐缩短或延长前后螺纹杆,矫正马蹄足畸形。在此基础上,再将踝关节固定在中立位2~3个月
烧伤科医师可能将越来越多地被要求处理糖尿病足,因为在各科医师中,烧伤科医师对伤口的认识和处理经验相对较多,而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加,使得它的各种相关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足的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这将严重影响疾病结局和国家财力。作为烧伤科医师,是否有责任更好地为解除这一人类疾病痛苦做点事?
1临床资料; 选择1996年1月-2006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的有较完整记录的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9~48岁[(34.0±2.4)岁];烧伤总面积大于或等于50%,Ⅲ度面积大于或等于20%TBSA。致伤原因:热力烧伤13例、化学烧伤2例、电击伤1例。颈部均为Ⅲ度或深Ⅱ度与Ⅲ度混合烧伤创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