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受骗有原因

来源 :家庭保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anna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大妈不久前参加了一家保健品厂商组织的健康知识讲座。在讲座中,“专家”大力宣传心脑血管疾病对人体的损害,声称吃了某种保健食品,降血压,降血脂,还能提高免疫力,预防各种疾病。参加活动的老年朋友可以免费获得一小袋赠品,如果喜欢,可以当场购买。结果,参加讲座的老年人纷纷购买。李大妈看到大家都买了,自己也享受了这么贵宾式的接待,不买过意不去,将信将疑地买了一些。但回家吃了之后,李大妈发现,保健品的降压效果并不像“专家”说的那么神奇。
  在生活中,类似李大妈这样被骗的老年人可谓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与老年人的特殊心理特点有关。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具有以下心理特点:
  自信心理:老年人往往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对眼前的新变化做出判断,对自己的人生阅历过于自信,致使思维老化、僵化,导致与社会脱节,出现新问题时不能做出正确判断。
  盲从心理:老年人接受信息时,往往缺乏批判精神。通常是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特别是来自“权威专家”的推荐。因此,保健品销售商往往会请一些所谓的专家来推荐“高科技产品”。
  自尊心理:研究发现,老年人自尊心比较强,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有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参加了别人的活动,享受了别人提供的服务,不买一些回家,心里过意不去。一些销售商就利用这一点,用小恩小惠来拉拢老年人。
  贪便宜心理:一些老年人,只要一听到哪里有义诊和免费的健康体检,就去参加。这固然与老年人的经济能力较弱有关,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贪便宜。
  心理老化:老年人心理老化,信息处理能力比较弱,特别是突然获取大量新信息的时候。一些保健品厂商正是抓住了老年人的这个弱点,对他们进行信息轰炸。
  老年人怎样防止上当受骗呢?首先,购买东西时要头脑冷静,最好不要急于做决策;其次,遇到别人怂恿时,最好以“自己做不了主”之类的理由推托;第三,与陌生人交往时要有警惕性,看清对方身份,不要被灿烂的笑容和甜言蜜语迷惑;最后,不要占小便宜。
  亲友要经常提醒老年人,不要迷信所谓的权威,谨慎参加保健品厂商组织的保健讲座。遇到异常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有用线索,防止更多老年人上当受骗。
   (摘自《保健与生活》2011年12月总第210期)
其他文献
找专科专家  专家门诊的主要职责是解决疑难病症。专家并非万能,他只是在某一个专业甚至某一种疾病上有较深研究,而相对于其他科的疾病,也许他就是外行。因此,一定要选择其特长和自己疾病对口的专家。一般可向医院咨询台、医院大厅的专家介绍栏和医院的网站了解。    看病前做准备  专家门诊患者较多,每位患者不太可能与专家进行长时间交谈,因此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病情准确地告诉专家,不妨在看病前先列一张清单,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