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深处有福根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84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林州市区出发,进入林州、卫辉、辉县三市交界处的太行深山区,因为有雨,越往山上去雾气越大。车在盘山小道上穿行将近两个小时,才到达一个海拔1200余米的偏僻村庄——林州市临淇镇白泉村。
  山上的秋似乎来得更晚一些,透过雨雾,仍是满目的绿。
  历史上,白泉村粮少、水少、树少。而如今,白泉村修了路,打了井,植了树,开发了度假山庄,不远的将来,他们还要引进风力发电项目建企业。问起这些变化的缘由,白泉村的群众会自豪地告诉你:俺村有个“福根”。
  今年73岁的张福根是白泉村党支部书记,自1966年起担任村支部书记至今。
  我慕福根而来。
  1957年12月13日至31日,中共林县县委召开第二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郑重提出:“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这是林县山区建设的全民动员令,这迫使林县人民做出了改变自我命运的壮举——开山劈路,引漳入林,而“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也成了张福根毕生扎根白泉干事创业的思想基石。
  我在白泉村村委见到了张福根,握手的一刹那,觉得好似被铁样什物触碰。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两只蒲扇般的手掌上布满了铜钱厚的老茧,每根手指粗糙得像一把钢锉,伤痕累累……
  这双手,抡起大锤,劈山修路
  白泉,被太行山系蜿蜒的群山环抱,生在白泉就等于进了大山的包围圈,一眼望不到山外,一辈子突不出重围。
  自古以来,白泉出山无路,当地人出入只能靠峡沟、塔底沟、耩粮沟这三条山沟里的羊肠小道,空手下山一趟也要五六个小时。因为没有路,粮食和物品全靠一根扁担两个肩挑运,一旦碰到雨雪天气,村民就只有困守在大山之中。
  1969年冬,张福根亲自担任党团员突击队队长,第一个抡起24磅大锤,带领群众在悬崖上打钎凿石、开山放炮,决心劈开白泉的出山通道。
  然而很快,村里的年长者都去劝说福根:山不能崩,路不能修。因为测量人员在行走中无意间踩死了一条小蛇,而蛇在当地被称为“白龙爷”,村里人敬若神明。眼看阻力越来越大,张福根召开群众大会做动员。他历陈出山无路给白泉人带来的痛楚,又提到他们因修建红旗渠而牺牲的老支书张乃荣,“我们修路能比红旗渠工程更艰巨、困难更大吗?修红旗渠为了什么,我们修路又是为了什么?老支书看着我们这副熊样子能瞑目吗?……”
  统一了思想,260多个男女民工又带着劳动工具,背着行李铺盖开往了筑路工地。他们先在绝壁上打钎,打出炮眼,装上5公斤、10公斤的炸药,这叫小炮;小炮炸响后,再掏去碎石,做成像井眼一样深长的炮眼,装上150公斤至400公斤的炸药,再加上食盐,就成了老炮。老炮炸响后,一下子能崩平半架山,正好崩出路的平面,人再上去里劈外垫,大的、好的石头用来垒岸,小的、糟的碎石就填在岸内,做夯实用。
  就这样,一条大道向白泉村蜿蜒而去。
  1970年春,全长12.5公里、宽7米的出山公路开通。张福根伸出手兴奋地告诉我:“原计划用5年完成的村级公路,我们只用了124天!”
  ——白泉改天换地的行动,正是“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壮举的缩影和重要组成部分。
  这双手,砸了水桶,大修旱井
  白泉山多,水少,各个山头都缺水。老支书张福根无奈地告诉记者:“白泉白泉,白泉无泉呐……”
  有人说,白泉,村名没叫错,白即空白,白泉即空无一泉。也有人解释:白,即清白,白泉即清泉,是白泉人盼水、想水,希望有一股清粼粼的泉水而起的村名。
  以前,白泉远道取水的地方有三处:占元村的老马泉、泽下泗沟山泉、西张的龙泉沟山泉,这三处泉水距离白泉村都有一二十里。一到旱年,远道取水就成了白泉村的头等大事,村民们不分昼夜到那三个有泉水的地方排队等水。他们甚至搬上铺盖赶到山泉旁,天当被,地当床,只为等那一担水。然而每个山泉平均一个昼夜才能流出几十担水,村里常因抢水而发生流血事件,甚至闹出人命。
  每年,村民们都会因为相互抢水而砸掉水桶,张福根说,他也砸了水桶,誓不再去取远水。“没有水,白泉村将一事无成!”这位铁打的汉子发出心底的怒吼。
  当时林县县委正在推广土门的旱井经验,那个缺水的高山村庄在全村里里外外形成了旱井群,蓄住了天上的水。
  土门的经验,让张福根异常兴奋,他立即召开群众大会动员:“林县红旗渠,名扬全世界。其中也有我们白泉人的一份光荣,我们同样感到自豪,正是因为我们参加了红旗渠工程的建设,为之作出了贡献。我们怎么能因为受不到红旗渠的直接效益而唉声叹气呢?”“红旗渠不仅在引水工程上创造了人间奇迹,同时也创造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主题的红旗渠精神。”“我们白泉人经受了修建红旗渠的锻炼,掌握了红旗渠的精神,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雨雾中,我从一眼旱井处往里探看,瓦罐肚囊似的内里盛着水,深不见底。井盖周边,设计着不同方位的进水口。一枚石子不小心落入井中,溅起水花。
  “CCTV七套、八套、一套、四套都曾经播过我们村打旱井的事。”张福根像念顺口溜一样。52年来,有130来户村民的白泉村共打旱井1685眼,依据水质和地形设计為饮用、洗衣、灌溉三种用途。
  ——这是白泉村的“旱井世界”,而当时林县县委提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重点就是解决水的问题。
  这双手,披荆斩棘,深山造富
  过去白泉山穷,穷在山上没树。山穷,就等于山里人穷,人越穷就越向山“掠夺”,越“掠夺”山就越穷,人与山的关系处于不断的恶性循环中。
  人要解决烧柴问题,牛羊还要上山吃草。张福根十四五岁的时候还常常跟着大人们到东南岭去砍柴,来回三十多里。那时,白泉村流传着“千日打柴一火烧,一冬辛苦一水漂”的民谚。
  想与大山搏命,没那么容易,摆在白泉人面前的现实是:全村1.6万亩荒山上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山石,细弱的野草在山风中摇曳,满目荒凉。除此之外,每到春天,季节风把干燥的尘土疯狂地卷下山去,地里的谷苗被连根拔起;到了秋末,漫山遍野黄土飞扬,沙尘遮天……   面对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想想生存在其间的父老乡亲,张福根落泪了。
  多少个深夜,张福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回想林县县委在“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各个方面都有典型引路,而白泉旧貌换新颜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经过反复思虑,他决定坚持石板岩供销社的“扁担精神”,艰苦创业,达到石玉殿劳模荒山绿化的实际效果,从而确立了“松柏林盖顶,用材林缠腰,经济林坐底”的造林模式。随后,他带领群众“抢晴天,战阴天,蒙蒙细雨当好天”,凭借“一双手两只肩,一把头一张锨”,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绿化,一个沟岔一个沟岔栽种。
  山头绿了,群众的腰包也鼓了。各家各户盖房、病人看病住院、操办红白喜事、添置家具等都是靠卖大冠杨和泡桐树的收入。
  白泉美了,福根的头顶也秃了。白泉群众不会忘记,过度的劳累和营养不良使他们的支书早早患上了白内障,右眼失明,左眼视力仅有0.6;白泉群众不会忘记,从1994年以后,他们的老支书11次晕倒在植树造林工地,4次住院抢救;白泉群众不会忘记,老支书为白泉兢兢业业奉献一生,4次推迟女儿的婚期;白泉群眾不会忘记……
  通往白泉的山路上,有块醒目的牌子,上刻: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张福根告诉记者,1996年白泉1.6万亩荒山就已全部绿化达标,然而直到现在,他们每年还在整地造林,这是白泉人每年必干的活儿。如今的白泉村,完全实现了张福根当年的美好愿景:白天看不见村庄,夜晚看不见灯光,小雨淋不湿衣裳,大雨冲不毁山岗。
  ——林州市委领导到白泉视察,万壑松涛间,他们忍不住称赞:“红旗渠精神在白泉!”
  ……
  1991年,李先念主席为红旗渠电视系列片题写片名《山碑》,为修渠引水的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树碑立传,再一次肯定了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英雄气概及他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再坚强的共产党员也是血肉之躯,也都有着自我丰富的感情世界。在红旗渠再一次得到这样的充分肯定之后,张福根百感交集,他彻夜难眠,决心把红旗渠精神作为传家宝和再创业的强大动力,决心把红旗渠精神和改革开放的现代意识融为一体,迎接新的挑战。
  在白泉,由于天气状况,记者没能一览神奇的石门风光。临行前,张福根握着我的手,反复提及白泉度假山庄的旅游项目未来规划。他说,修路、打井、造林、发展旅游就是他人生的四部曲。我问他还有没有第五部曲,他豪气冲天地说:“有,风力发电!”
  我打开白泉山庄旅游胜地的光盘:在一座大山前,石门豁然中开,进入石门,峡谷幽深,两旁山峰林立,一步一景。景物如同鬼斧神工,大自然的杰作尽显其中;山上林木兴旺,见有涓涓细流从山底而出,汇入人工湖,湖光山色令人流连忘返。
  我惊呼:白泉终于有泉了!
其他文献
“老百姓养鸡为下蛋,养猪为过年,养狗为看家守院,养我们干部为了啥?如果不为老百姓办实事,连鸡、猪、狗都不如。”这是被誉为全国乡镇党委书记榜样的吴金印几十年来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在乡镇党委书记的岗位上四十余年,吴金印始终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事同群众商量。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治水造田圆了群众温饱梦,到八九十年代发展乡村经济实现群众小康梦,再到如今建设新农村社区、三化协调发展畅想城镇梦,老典
期刊
朋友: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扪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吧?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
期刊
前美国总统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曾经公开声称:“马六甲海峡是控制亚太地区大国崛起的关键水域。”其矛头所指不言而喻。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属于半封闭的非临大洋国家,东边有著名的三大岛链层层封锁,南边被中南半岛与印尼、菲律宾等岛国密密环绕,无须细数,包围着中国的海岛何止成千上万!中国要想真正崛起,就必须走向海洋,就必须确保打通东方南方两大海上通道。在我们密切关注突破东方三大岛链之时,可曾意识到我国最重要的海上
期刊
杨贵把这个工程命名为“红旗渠”,他说,红旗象征着革命,象征着胜利,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就会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一面旗帜,表明了林县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  1974年,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来华访问,周恩来总理对他说:我们这里有一个地方叫林县,林县人民在很困难的情况下建起来的水利工程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型,值得一看。于是卡翁达在李先念同志的陪同下去参观了红
期刊
词典曰:黑脸,即黑头,起初专指扮演包公的角色……  瑞峰曰:违法违纪和腐败分子是老虎的脸、耗子的眼、泥鳅的脾气、兔子的胆;我们纪检干部是包公的脸、猎人的眼、海瑞的脾气、狮子的胆。  ——题记  一、下跪  1  一个人在把自己折叠成L形的时候“扑通”一声。  姜瑞峰先听到声音,后看到形状。  L形顶着一张树皮脸,满面乌黑,衣冠不整。L形的嘴在不停地开合,声音洪亮。  L形被抻直了,但声音不停。  
期刊
2013年10月14日,秋雨,冷寂。  河南林州市东姚镇的一条水泥路曲曲折折地往太行山上盘旋,经过九曲十八弯的陡转,狭窄的水泥路结束了它的行程,抵达石大沟村。这场秋雨来势迅猛,前天还是35度的高温天气,一场雨下来,瞬间降到了16度。整座山冷寂得有些萧条,偶尔几只山鸟的叫声从深山中传来,回音在水泥路上打着转儿荡漾。  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透骨的寒意不断袭来。在石大沟村的郭变花家,一场村干部会议正在激烈
期刊
吾友唐华,山东博兴人,1962年10月出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郑州工作。孩提时代受家中长兄影响,唐华酷爱书法,11岁便在村中写春联,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多年来,唐华临池不倦,艰辛而执着。学书之路,以颜柳楷书入手,行書以二王为本,后期恣临米芾、王铎行草,逐步形成了其才气飞扬、情恣意纵之书法风格。  唐华现供职于水利部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曾任该院人事劳动处处长、院办公室主任、计划财务处处长、监察审计处
期刊
2013年6月28日,第五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牌匾颁发仪式在福州举行。濮阳县县古十字街在本届评比中成功入选,成为本届唯一位于长江以北的古街区。  濮阳县城已有1000多年历史。这里原是黄河古渡,五代前期,后梁、后唐展开了黄河争夺战,后唐庄宗李存勖下令在此筑起城池,作为进攻开封的桥头堡。到了北宋,这座为攻打开封而筑的城,成了开封重要的北方屏障。漫漫千年,这里先后被称为德胜城、澶州、开州等,作为州郡
期刊
波托马克河从北由马里兰州向南,从哥伦比亚特区西端流向大海。从大华盛顿地区中心穿过的波托马克河,东岸有举世闻名的肯尼迪艺术中心、水门饭店、乔治敦大学,西岸有美国国防部、阿灵顿公墓等,河中心有罗斯福岛。波托马克河上有6座桥把弗吉尼亚北部和哥伦比亚特区连接在一起。波托马克河河水清澈,两岸草坪绿意盎然。每逢美国国庆等重大节日,华盛顿地区的民众会聚集在波托马克河西岸,观赏晚上绽放在华盛顿纪念碑上空的焰火。 
期刊
2013年6月8日,在我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主题为“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虽然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主题,亦适用于所有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就有继承人,遗产“受益人”的范围,不是小众,而是所有人。  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发展迅速但不均衡,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许多地区连温饱问题、住房问题、教育问题都还未能解决,何谈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让所有人都理解“人人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