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2011版课程标准中“能量”主题的总体特点
2011版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能量”主题部分加强了知识的系统性,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三维目标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尺度。
《标准》指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和普遍规律。它与很多学科都有关联,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技术,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是:
第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从物理、化学到地质、生物,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原子核内部,只要有能量转化,就一定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它不仅贯串于声现象、热现象、光现象、力现象、电磁现象等物理过程中,而且广泛渗透在各门学科中,与其它学科紧密相联系。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与物理学其他内容的联系,注意和其他学科的融合。
第二,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人类对各种能源,如煤、石油以及水能、风能、核能等的利用,都是通过能量转化来实现的。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是人们认识自然的重要工具。能源关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在教学中应注意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
《标准》把能量纳入课程内容的一级主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课程理念,体现了“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课程目标。
2 “能量”主题的教学建议
2。1 培养用能量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能量”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教材某章的知识主线,而是贯穿在整个物理学内容的主线。在教学中,应该以“能量”为主线,培养学生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先让学生认识能量,了解能量的各种形式,知道能量可以转移和转化,从能量转化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效率等。在知道能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再以能量为线索,将各个部分的内容贯穿起来。发展学生用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体现了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2。2 从实例出发进行概念教学
结合实例认识物理概念,这既是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同时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2011版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例理解功的概念”, “用生活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 结合实例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结合实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课程标准这种表述本身,就对我们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要求。“实例”应该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和现象,可以是常见的生活和社会现象,也可以是一些生动有趣的小实验。实例最好由学生自己列举。
2。3 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
能量主题的内容與生活、科技和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通过该主题的学习要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新思潮、关心科学发展前沿,从物理走向社会。标准中有“知道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的要求,但教学中有许多老师往往忽略了。要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能量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虽然守恒,但它有一定的方向性。例如:热水散发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自动聚集起来。化石燃料燃烧后释放的能量,很难再全部逆向转化回来,很大部分已失去再利用的价值。培养学生节能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 标准中“能量”主题内容的变化
2011版物理课标“内容标准”中的“能量”主题共有二级主题6个,三级主题从课标实验稿中的28个改为24个。
具体变化是:
1。把课标实验稿中的“(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调整到新课标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中的2。1。2。 其余的5个三级主题合并为3个。
2。删去了“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3。增加了“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
4。删除了课标实验稿中的“⑷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不笼统提出对功率的要求,而是在机械能、电能中分别提出要求,机械功的功率为“知道”;电功率为“理解”。
5。增加了“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
6。删去了课标实验稿中的“通过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改为“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能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7。增加了“理解电功”的内容。
8。增加了有节约用电的意识。
9。增加了“了解提高机械能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10。机械效率,由“理解”变为“知道”。
11。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由“区分”改为“知道”。
12。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由“认识”变为“知道”。
附录:
标准中“能量”主题的具体目标分类要求
●知识性目标
了解和认识
1。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可以相互转化。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活、生产的联系。
2。功的概念。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3。动能、势能和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4。机械效率及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从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角度认识效率。
5。机械功和功率。人类使用机械的历史发展过程,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6。内能和热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7。比热容。
8。热机的工作原理,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9。电流、电压和电阻。
10。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
11。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12。家庭电路。
13。能量守恒定律。
14。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15。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16。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17。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18。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能源状况。
理解
1。欧姆定律。
2。电功和电功率。
●技能性目标
1。测量某种简单机械的效率。
2。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电路。
3。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体验性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
2。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3。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011版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能量”主题部分加强了知识的系统性,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三维目标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尺度。
《标准》指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和普遍规律。它与很多学科都有关联,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技术,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是:
第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从物理、化学到地质、生物,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原子核内部,只要有能量转化,就一定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它不仅贯串于声现象、热现象、光现象、力现象、电磁现象等物理过程中,而且广泛渗透在各门学科中,与其它学科紧密相联系。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与物理学其他内容的联系,注意和其他学科的融合。
第二,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人类对各种能源,如煤、石油以及水能、风能、核能等的利用,都是通过能量转化来实现的。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是人们认识自然的重要工具。能源关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在教学中应注意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
《标准》把能量纳入课程内容的一级主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课程理念,体现了“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课程目标。
2 “能量”主题的教学建议
2。1 培养用能量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能量”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教材某章的知识主线,而是贯穿在整个物理学内容的主线。在教学中,应该以“能量”为主线,培养学生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先让学生认识能量,了解能量的各种形式,知道能量可以转移和转化,从能量转化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效率等。在知道能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再以能量为线索,将各个部分的内容贯穿起来。发展学生用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体现了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2。2 从实例出发进行概念教学
结合实例认识物理概念,这既是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同时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2011版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例理解功的概念”, “用生活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 结合实例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结合实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课程标准这种表述本身,就对我们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要求。“实例”应该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和现象,可以是常见的生活和社会现象,也可以是一些生动有趣的小实验。实例最好由学生自己列举。
2。3 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
能量主题的内容與生活、科技和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通过该主题的学习要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新思潮、关心科学发展前沿,从物理走向社会。标准中有“知道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的要求,但教学中有许多老师往往忽略了。要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能量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虽然守恒,但它有一定的方向性。例如:热水散发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自动聚集起来。化石燃料燃烧后释放的能量,很难再全部逆向转化回来,很大部分已失去再利用的价值。培养学生节能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 标准中“能量”主题内容的变化
2011版物理课标“内容标准”中的“能量”主题共有二级主题6个,三级主题从课标实验稿中的28个改为24个。
具体变化是:
1。把课标实验稿中的“(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调整到新课标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中的2。1。2。 其余的5个三级主题合并为3个。
2。删去了“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3。增加了“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
4。删除了课标实验稿中的“⑷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不笼统提出对功率的要求,而是在机械能、电能中分别提出要求,机械功的功率为“知道”;电功率为“理解”。
5。增加了“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
6。删去了课标实验稿中的“通过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改为“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能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7。增加了“理解电功”的内容。
8。增加了有节约用电的意识。
9。增加了“了解提高机械能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10。机械效率,由“理解”变为“知道”。
11。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由“区分”改为“知道”。
12。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由“认识”变为“知道”。
附录:
标准中“能量”主题的具体目标分类要求
●知识性目标
了解和认识
1。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可以相互转化。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活、生产的联系。
2。功的概念。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3。动能、势能和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4。机械效率及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从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角度认识效率。
5。机械功和功率。人类使用机械的历史发展过程,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6。内能和热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7。比热容。
8。热机的工作原理,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9。电流、电压和电阻。
10。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
11。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12。家庭电路。
13。能量守恒定律。
14。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15。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16。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17。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18。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能源状况。
理解
1。欧姆定律。
2。电功和电功率。
●技能性目标
1。测量某种简单机械的效率。
2。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电路。
3。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体验性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
2。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3。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